(節錄自「傳媒與教育電子報」第142期《不只是維基解密:TED第五權演講導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專欄小語:
 
  身為現代人,即使每天再忙碌,或是當空中飛人全球到處移動,每天還是習慣關心新聞中的時事,無論是政治議題、國際焦點、教育論壇,甚至是科技、醫學、生活等科學新聞。而新聞的載體漸漸由多元數位(虛擬紙本)取代傳統印刷品;新聞記者身分認同也發起「公民記者」的鼓舞之音;新聞呈現的型式更融入了大量的影音效果,跳脫只有文字或只有聲音的想像空間,更進一步呈現真實畫面與模擬動畫的事件重現。新聞報導不再只有監督政府的功能,而賦予更多教育的功能,讓人不得不更審慎的思辨新聞的真實性與可信度!

  尤其資訊便利的數位時代裡,網路新聞成為新寵兒,不僅符合即時性與多元性,也刺激一般民眾隨時發表各種形式的議題感想與追蹤報導,甚至結合網民力量分析資料後撰寫報導,逐漸形成新聞協力模式,也是媒體不容忽視的新勢力!
以下由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的陳順孝老師,針對新興媒體的「第五權」分析媒體識讀中,除了我們要正確解讀新聞之外,更需要關注與全盤了解媒體的演進趨勢與利弊!
(本圖引用:
維基百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興媒體打造公民媒體 
  《維基解密》和眾多網路新興媒體被稱為第五權。第五權概念由西班牙記者"http://cn.mondediplo.com/article59.html" 哈莫內(Ignacio Ramonet)提出,認為三權分立下的行政、立法、司法權力很難避免濫權瀆職,大眾媒體作為第四權,卻擴張成傳媒集團、跨國集團,為了集團利益不僅不再監督政府,甚至迎合當道、助紂為虐;所幸網路崛起,每個上網者都能發表意見、分享訊息,可以不受掌控地辯論和行動,能夠真真正正地監督政府運作,形成第五權。

  第五權,其實就是網路公民媒體,是公民不滿大眾媒體依附政經勢力、漠視草根聲音,自行上網打造的媒體,它們追求社會改革而非商業利益,開放網友互動參與而非單向傳播,採取民主決策而非中央集權,反映基層民眾觀點而非權勢者利益。第五權公民媒體沒有固定的形式和內容,不同的人,基於不同目標,選用不同工具,以不同形式,探討不同議題,會創建出迥然不同的媒體;在TED大會裡,除了《維基解密》的亞桑傑之外,還有《維基百科》、《全球之聲》、Ushahidi和「媒體獨立發展基金」的創辦人闡釋他們的理念和實踐。

網路平台伸張正義,即時po文救災資訊
  
《維基百科》(Wikipedia)創立於二○○一年,它既是線上百科全書,也是新聞媒體,開放公民撰稿,也開放相互改稿和編輯。二○○五年"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03622" 倫敦地鐵發生爆炸案,十八分鐘後就有人上《維基百科》撰寫爆炸案條目,接著在一天內有二千五百人編修這條目,累積的內容豐富度不輸大眾媒體;同年底,它成立關係網站 "http://zh.wikinews.org/zh-hant/Wikinews:首页" 《維基新聞》(Wikinews),現有包括中文版在內的廿八種語言版本。《維基百科》創辦人威爾斯(Jimmy Wales)二○○五年在TED大會演講「維基百科的誕生」,分享他如何集結一群志願參與的「烏合之眾」,給他們協同合作的工具,創造這個自主組織、自主校訂、永不停歇的線上百科,他並強調內容編寫的「中立」原則:「我們不常談論事實或客觀性,原因是:如果我們宣稱我們只寫題目中『事實』的部分,這點並不會幫助我們知道究竟該寫什麼。因為我不認同你所認為的『事實』是事實;但我們採用『中立』這個用語,這個詞的使用在社群中已有很長的歷史,這基本上是在說明,只要出現有爭議的議題,維基本身並不該選邊站,我們只能報導聲譽良好的團體提出的評論,所以這個中立方針對我們而言相當重要,因為維基授權給予的是多元的大眾社群齊聚合作,並且真的完成一些作品。」

  Ushahidi則是為了報導緊急危難而生的傳播工具。Ushahidi 是個開放平台,讓使用者在面臨災難或衝突時,可以利用手機、Twitter、電郵、臉書等工具,發布目擊訊息給它,它對訊息進行查證後,以圖像化方式呈現在地圖或時間軸上。二○○七年肯亞總統大選期間暴亂紛起,遠在美國的柯比亞(David Kobia)創建Ushahidi來追蹤肯亞暴力與破壞蹤跡;後來,Ushahidi發展成可供下載安裝的開放原始碼平台,被各國網友用來監督蘇丹選舉、記錄加薩走廊暴動、追蹤BP石油洩漏事件、協助海地震災重建,台灣網友也用它來匯集颱風救災資訊

  Ushahidi核心成員赫斯曼(Erik Hersman)二○○九年以「利用手機短訊報導危機」為題演講,強調「我們有能力為我們親眼看到的事情,作出即時性的報導」,「現在做新聞報導甚至要比閱讀新聞報導容易得多了」,但Ushahidi也意識到資訊氾濫問題,因此有一個小團隊正在「建立一個大眾資訊的過濾網。選一群人,然後讓他們接收資訊,然後給這些資訊評分,給那些提供資訊的人評分,我們就可以取得更準確的結果,和有利的結果,因此我們更可以瞭解,那些資訊有多少是真實的、多少是假的,這是一種創意。」

自由獨立的媒體,方能善盡監督之責
  監督當權者的媒體不容易經營,前南斯拉夫獨立媒體B92電台核心成員維奇尼克(Sasa Vucinic)一九九○年代初期就飽受
米洛塞維奇政權打壓,當電台營運困難時更是借貸無門。維奇尼克因此萌生「媒體銀行」的想法,一九九五年在金融家兼政治行動者索羅斯(George Soros)支持下,建立「媒體獨立發展基金」( Media Development Loan Fund, MDLF),通過借貸、租賃等方式為各國獨立媒體提供必要的設備和支援,十年之間,在東歐、中歐、俄羅斯等十七個國家幫助獨立媒體發展。

  維奇尼克二○○五年在TED演講「投資自由媒體」,先引述相關研究,指出全球八三%人口生活在沒有獨立媒體的社會中,再回憶自己經營B92和創立「媒體獨立發展基金」的歷程,最後提出「新聞自由債劵」構想,他說:「我們認為需要大創意進行改革、重新思考籌資, 不讓人們在黑暗中盲目尋找志同道合的對象」,他因此倡議發行新聞自由債劵,「如果有投資者願為美國政府預算赤字融資,難道我們找不到願為『新聞自由赤字』 投資的人嗎?」這個債劵在二○○六年推出,並持續推廣中。

  《維基解密》、《維基百科》、《全球之聲》、Ushahidi和「媒體獨立發展基金」營運模式、關注議題各不相同,但同樣鼓勵公民參與新聞報導和公共事務、同樣爭取政府資訊透明、捍衛媒體獨立自主,同樣重視社會對話而非迷信客觀真實,同樣以非營利方式營運而不依賴政商挹注,換言之,他們以公益經營、公民參與、獨立報導、要求透明、鼓勵對話,讓新聞事業回歸初衷,又走出新路。

  當越來越多大眾媒體背離「第四權」理想、越來越多網路媒體受到政商勢力操控,這些第五權公民媒體的努力、堅持、創意,格外值得尊敬、省思和學習。

(全文詳見陳順孝老師的個人部落格「打造自己的媒體~阿孝札記 http://www.iedit.tw,歡迎參閱「阿孝演講」探索多元的傳播新路。)

本文原刊自世新大學媒體素養教育網《教育電子報》第29期(2011/10/02),原文連結:http://medialiteracy.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885:100&catid=133:2011newspaper&Itemid=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