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配合年級、科目:適合國小高年級以上學生。
二、遊戲所需準備的材料:家裡的東西、可連上網並可播放視頻的電腦、家裡最近收到的廣告DM、最近一週的報紙數份、一張白紙、2隻筆。
三、活動簡介與目標:
本次主題:我擁有的「東西」!
目的:各家連鎖超商最近不約而同推出可愛的公仔吸引買氣,只要消費達到一定的金額,就可以獲得點數;累積點數即可獲得可愛的娃娃。這些可愛的贈品,有單純擺飾性質的公仔,也有可吊掛在生活周邊配件的吊飾,然而,多半皆為裝飾性質大於實用性質的「東西」。除此之外,還有許多類似性質的行銷戰術,透過滿額贈送、滿額積點、滿額贈送來店禮、紀念品的方式,吸引我們掏盡荷包,只為了獲得更多看似免費的「好禮」。
受到行銷戰術的吸引,我們為了得到這些「東西」,可能因此額外買了更多其他的「東西」,然而,這些「東西」真的都是我們需要的嗎?是生活的必需品嗎?在你我的家裡,有多少留之無用、棄之可惜的「東西」呢?
本次的活動,讓您跟孩子一起到商場去逛一逛,再坐下來一塊思考這些行銷戰術對自己的影響、對社會的影響、甚是對世界的影響;也細數家裡到底有哪些「東西」是在這樣的狀況下帶回家的。最重要的是,藉由本活動,培養健康的消費態度與習慣,我們的一小步,累積起來,也會成為世界的一大步!
四、製作或活動步驟或重點:
1.首先跟著孩子一起到附近便利商店逛逛,跟孩子一起觀察,便利商店內目前有什麼刺激消費的行銷戰術,包括消費積點或滿額贈送消費金、贈品。
2.帶回一份便利商店集點送贈品的DM,跟孩子討論,如果要換到贈品,需消費達多少金額?依照家庭的購物習慣,約需消費哪些商品、多少數量?
3.跟孩子彼此分享,自己是否受到這些行銷戰術吸引?是否曾因受吸引消費,並累積點數以換取贈品?
4.接著跟孩子討論,是否還曾經看過、聽過其他類似的行銷戰術?例如百貨公司週年慶滿額贈邀費金、刷卡滿額送來店禮等等。
在哪裡看到或聽到這些行銷活動的消息?從家裡的書報區,將收到的DM、報紙中的廣告中,找到類似的行銷活動訊息。
跟孩子分享,自己是否曾經被吸引而消費?獲得了什麼贈品?
5.接下來,想一想,透過這些方式獲得的贈品,現在還有在使用嗎?好用、耐用嗎?
或者未曾使用,至今仍存放在家裡的某個角落?
6.跟孩子討論,如此的消費是否某種程度可以避免?是否有可能浪費家中的資源?是否有可能浪費環境的資源?
7.跟孩子一起想想,這些「東西」,從製作「原料」開始,需要經過哪些製作過程,才能夠面市、呈現在消費者眼前,再讓消費者帶回家。試著將這些可能經過的過程,寫或畫在空白紙上。
再想想,在這些過程,需要哪些環境成本、人力成本、金錢成本?同樣試著列出來,在這些「東西」的製作流程上標出來。
為什麼我們可以用低價甚至免費來獲得這些「東西」?而事實上,除了我們自己為獲得這些「東西」而做的額外消費金額,還有哪些讓這些「東西」價格低廉的原因?
8.一起來看看「東西的故事」!打開電腦、連上網路,並將喇叭打開,跟孩子一起觀看「東西的故事Story of Stuff」視頻:http://www.youtube.com/watch?v=RJ_smn0BTis&feature=related
9.看完後,跟孩子一起討論這部片想要傳達的宗旨為何?過度消費可能引發什麼負面的影響?事實上,我們個人的每一個消費行為,都是和這個環境、這個世界環環相扣,最後也因此會影響到我們自己。
此外,媒體和廣告,又在這整個商品製造、販售、行銷的過程擔負什麼樣的責任?回頭再想想,自己受到廣告吸引而消費的原因、受到哪些廣告的吸引?(包括報紙、電視等大眾媒體廣告,或網路、手機廣告,或者在商場看到店內的各種陳列文宣)
想一想,我們是否真的如影片中所說,受到媒體與廣告的吸引,對現有的生活感到不滿足?因此做了不必要的消費、在家裡囤積了額外的「東西」、購買了很快就會被淘汰或使用年限短的商品?
10.跟孩子一起檢視家中的「東西」,有哪些就是受到廣告與行銷活動的吸引而獲得或購買的商品?這些「東西」現在的狀態如何?是否仍堪用?是否實用?曾經使用幾次?未來是否會繼續使用?耐用期限約多久?
11.最後,跟孩子一起討論,未來若碰到類似的行銷活動,是否還會受到吸引而消費?是否還想獲得這些商品?跟孩子一起做出今天活動的結論,彼此以一句話來表達「健康的消費態度與習慣」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