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仆街」一詞,近日在報端軼有討論,推廣港人來台觀光的陸委會官員,似乎認為充滿創意想象;有台灣學者覺得此是一個各自解讀的詞彙;但此詞之所以引起話題,則是有香港專欄作家,在報章上抒發不滿,經台灣報紙報導而引起注意的。
就地緣文化而言,如果此語之詞源,是來自香港人之粵語,則確是極之惡毒罵人的話。咒人「仆街」,是叫人「你去死啦」,咒人「仆街死」意即「望你橫死街頭」,罵人「死仆街」、「仆街種」即是罵人「夭壽」、「死絕種」,說「今次真係仆街」,是倒楣透頂之意。所以,「仆街」已成市井粗俗語,有教養家庭絕對不容許小孩如此講話,而除非吵架或打架,一般人也多不會把此話掛有嘴邊,觸人霉頭。因為此語之粵音,恰是英語拼音之"PK",反叛之青少年次文化便借用之作為「仆街」之代用語。官員說此語已台灣化,並被很多地方認同,不過,其他國家所「認同」的,是多義的" PK"–這個活動,而不是既有了定義而又刺眼的正體漢字–「仆街」!官員說,我們民間貼在門楣的橫批–金玉滿堂,「金玉」二字,也許會令到訪的日本人聯想到人體生殖器官,此種講法,大有商榷餘地–試想,日語說萬歲,音近台語之「崩西」,心理健康正常的我們,會聯想到「如廁」,而公然訕笑嗎?
香港廣播管理局(廣管局),曾編有指引( Guideline ),明列「仆街」一詞,不應在電視、廣播電子媒介中出現。只有在足球場上,被罰射12碼點球時,可以說PK(Penalty Kick)。
所謂入鄉隨俗,入境問禁,是禮貌、也是交朋友重要守則。台灣與香港近在咫尺,交流頻繁,我們對香港文化習俗,竟是如此陌生。今次是陸委會在普遍存有傳統文化觀念的香港本地作宣傳,目的在吸引更多香港遊客來台灣觀光,卻硬要觸人家文化霉頭,漠視當地媒介指引;人家不滿已見諸文字,我們還無視於他人文化和習俗感受,真的以為「歡迎來台灣仆街」充滿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