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媒體力量之大,其涉及的範圍、議題和事件也與社會大眾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而非傳播科系的學生,該如何認識無所不在的媒體呢?銘傳大學針對非傳播科系的學生開設「媒體識讀」課程,希望透過對媒體時事議題的討論,深入淺出地讓學生主動參與,不再視媒體為「最熟悉的陌生人」。
|
呂郁女教授照片,廖之綺攝。 |
銘傳大學最熱門課程 修課人數破百
銘傳大學通識課程「媒體識讀」前身為「大眾傳播概論」,由於近年社會大眾對於媒體的關注逐漸提升,故自民國98學年度改為大眾熟悉且貼切的「媒體識讀」一詞,由銘傳大學傳播管理學系呂郁女教授。
呂教授多年來支援通識中心傳播相關課程,並且長期關注媒體道德、法規的專業領域,透過她生動活潑的多元教學,也使這門課成為學生間口耳相傳的熱門課程,每學期開課都超過百人選修,達到額滿的上限。
媒體識讀教學絕不馬虎
雖是針對非傳播科系學生開設的課程,但在內容教學上絲毫不馬虎。呂教授藉由對媒體、新聞、公關和新傳播科技的講解,讓學生認識、解讀並判斷各種不同屬性的媒體。從了解媒體的產業結構,說明媒體訊息的產製過程,進而讓學生理解社會真實往往受到影響,因此個人的主觀真實到媒體所呈現的符號真實,不同因素所呈現的真實,彼此之間往往是有落差的。
為了結合理論與實務的運用,呂教授也會邀請傳播界和新聞文化工作者到課堂演講並與學生座談。
除了讓學生認識媒體、理解媒體、接觸媒體,新傳播科技的發展也納入教學一環,引導學生認識網路新聞、公民新聞對媒體的影響,以及網民集體聲援而影響政府公共政策與司法改革等案例,讓學生不要忘了自身的傳播能力。這部分的教學,也反應了一些基本的教育目標,是希望藉由「媒體識讀」的課程,幫助同學發展洞察媒體本質的認知與批判能力;並透過價值澄清的過程,使同學能近用、分析、評估各種媒介資訊,產製文本,進而表達思想、傳遞訊息並達到溝通的目的。
呂教授強調:「最終希望讓學生了解自己是可以改善媒體,反映心聲,養成批判精神,並發揮閱聽眾的權利。」
媒體識讀要將口頭批判轉為行動力
呂教授曾在民國88年至94年「中華民國新聞評議委員會」(新評會),以及民國90年成立的「中華民國新聞媒體自律協會」擔任秘書長的工作,因此對於媒體運作、倫理道德規範、傳播法規相當熟稔。從求學過程,考取外交領事人員特考,任職外交部新聞文化司,從事新聞相關業務,以及在美國留學期間投身廣播與編輯刊物,乃至返國後20餘年的教學經驗等,豐富的歷練使呂教授對「媒體識讀」有其教學理念與追求真實美善的堅持。
呂教授認為,學生不能只是謾罵媒體亂象,更重要的是能挺身而出。她經常在課堂上舉出自己在新評會呼籲媒體發揮自律的精神,以及檢視、監督新聞媒體報導的案例,也分享自己做為一個閱聽眾,對不當報導與新聞呈現方式,主動向媒體機構反映的經驗,以身作則的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將口頭批判轉為行動力。
透過課堂上討論一週的重大議題以及值得注意的新聞報導,老師說明、比較不同媒體所報導角度來引導學生們的討論,藉此讓學生不僅注意新聞議題,也引發大家主動參與並發表意見。經過一學期的課程訓練,最後讓學生蒐集整理新聞事件,與不同媒體的相關報導,經由完整詳細的比較觀察,提出自己的疑問和觀點,並從中找到批判角度。
呂教授舉例說到,曾有學生在選舉時刻,蒐集各個候選人的宣傳廣告,比較其政策的可行性;也有針對最近塑化劑的新聞事件蒐集整理,提出媒體報導的偏頗及資訊的缺失和不足,這些非本科系的學生對媒體的觀察與批判,勁道不亞於本科系學生。
讓更多人懂得關心媒體的重要性
銘傳大學的「媒體識讀」,藉著老師的專業態度,深入淺出的課堂討論,以及養成批判精神的教學方式,培養來自管理學院、語文學院、社會科學院、設計學院、觀光學院、法律學院、資訊學院、健康科技學院、國際學院等不同科系的學生認識媒體、理解媒體,使得監督媒體、新聞把關的關懷不再專屬於新聞傳播科系學子,所、展現的成效往往是百年樹人的,而這點正落實「媒體識讀」的核心精神,也就是以全民教育的方式,鼓勵更多人關心媒體、參與媒體監督到提升媒體品質,如此也能形成讓社會向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