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專欄小語:
甫落幕的「100年國中小媒體素養教育推廣成果發表會」在現場首映12部學生過鏡頭所呈現的短篇故事,雖然內容生澀、樸拙,但是活潑有勁,且充滿十足的生命力!不僅題材多元、有趣,就連對事件的觀察角度都讓每位在場的大人驚訝連連,都直呼:「這些拍攝題材,我連想都沒想過,但是這些畫面每時每刻都在我們的生活中上演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辦單位教育部與世新大學用心規畫了觀摩影展咖啡杯的分享活動,讓各校學生都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拍攝心得與想分享其他作品的觀後感。
小朋友A:「我覺得那個游泳女生,很勇敢,我很佩服!」
小朋友B:「原本,我比較對這個主題沒興趣,但是這是大家一起票選的結果。未來,我想還是會繼續拍自己比較喜歡的主題。啊~最近,學校的校慶快到了,我應該也會用攝影機來記錄吧。」
小朋友C:「那時,我爸沒有很贊同我拍片,他說應該把時間拿來準備科展跟考試。」
導演A:「做家事的題材很棒!再次的提醒,小孩們怎麼做生活的自理與管理,跟怎麼去認知事情,這不是表面的工作,而是從教育的根本去作一個培養的工作。」
導演B:「我擔心拍片這件事是否適合用媒體的觀點來進行?我們大家要一起檢視的是,媒體的角度,有時是為了方便大家去尋找焦點,但是否會阻礙了孩更深層的觀察力與創造力呢?」
在場的同學們七嘴八舌興奮講出自己的話,席間導演與老師們引導學生討論每部影片中題材,現場沸沸揚揚、盈滿欣喜,讓人感受到希望的能量到處竄流。
透過鏡頭,看見孩子真實的心
影片觀摩會雖已落幕,但是正挑起大家對「媒體素養教育」問題的再次審視。教育部委託世新大學推廣國民中小學媒體素養教育三年有成,整個計畫中「媒體近用」是讓孩子面對媒體與運用媒體。同時,師生藉由媒體資源記錄社會公益的題材,認識媒體產製的過程與體驗鏡頭語言的影響力。活動中也能體會團隊合作的精神,了解「領導」與「被領導」微妙關係;一起面對拍攝所臨遇的種種問題與困難,並能省思運用大眾媒體的權力時,將會怎麼作?該如何呈現?
透過推廣計畫輔導學生拍片的導演與老師跟著孩子上了寶貴的一課!李秀美導演堅持:「從做中學,是最好的方法了。」所以讓花蓮的孩子們自己決定主題、自己嘗試如何呈現所關心的事件,最後完成了《跟校園霸凌説bye bye!》這部短片,並以票選方式,選出發表的最終版本。
台東縣蘭嶼國中的陳淑貞老師則是在企劃主題時,發現學生們不喜歡現在學校安排的課程,於是告訴學生們:「你希望怎麼改變學校?現在,把攝影機交給你自己來說!並把這些想說、想做的,都變成畫面吧!」因此,在影片中具有創造力與當地文化的創意課表躍然於前,《學校為什麼不能是……?》引起了閱聽人心中那個老是不敢説、說不出口的共鳴!
「我在孩子的身上看見了許多原創的東西,大人通常不會這樣想的,由孩子自己完成的影片裡面藏有『珍珠』。」指導新北市白雲國小《白雲小市長選舉》的曹文傑導演語帶玄機説,原來,在學生們拍攝的過程中曾不經意的對著受訪者叫喊提問,現場同學與老師也都異口同聲的要求攝影記錄者應注意採訪的禮貌!而這就是所謂媒體素養機會教育,是在近用媒體的活動中培養基本能力與正確態度!
擅長生態攝影的柯金源導演指導的台南紅瓦厝國小《二仁溪的探索之旅》,也帶著老師、學生和家長一起帶進探測台灣水源頭,希望提點大家注意平常不會去思考事物的起源。初次看到水源頭是的林柏軒説:「我看了很驚訝,那些水打在河上,看起來很像水彩調出來的那種黑,非常的黑……」孩子們親自摸到水、聞到水的味道,是無可取代的親身體驗!這是教育的本質,也是媒體素養的意義。
讓攝影機成為靈魂之窗
南投旭光中學的《新雙冬姐妹花》題材雖偏主觀式的關懷,但能引領這群記錄的同學們逐漸認識與了解每個人性格養成的源頭,並尊重每個人身上迥異的特質,導演陳懷恩説:「 我原本覺得主題與同學的生活不太相關,希望他們去做一些自己與學校最相關的東西,例如圖書館。後來,我想說那就讓孩子提早經歷與面對,並省思與媒體的關係,也是媒體素養課程中的一環。」
台北明德國小的同學突發奇,想透過各種好玩的方法去完成不得不作的家事。指導《家事大突擊》的楊順清導演説:「大家可能都認為孩子一定是排斥家事的,而家長也不會把家事當作是家庭教育的首要選擇,都是催促孩子先做功課。在記錄的過程中,我發現孩子也從中獲到興趣與生活知識,影片最後也呈現某些觀點,很值得大家去思考呵!」希望大家能在影片找到生活更多元的態度。
台中僑榮國小輔導主任黃美樺老師説:「我們這班從發想者提出記錄主題構想後,整個執行過程在不斷的整合、調整中穩定進行。尊重與包容,是我對這個過程的期待與堅持。」學生們所完成的《當芭樂遇上天使》,就是藉由拍片的循序觀察與介入,試圖貼近思考與解決生活中實際遇到的問題!
許維哲導演在輔導期間只是引導,而不主導,所以影片中能看見孩子真正是用自己的眼睛在記錄這件事。而會場上還有僑榮國小學生自製的拍攝紀錄筆記本,裡面滿滿的塗鴉,滿滿是對瑪利亞天使、以及同學之間關於愛的表達。
由王耿瑜導演指導的嘉義宣信國小的《一段旅程》是孩子們突然蹦出的一句話:「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開始的,藉由導演循循善誘引導學生自發性的計畫一段到南投妖怪村的旅程。動機不是因為拍片,而是從中學習去處理一個計畫的完成,透過這樣的行為去體驗人生某個階段要進行的事,而並非刻意把媒體的因素放進來,因而,影片中呈現出天真、歡愉的氣息,也很自然地感染了大家。
另外,《在凱旋就要這樣玩》將生活當中,寫實的玩樂情形,實際地拍攝記錄下來, 除了課業,遊戲是高雄凱旋國小的學生們最熱衷的事,而且在玩樂的過程中,發現了更多的遊戲方法,運用攝影機將這些遊樂法與校園景觀介紹給大家。桃園武漢國小的《天籟之樹》,是記錄合唱團內的團員與曾經想成為合唱團員同學們的心聲,以勾勒出音樂社團的意象。新北市福營國中所拍攝的女壘隊的《陽光女孩》以及宜蘭北成國小拍攝身障女孩的《勇氣.泳趣:小海豚之歌》,均透過觀察紀錄一系列的活動去探討人與人之間難以觸及的內心世界,讓同儕之間有深入解與互相學習的可能。這12部珍貴的影片真實呈現孩子們的內心世界,更讓攝影機成為我們的靈魂之窗。
媒體素養教育培養孩子思辨的能力
經由拍片期間所產生的看法、觀點也十分多元、紛雜,這樣對問題來回的提問與溝通,不僅在孩子身上,在大人的身上也一樣,所被觸及的價值觀、意識形態以及教學的方法,不斷地提點著大家,思索媒體素養教育的原點,何時起步都不會太晚,就如曹文傑導演所說:「媒體素養教育不是讓孩子成為偉大的導演,至少現在可以慢慢學習如何閱讀影像訊息,慢慢懂得影像的深度意涵,嘗試用自己的語言,講自己的話。」
隨著媒體素養推廣計畫近用媒體全程上山下海,並以攝影機與紙筆記錄的周家榮導演説:「拍攝者既不是旁觀者也非窺探者,而是參與者或實踐者!在孩子記錄過程中,不只是紀錄者冷靜的看事情而已,也會慢慢思考自己能做什麼。這是我從計畫中看見最有意義的部分! 」
印度的靈性導師:克里希納穆提(Jiddu Krishnamurti)曾對教育有這樣的看法:「教育,應該喚醒一個人的自覺能力,而非只耽溺於滿足自己的自我表現。」教育,就是一種自覺的啓發,透過活動、媒介,進行深度思考,不管以哲學性的思維引導作為開端,或者就即刻從做中學習,媒體的工具性便是用在正向能量的擴散。
正如媒體素養教育計畫執行團隊師長,世新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陳清河院長所説:「在推廣過程中,我們在意的質的部分,有多少人被影響、被賦予能量?而不是數量多少的問題。當撒下的種子接受到能量而有能力去發芽,並且用自身的能量再去感動更多人。」世新大學新聞系的黃聿清老師也説:「這是一場寧靜的革命,我們要讓大家成為一個有能力、有能量的的閱聽人,而且大聲地説,哪些媒體資訊不是我們要的。 」
或許很多事,必須在拿起攝影機之前便籌措好;但仍有許多事,是在影片完成之後才慢慢開枝展葉的!來自多方參與人員與觀眾們,可貴的關切之聲,似乎漸漸在釀成一種極具穿透的力量,正如滴水穿石般,一點一滴在浸蝕著、形塑著那顆原本堅硬、冥頑不靈的石頭,緩慢的、深刻的且平靜的。
本文原刊自世新大學媒體素養教育網《教育電子報》第39期(2011/12/06),原文連結:http://192.192.159.186/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905:100&catid=133:2011newspaper&Itemid=160。

我們需要瞭解媒體。媒體就是環境、就是文化!
歡迎訂閱「卓越新聞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