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筆者參加「100年國中小媒體素養教育推廣成果發表會暨頒獎典禮」,現場播放12部由國中小學生拍攝的作品,這些作品由12位知名的導演擔任指導,經過近半年籌畫、拍攝和剪接完成,主題為「說一個我(們)的故事」,大、小導演齊聚一堂,觀賞這些讓人驚豔的創作,也進行交流。

閱聽眾化被動為主動,人人都可以「做媒體」
  為什麼要教孩子拍影片呢?現今媒體環境大不同,過去的我們,難以想像手機就是相機、攝影機,出門用餐、旅行、上課、開會…,隨時可以拍下畫面,立刻在facebook打卡上傳,並且具有無遠弗屆的傳播力量。

  傳播者與閱聽眾之間的藩籬已被打破,閱聽眾的角色,已經化被動為主動。只要申請facebook、Blog、YouTube帳號,人人都是版主、格主、台長,在自己的園地裡自由地發表。
  在這個主動傳播、且屬於影像的時代,教孩子運用文字、音樂、影像等多媒材表達想法,並善用主動傳播權,是隨傳播媒介的演化,必須培養的新興能力,從看媒體、讀媒體到做媒體,確實有其必要性。

放手,給孩子更多展現的空間
  在觀賞孩子拍攝的影片時,筆者發現,部份影片運鏡成熟、結構完整,敘事清楚;也有些影片,畫面晃動、影片跳接、但充滿童趣。

  兩者我都喜歡,但相較之下,期望影片是從孩子的眼睛看世界,130公分也好、140公分也行,那是孩子的高度、孩子的觀點。

  我能理解,如同小朋友參加畫畫比賽一般,有些師長會忍不住動手加個幾筆,讓作品較容易得獎,因此筆者好奇,每部影片中,孩子是否有足夠的空間,用他們的角度去訴說屬於他們的故事。

  師長站在指導、輔助的角度,參與多少、如何拿捏的確是個難題。但筆者認為,該教給孩子的是「技術」,如拍攝的穩定、鏡頭的遠近、角度的運用、剪接的技巧、音效配樂的使用…等;而說故事的「觀點」,請放手交給孩子吧!

  孩子會調皮、會天馬行空、會對大人世界不解、會對社會疑惑……,他們不用為學校拍宣導短片、也不需大讚我的家庭真可愛…,不用隱惡揚善,也要避免被框架設限。

  讓孩子用鏡頭去發現問題,而大人要學習的,是用寬容的心,去欣賞孩子獨特的視角。

大人v.s孩子,觀影喜好大不同
  觀影後,我和兩個兒子討論最愛的影片。

  小五的兒子喜歡《白雲小市長選舉》,這部影片記錄國小裡推選候選人、政見發表、投開票過程,以及當選人對日後的期許…。小市長的議題引起大兒子的共鳴,他期望自己的學校有類似的活動,也想知道這些當選的小市長,日後服務的情況和心聲。

  小二的兒子喜歡《跟霸凌說ByeBye!》,這部影片以戲劇方式呈現學校的霸凌問題,完全由孩子自編、自導、自演、自己剪接,在大人看來影片晃動的厲害、孩子頻頻笑場、說理不甚完整…,但它受到小兒子的青睞,而且看得意猶未盡。

  筆者則喜歡《新雙冬姐妹花》,國中生以深度報導的方式,瞭解新住民的家庭。

  孩子和大人的喜好如此不同。如果有時間,我好想聽聽其他孩子們喜歡哪部影片?看到什麼?理解什麼?有沒有其它有趣的想法?因此,筆者也認為,評選制度中,除了專家評審以外,請小朋友們票選最喜愛的影片,這件事是重要的,畢竟在小朋友的影像世界裡,孩子是主角。

影片裡外、台上台下,都是豐富的學習
  在紀錄片裡,我們看到拍攝者和受訪者之間,從陌生到熟識,從面對鏡頭的生澀,到能自然的呈現。影片完成後,建議孩子邀請受訪者觀賞,問問受訪者的感受如何,持續瞭解受訪者。無論是拍攝的過程或結束後的互動,這中間肯定會產生些火花,影響著孩子。

  拍攝流浪動物議題的孩子,日後可能更關心相關政策;拍攝環保議題的孩子,日後可能重視環保;拍攝新住民議題的孩子,日後可能更尊重文化的差異……。拍攝的過程就是學習,當孩子去分析、釐清問題,並試圖找到實踐的方法時,這都是無可取代的經驗歷程。

  當筆者看到小導演們對拍片的過程、小觀眾的提問侃侃而談,表達自己的想法時,我為這些孩子感到開心,影片完成不是結束,與觀眾的互動和溝通,是另一項學習的開始。

  很感佩拍攝影片的小朋友、協助的導演與師長,以及推廣媒體教育的主辦單位,然而,除了從教育體系推廣之外,家長可以投入的,其實更多。

  寒假年節就要到了,不妨也讓孩子玩玩影像!想知道孩子眼中的新年是什麼模樣嗎?對孩子而言,什麼事情好玩?新奇?或是無聊?他們怎麼渡過寒假呢?讓孩子拿起攝影機,記錄今年的寒假或新年,相信這會是個有趣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