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配合年級、科目:適合3年級以上孩子。

二、遊戲所需準備的材料:2週內不同報社的報紙、可上網的電腦、筆、本活動附表。

三、活動簡介與目標
本次主題:民調比一比
目的:時近選舉,許多新聞媒體不時報導候選人的民意調查結果,然而民調數字卻會因媒體、報導時間而變動,有時甚至有很大的差距。民調的解讀同時也因人而異,因為不同的政治、背景傾向或意圖,即使對於同一份報導、同樣的民調報告,都有可能解讀各異。

本活動先從數學來帶孩子接近民調,並比較在不同政治傾向的媒體上,同一時段的民意調查是否有差異,也先讓孩子具備接觸民調報導的健康態度。

也因此,建議儘量在活動中接觸多個新聞媒體。

四、製作或活動步驟或重點
1. 首先將報紙翻開,跟孩子一起找出報紙中關於民意調查的新聞。

2. 將該民調的調查機構、調查時間、接受調查的人數、調查對象、調查結果簡單抄在附件的表格中。

3. 同樣的,上網蒐尋電視媒體新聞報導,將新聞中提到的調查機構、調查時間、調查人數、調查對象、調查結果抄下來。

4. 接著,跟孩子共同看一下剛剛抄下的資料,以不同媒體、相近時段作的民意調查報告互相比較,不同媒體的調查是否有差異?

5. 除了比較以上的客觀數據資料,也看一下,剛剛提到這些民調的新聞中,是如何解釋民調的結果?是正面或負面的解讀?

6. 告訴孩子,在忙碌的生活中,我們很容易看到新聞報導即信以為真,信賴新聞媒體的公正客觀性;然而,新聞媒體所報導的內容,往往會受到各自的商業意圖與政治立場而影響,即使對於同一份調查結果,也可能有不同的解讀。

另一方面,調查對象也可能來自不同族群,則也會影響調查結果,並且,針對特定族群進行的調查,是否足以代表全體民眾的意見,也有待商榷。

更進一步來說,假使有機會看到民意調查使用的問卷,也會發現問題設計將影響答題內容,進而影響民調結果。

因此,未來在觀看新聞報導或民意調查報告時,應該採取理性的態度,首先思考本活動中提到的幾個觀察面向,進一步蒐集相關資料,再形成自己的觀點,而非一昧相信新聞媒體的報導。

7. 本活動若跟較年幼的孩子一起做,則可以先用「數學」開始,從比較民調數字的高低開始,讓孩子先接觸「民意調查」的概念,也一邊練習數學觀念,再認識不同媒體報導的民調可能有不同的結果、解讀,先培養理性接受新聞媒體訊息的健康態度。

8.民意調查新聞的參考資料:
(1)民調新聞的解讀、解毒/黃聿清 (世新大學新聞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媒體識讀教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2)兒童媒體素養—民調準不準

 附表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