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動名稱:自己的樣子(設計者:賴慧玲/政大媒體素養研究室)
二、配合年級、科目:適合各年級。
三、活動所需準備的材料:
1、8K書面紙數張、剪貼與黏貼工具
2、有兒童(18歲以下)角色的媒體內容(繪本、卡通、廣告、戲劇、報章雜誌皆可)、孩子不同樣子(或打扮)的照片
四、活動簡介與目標:
在媒體內容中,兒童角色常是不可或缺的一種,像是扮演兒女時常用的幼兒或青少年,而這些曝光於大眾面前的”童星”,不論身份為歌手、演員或模特兒,演出內容常是超齡,或過度詮釋符合該年紀孩童的形象。觀眾容易對媒體中的角色形象,產生認同,包括穿著打扮、言行舉止,甚至會以為那些”樣子”是正常或正確的。因此本活動目的在於,讓孩子去觀察媒體中的兒童與自己生活中的差異,並思考對於這樣的再現方式,自己的觀感為何。
五、活動說明:
1、爸媽先根據孩子的年紀尋找媒體中看起來同齡的人物,繪本、卡通、廣告、戲劇、報章雜誌皆可,例如孩子正值小學階段,就找有小學生的內容,以此類推。
2、例如以卡通多拉A夢和名偵探柯南為例,卡通中的主要人物為小學生,爸爸媽媽可以請孩子分析每個角色人物與特點,然後討論哪一個角色的表現最符合現實,也符合該角色年紀應有的樣子。分析角色特點時,可以與孩子一同歸納出一些共通性,像是柯南片中的元大與多拉A夢的胖虎的相同點都是胖胖的,胖胖的人物又常在媒體中被塑造成哪些角色呢?
3、或是一同觀賞一集百萬小學堂,看每個答題的人物給你什麼感覺,做出”選我選我”的搖擺動作是孩子真實生活中的樣子嗎?而片中題目有時會以短劇呈現,短劇內容的對話或劇情,與現實生活的差異情形為何。
4、另外,電影或戲劇中常使用的國中生角色(日電影-告白,台戲劇-危險心靈)也可以與正值國中的孩子一同討論比較。
5、每個媒體中的人物,都可以請孩子從角色的形象(服裝、髮型、長相、身材)與個性去分析,讓孩子試著發現每個角色如何被呈現,而這樣的呈現方式與自己真實生活的經驗差距為何,孩子喜歡這樣的呈現嗎?而當看到媒體呈現的樣子與自己差距太多時,自己的感覺是什麼?
6、將8K書面紙對摺,分成兩邊。請孩子從網路、報章雜誌等媒體找一位與自己年紀差不多的明星(可以找自己喜歡的,或知道的),將他的影像(越多樣越好)列印或剪下來,黏貼在書面紙上的其中一邊;再將自己的照片剪貼在另一邊,讓孩子比較一下這些影像,看看誰最有自己的樣子(亦即該年紀孩童應有的樣子)為什麼?或可以將所有影像的頭與身體分開,重新組合拼貼,自己形塑自己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