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案編寫人:政治大學媒體素養研究室 林佳儀
二、教學時數:40分鐘
三、結合領域:社會
四、配合教科書內容:
南一/6年級上學期/社會/臺灣的傳統文化/臺灣的傳統節慶
康軒/4年級上學期/社會/家鄉的節慶與節日/傳統節慶
翰林/4年級上學期/社會/家鄉的節慶與民俗活動/傳統節慶
五、對應能力指標:
1-3-2了解各地風俗民情的形成背景、傳統的節令、禮俗的意義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3-2探討臺灣文化的淵源,並欣賞其內涵。
9-2-2比較不同文化背景者闡釋經驗、事物和表達的方式,並能欣賞文化的多樣性。
六、對應媒體素養能力指標:
2-2 比較媒介內涵與實際生活中的情境、人物、事件等媒介與社會真實的關係
3-1 反思個人的媒體行為
3-3 瞭解文本的商業意涵中「閱聽人」的概念
4-1 瞭解媒體組織的守門過程如何影響文本產製
七、主題說明:
新學期即將結束,寒假即將開始,中華文化重要節日之一「春節」近在眼前。本主題一方面帶學生觀察生活周遭媒體上的年節相關訊息,從媒體上認識的年節有著何種輪廓,跟生活有什麼關係;另一方面,瞭解與思考「春節」、「農曆新年」對自己、家人的意義,對於跨世代、跨文化的親朋好友是否有差異?而透過整個思辨的過程,進而體認媒體的功能與侷限,並養成從多元管道蒐集資訊的習慣,以及擁有開闊的視野與胸襟,能夠接受多元思維與價值。
由於本活動最後將請學生剪貼報紙來呈現自己家裡過年的情境,也建議和藝術與人文課程搭配。
八、參考資料:
新聞局:http://www.gio.gov.tw/info/festival_c/spring/spring.htm
http://www.gio.gov.tw/info/culture_c/culture35zh.htm
春節:http://zh.wikipedia.org/zh-hk/%E6%98%A5%E7%AF%80
http://park.org/Taiwan/Culture/Arts/Cyears/b231/index.htm#TOC
客家的新年:http://tw.myblog.yahoo.com/jw!iv3PHBueHwGRvMUgveY5XZSioA–/article?mid=9930
越南的新年:http://www.epochtimes.com/b5/7/2/27/n1631309.htm
http://home.educities.edu.tw/ccs51/10-05-14.htm
韓國的新年:http://big5chinese.visitkorea.or.kr/cht/SI/SI_CH_2_14.jsp?cid=301921
九、教學重點建議:
*課前準備
1.請家裡有訂報紙的學生帶2-3份一週內的報紙來上課。如有學生的親朋好友來自不同族群(如客家、原住民),或不同國家,請學生先行詢問親朋好友的過春節的方式和意義,上課時跟全班分享。
2.教師需多準備幾份一週內的報紙,上課時供學生使用。
3.教師可多搜尋不同族群、國家、文化的新年、春節相關資訊,於上課時分享。
4.將學生分為5-6人一組,上課時須按照組別坐好。
5.準備可上網的電腦,上課時須觀看關於春節的相關資料。
6.建議可至資訊教室,或圖書館上課,課程中可請學生就近查詢相關資料。若只能在教室中上課,請教師事先準備關於春節的相關書籍與刊物。
7.每組需至少一把剪刀、一罐膠水、一大張對開壁報紙。
*上課
1.首先,詢問幾位學生最近是否在生活中感受到濃濃的「年味」?哪些人、事、物可以讓人感受到年味?這些人、事、物又分別代表什麼意義?學生分享時,教師也同時將資訊快速書寫於黑板上。
2.請學生拿出事前準備的報紙,分組作業,每一組5份報紙即可,每組多餘的報紙可以留給其他組使用。(10分鐘)
在報紙中剪出與過年、春節相關的新聞和廣告,並貼在空白紙上。想一下,在報紙中看到的過年是什麼樣的情景。例如,要穿戴哪些東西?要做什麼事?要說什麼話?要吃什麼東西?尤其接下來將迎接「龍年」,有什麼與龍年相關的新聞?(10分鐘)
3.請每一組將完成的報紙剪貼貼到黑板上,帶領請學生觀察幾個重點,並歸納這些訊息的共同特色:(10分鐘)
(1)春節習俗,與因應春節習俗需採買的物品,例如團圓用餐、「過新年穿新衣」、年節送禮等生活消費訊息。
(2)華人對「龍」年有特殊情感,可以看到對於「龍年」生「龍子」的強調。
(3)因應春節假期推出的行銷活動、相關廣告。
(4)春節延伸至元宵的系列活動訊息。
在尋找共同特色的時候,同時詢問學生,其中有哪些事情、哪些物品,曾聽家人討論,或家人正在準備?
4.搭配課本內容,認識傳統節慶的內容與意義,詢問學生有哪些在報紙中沒有提及?再搭配網路訊息、事先找到的春節相關書籍,讓學生透過多元管道認識更多關於春節期間的相關習俗與代表意義。(15分鐘)
5.引導學生思考,報紙是重要的生活資訊來源,具有傳遞訊息的重要功能;但對於傳統、文化的認識,需要透過更多元的管道以蒐集較為完整的資訊,才能有深入的瞭解。
6.再回到學生完成的報紙剪貼,看看這些新聞的屬性,可以發現大多分屬於新聞訊息、廣告訊息,尤以廣告訊息居多。
跟學生分享,因應特殊節日的來臨(例如聖誕節、春節、中秋節),媒體和商人也會把握機會鼓勵民眾消費。帶領學生認識「消費者」、「閱聽人」的概念與差別。閱讀報紙、觀看電視新聞的時候,我們正以「閱聽人」的身份使用媒體;但同時,商業媒體為了經營、生存,也正把我們當作「消費者」來設計訊息內容。
這個時候,我們應該當個聰明的「消費者」、「閱聽人」,理性分辨與面對廣告訊息。
7.請家中有來自不同族群、國家的學生,分享不同族群、國家的過年方式,並和台灣的過年習俗互相對照,也可參考「八、參考資料」提供的網路連結,看看不同族群、國家與文化的過年方式有何差異。
8.再回到剛剛大家翻閱的報紙,詢問學生,在報紙中是否有提及不同族群、國家、文化的過年方式?一般來說,類似的報導非常罕見,這也是因為商業媒體為了經營與生存,需要設計與傳達能被當地社會最多人接受的訊息內容,對於一般的商業媒體來說,主要的讀者就是一般大眾,因此較無法顧及少數族群的需求,也較少對於其他族群或國家文化的介紹。
因此,養成從多元管道獲得資訊的習慣,除了可以獲得更為完整與深入的知識,也可以形成多元觀點、尊重多元文化,拓展自己的視野與胸襟。
9.請學生回家同樣用剪貼報紙的方式,完成一幅「我們家這樣過年」(一般圖畫紙大小),如果報紙上找不到相關的素材,可以搭配自己的繪畫,下次上課帶來跟全班同學分享。
也鼓勵同學可以訪問來自不同族群、國家、文化的親朋好友,繪製他們的「我們家這樣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