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出來的影像世界」教案大綱

一、 教案編寫人:政大媒體素養研究室 賴慧玲
二、 教學時數: 40-80分鐘
三、 適用對象:國小中高年級

四、對應媒體素養能力指標:
1-1 瞭解不同媒體的表徵系統(媒體語言與成規)
1-3 瞭解並能應用媒體製作技巧與技術
2-2 比較媒介內涵與實際生活中的情境、人物、事件等媒介與社會真實的關係

五、媒體素養教學設計說明與目標:
  傳播科技日新月異,「文字」媒體主宰地位不再,尤其各種電子媒體的誕生與普及,媒體朝向多元化發展,現代主宰螢幕的是圖像,而不是書寫。在英國,媒體素養教育強調視覺素養,舉凡眼睛所及的影像都可以作為媒體素養教育的教材與討論,影像又可分作流動與平面影像兩種,但不論是哪一種影像,在各項科技與軟體的進步之下,眼見都不一定為真,一張照片可能經過多道的修整手續而再現在眼前,讓人誤以為明星名人各個容貌美又身材姣好,也讓人誤以為所有的化妝與保養品皆為萬靈丹。因此本活動希望藉由新聞閱讀的討論、親手拍照與修圖,讓學生:
(1)瞭解所有影像均為人為建構
(2)思考在影像世界中自己如何聰明賞圖
(3)體驗再現影像的過程

六、主題:修出來的影像世界

七、新聞來源及文本:
1.梅根福克斯上封面 美背刺青被修掉
2.「錐子臉」像漫畫人物 網友質疑修過火
3. 攝影首獎照 網友罵:修圖修過頭
4. 驚!金泰希神奇化妝術 10秒變身成T-ara智妍

八、教學建議:

◎課前準備

1.教師於課前準備一些修改前後(經過影像處理)的圖片或照片,動物、人物、風景…拍攝題材不拘。(本教案使用照片取自大俠攝影教室網站—影像處理版,上google圖片搜尋中輸入修圖也可以出現很多修圖前後的照片)
2.教師於課前先學習簡單的修圖技巧,初步瞭解修圖軟體的操作功能。(免費修圖軟體有光影魔術手、PhotoCap、PhotoScape…等)
3.請學生準備數位相機,並事先熟悉相機功能

◎課堂活動

1、請問學生是否聽過影像處理或修圖一詞,
(1)其代表的意涵是什麼?
影像處理就是把取得的數位影像,用影像處理軟體所提供的功能來做顏色、明暗度、焦距等等各種影像畫面的改變,甚至是把兩張照片透過比較複雜的操作程序來做合成。(取自網路)影像處理也可稱做修圖或後製,狹義來說是在照相後或取得圖片電子檔後透過處理軟體而製,廣義來說使用數位相機內建的拍照模式與風格來照相,也算是一種後製,藉由相機本身直接處理影像所欲傳達給人的感覺,而決定想給大家看到哪些影像內容或風格的則是影像創作者。

(2)為什麼需要修圖?
(3)哪些內容或哪些人較需要被修圖?哪些人或行業較常使用修圖?
(4)你曾有過任何修圖或被修圖的經驗嗎?請分享。

2、欣賞教師準備的修圖前後照片,在對照觀看之下,當中的差異會更明顯。修圖內容包括改變顏色、明暗、除去影像中不想被看見的內容、移花接木(合成)…等,甚至只要稍加裁切影像改變構圖方式,就會給觀看者完全不同的感受。適度的修圖能為影像加分,但過度的修圖卻可能造成與事實不符的狀況。

3、將學生分成4組進行新聞閱讀,請各組依照5W1H方式將新聞內容與全班分享,每一組說明完各篇報導後,他組學生需進行回饋,像是聽完新聞介紹後的心得,或是這則新聞對你日後看照片或圖片有哪些啟發。

4、觀看更多修圖相關的影片或網站:
(1)精選70種人像修圖大全(網站)
(2)NG修圖嚇很大 OMG(網站)
(3)修圖影片
(4)修圖影片
(5)修圖影片

5、小結:透過觀看影片與各類的修圖照片,讓學生瞭解所有的影像都是人為建構的,請學生思考自己在認識了修圖內容前後,對自己觀看影像會有哪些影響?可以注意哪些事項,讓自己成為一個聰明的賞圖人。

6、要瞭解影像都是人為建構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從創作影像的過程中來學習。讓學生分成兩組,練習企畫、製作(拍照)、產出,不同的是一組需使用電腦軟體進行修圖,一組則是利用相機內建的功能來處理,兩組拍攝相同題材,例如人像,或在相同地點拍照,一組提供5-10張照片。
(1)企畫:決定被拍攝者(包括穿著、化妝、場景…等)、鏡頭角度與距離如何選取(構圖)、希望帶給觀看照片的人哪些感受。
(2)拍照:根據事先企畫的內容進行拍照。拍攝角度與距離可參考家族照相牆教案。不需修圖的那組每張照片可拍攝2張,一張為沒有調整過相機內建功能的原始圖,一張則是改變明亮、相機色溫或拍攝模式等。
(3)產出:修圖組的照片須經後製處理;不修圖組不需後製處理。選定5-10張照片後將照片洗出,每張照片後面貼上自己的企畫內容

7、成果發表,邀請他班同學來欣賞相片展(可以將照片分散置放或是對照展出),在入場時給予同學投票點數,讓他們票選出哪張照片拍攝者想傳達的想法或感覺,與自己觀看後的最接近。(示意圖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