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案編寫人:政治大學媒體素養研究室   林佳儀
二、教學時數:40分鐘
三、結合領域:自然與生活科技
四、配合教科書內容:
康軒/3年級下學期/種蔬菜/蔬菜大觀園、種菜囉

五、對應能力指標:
5-2-1-3 對科學及科學學習的價值,持正向態度。
1-2-1-1 察覺事物具有可辨識的特徵和屬性。
5-2-1-2 能由探討活動獲得發現和新的認知,培養出信心及樂趣。

六、對應媒體素養能力指標:
2-2 比較媒介內涵與實際生活中的情境、人物、事件等媒介與社會真實的關係
5-3 區辨被動媒體消費者與主動媒體閱聽人

七、主題說明:
最近的新聞媒體頻傳食品安全衛生的相關新聞,令人憂心;然而,媒體中是否可找到平衡與解決食品安全衛生問題的方法?網路媒體與少部分的平面媒體開始積極報導公平貿易、小農生產、健康無毒農產品的相關訊息,一般大眾只要多用心就可以找到吃得安心又健康,並且有助於友善生產與土地循環的農產品與食品。
本活動帶學生觀察一般的媒體訊息,讓學生有機會認識這個貼近生活的重要議題;並帶學生學會從多元媒體管道獲得生活所需訊息,同時讓學生思考成為主動的閱聽人與健康的消費者,幫助每個孩子與家庭吃得健康、吃得安心。

八、參考資料:
 
上下游新聞市集網站

 直接跟農夫買粉絲團及報導

 食物里程、低碳飲食:環保署綠色生活網

   食品廣告:摩斯漢堡7-11食品廣告洋芋片廣告全家飯糰屋廣告

九、參考新聞
學童種麥心得…當農夫有夠累(自由時報,2012/4/4,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

「小麥喜歡曬太陽,全指南國小最多陽光的地點是頂樓…我們很高興地發現,小麥發芽了!我的心得是:當農夫真是有夠累的,很多人的衣服都髒了…」台北市指南國小二年級學生張少菖說。張少菖是「麥田見學計畫」的參加學生,全國有四十所中小學生和張少菖一樣,正在參加這場教育小改革!
為喚醒台灣社會對農業發展的重視,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於去年冬天,邀集全台四十所中小學參加喜願小麥發起的「麥田見學」培育計畫,將小麥種子深植校園,讓小麥成長過程結合教學活動;今年春天,麥子成熟了,兒童節前夕於台北市指南國小收割,並分享種麥心得。
喜願小麥計畫發起人、喜願共和國總監施明煌表示,台灣每年進口一百一十八萬噸小麥,幾乎與稻米共為台灣重要主食。在數百年前,小麥是台灣開墾時期的主要作物,雲林麥寮即以麥為地名,後來台灣的小麥栽種被進口小麥打敗,現在台灣種的小麥量只是進口量的萬分之一;因此,他結合了四十二位農友栽種的小麥,且以進口價格兩倍收購。
麥田見習 學會親近、熱愛土地
不只是邀集農友種麥,施明煌還與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合作推動「麥田見學」計畫,讓小朋友了解吃在嘴裡的麵包是用什麼食材做成的?也學習什麼是在地生產和在地消費。
指南國小校長林松金表示,種麥的是二年級十二名學生,從播種開始,不捕鳥、不用除草劑,更不用農藥或化學肥料,採自然栽種方式;重點不在收成量,而是教導小朋友親近和熱愛土地。
小學生昨天看到麥穗都很興奮,周姿伶說,小麥是自花授粉的植物,為了讓它的後代適應指南的天氣,用水彩筆幫忙把花粉傳出去,變成異花授粉;還發明當婦產科醫生的遊戲,幫麥子「驗孕」,壓一壓麥子胖胖的地方,如果有一顆一顆小東西就是「懷孕」,這樣的學習很有趣。

我們種的小麥,對環境很友善

「我們種的小麥對環境很友善!」臺灣是米、麥雙主食的社會,但小麥卻仰賴進口,國內自產約一百公噸,卻進口約一百二十萬公噸。
為了喚起國人對糧食自给率的重視,喜願小麥契作農友施明煌去年與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合作,邀集全臺四十所學校種小麥,四月三日在北市指南國小舉辦「麥田見學」成果發表會,由學生分享種植小麥、參觀麵粉廠與「在地生產、在地消費」的重要。
指南國小的麥田由二年級學生栽種,從當小麥的「媒人婆」協助授粉開始,學生拿著乾淨的水彩筆幫小麥異花授粉,開始育苗後,他們除了要搬小麥上頂樓曬太陽、抓蟲放生,也要幫小麥做健康檢查、量身高體重。遇到下雨天,學生就穿上雨衣為小麥拉起遮雨棚擋雨。
但 這一切都比不上與「雞屎肥」的第一次親密接觸。學生葉杰森說:「灑肥料的那天,老師拿出『雞屎肥』,本來大家很擔心會不會得禽流感,還好老師幫我們準備了 手套,雞屎肥因為加了稻榖,摸起來脆脆軟軟的,一點都不像大便,味道也不臭,只要灑在小麥上,就可以讓小麥趕快長大。」
翻 開學生種植小麥期間記錄的「童言麥語」,稚嫩的文字寫下許多讓成人自嘆不如的糧食安全觀點。學生李熹寫道:「種小麥後,我知道從國外進口的食物,運送時會 產生很多廢棄讓地球生病,而且如果有一天國外不賣我們,臺灣的農夫也不種田,我們就會餓死,所以我都會提醒媽媽要多買臺灣的食物,臺灣人多吃臺灣的食物才 是最好的。」
學生張臺瓘則以這堂友善環境的農業課自豪,他說:「我們種的小麥很友善,不補鳥、不毒鳥、不灑農藥、也不用化學肥料,所以我發現了好多昆蟲,有蜻蜓、大蜘蛛、蛾的幼蟲和螞蟻,牠們證明我們的小麥很健康,希望以後農夫都可以友善耕種,讓我們有更多小昆蟲觀察。」
指南國小低年級的「小農夫課程」推動已邁入第九年,四個學期的課程中,一上因為時間短、學生經驗不足,先種油菜、青江菜等葉菜;下學期改種玉米,期末時全班燙青菜、蒸玉米,享受現摘的美味。
由於所有的栽種都從種子開始,黃淑婷和學生不斷得到新的驚喜。例如因為蟲害嚴重而放棄採收的青江菜,過了一個寒假後,青江菜竟然開花、又結出了豆莢,學生開心的從豆莢中剝取種子,開心的說:「這和我們種下去的種子長得一模一樣呢!」
種 植玉米時,必須「間苗」,學生必須在同盆發芽的幼株中,選出最強壯的幼株定植在田地,黃淑婷笑說:「要犧牲哪一株,都讓孩子難過的唉唉叫,但還是要讓他們 理解,適度的取捨,才能讓玉米好好長大,不必互相搶養分。」由於玉米長得比葉菜高許多,才一個半月就勝過了學生的身高,大家起初拿著橡皮擦來量,記錄玉米 有「幾個橡皮擦高」,不久改用「手扠」(大拇指打開到食指的長度)量,最後拿出三十公分的長尺才有辦法。
二上種植根莖類的白蘿蔔,採收工作對師生來說都是大驚喜,有人種的白蘿蔔葉子又大又漂亮,拉出來後,蘿蔔卻只有一個拳頭大,也有人的白蘿蔔葉子看起來稀稀落落,但蘿蔔卻是兩倍大呢!
這段時間也結合了飼養菜蟲的課程,學生小心翼翼的將紋白蝶或臺灣紋白蝶的幼蟲帶回教室養,並摘蘿蔔葉子餵食,等幼蟲結蛹羽化後就放飛,黃淑婷說:「這就是最好的自然課程,我們不需要飼養蠶寶寶,學生在飼養昆蟲過程中,懂得尊重生命,也會主動制止其他學生踩昆蟲。」
過 去二下種植爬籐類的小黃瓜,今年改成參與喜願小麥的活動,由於學校種植規模不大,僅在一個小小的填土噴水池,黃淑婷為了學生看看真正的廣大麥田,和班親會 溝通後,在二月十八日那天,她帶著全班學生、家長、其他觀摩教師,一行四十九人浩浩蕩蕩來到苗栗苑裡的「好麥共享音樂會」。
看到學生在黃澄澄的麥田裡開心奔跑,蹲在地上撿拾小麥穗剝種子,黃淑婷感動的說:「小時候,我也常在爸媽的小菜圃裡玩,對我來說,那是很重要又珍貴的童年記憶,所以現在透過農事課程,我也希望讓學生有機會關愛環境,尊重生命,了解米食、麵食、種麥歷史和糧食問題。 」
黃淑婷在喜願小麥的網站上,讀到「如果我能為農業做一件事」這句話,並大受感動,她也帶著學生,一起討論「自己」可以為農業做些什麼,逐一列出後,全班寫出了一首送給臺灣農業的小小詩作,他們也想問問大家:「如果你能為農業做一件事,那會是什麼?」

九、教學重點建議:
課前準備

1. 事先蒐集近期食品衛生安全的相關新聞,於課堂上帶領學生討論,例如瘦肉精、美國牛等議題。另外,還包括國際糧食相關新聞,例如國際小麥價格喊跌,但連鎖麵包店價格不跌反漲的相關新聞。
2. 先將學生分組,每組5-6人。
3. 課前連結上網及投影機,將參考資料的網頁打開。建議至資訊教室上課,讓每組學生可共無操作一台電腦。
4. 多蒐集食品相關的平面廣告(DM或報紙廣告均可),課堂上展示促進討論。


上課
1. 首先詢問學生是否看過,或聽家人討論過食品衛生安全的相關新聞事件?每組請一位學生向全班分享自己聽過與認識的食品衛生安全新聞事件。老師可引導大家分享對於「美國牛」、「瘦肉精」等議題的討論與認識。(3分鐘)

2. 接著帶學生看參考新聞,在學生依照5W1H解讀新聞之後,請學生分享這2則參考新聞,和食品衛生安全事件的關係。老師可引導學生思考:(5分鐘)
(1) 食品安全衛生事件,緣起於其養殖、種植、加工的過程。
(2) 從食物到餐桌,中間經過了很長的歷程,也牽涉了很多人事物。例如農民養殖/種植,到銷售給中間商/盤商,到中間商盤商銷售給消費市場或至食品加工廠,從食品加工到包裝運送,再經由消費者的購買,來到餐桌上成為食物。中間不只經過層層人事與單位,也經過許多交通運送的過程,而原本自然新鮮的食物,也因此經歷了時間的考驗。
(3) 而最源頭的養殖/種植的過程呢?自然還是不自然?如果加入很多不自然的農藥、肥料,對人體又有什麼影響?

3. 請學生分享,從食物到餐桌的食物旅程,在平常接觸的媒體中是否看得到?(10分鐘)
(1) 詢問學生,在食品衛生安全事件的相關新聞中,是否看過食物養成、旅程的介紹?
(2) 播放食品的電視廣告,詢問學生,從廣告中有沒有看到食物旅程?是否有辦法從中認識食物旅程? 從這些廣告與新聞中,知道自己到底吃進了什麼嗎?是否會因為食品衛生安全事件的新聞感到害怕,擔心沒有健康的東西可以吃?
(3) 知道自己吃到的東西,是怎麼來的嗎?家裡、餐廳餐桌上的飯、菜,是怎麼來的?平常吃到的泡麵、餅乾、麵包等等的食物呢?

4. 跟學生分享,廣告類型的媒體訊息,在於促使消費行為發生,訊息中主打能夠吸引消費者注意的訊息重點;而新聞類型的媒體訊息,通常集中於探討與介紹新聞事件,並且由於篇幅有限,因此也少有完整的資訊說明。因此,從食物誕生到餐桌的這一段食物旅程,目前在平常接觸的媒體中很難找到相關的介紹。
不過,在假日的平面新聞媒體及網路媒體,最近卻有越來越多食物旅程、健康有機食品的介紹與報導,可以提供對於健康飲食的另類選擇與解決方案,可以多利用這些媒體管道來尋找相關資料。(5分鐘)

5. 首先從網路開始(5分鐘)
(1) 認識「食物里程」的概念,瞭解「在地生產、在地消費」的重要性。
(2) 接著,認識「上下游新聞市集」網站、「直接跟農夫買粉絲團」網站,內含許多在地小農的消息,是一個認識在地小農與農產品、食品的好地方。

6. 而假日的平面報紙(5分鐘)
(1) 聯合報的假日專刊:
http://goo.gl/BmwHP
(2) 蘋果日報的假日專刊: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inance/20120115/33961304

7. 告訴學生,除了平常經常接觸的電視新聞頻道之外,還可以透過其他多元的管道來接觸並蒐集資料。「吃飯皇帝大」,人每天都在飲食,平常可以多透過多元管道來重視與關心自己的飲食,如此也才能夠成為聰明的消費者,有意識的選擇自己需要也想要的食物。
十、延伸與替代活動:
可實際進行班級種菜活動,學習體驗農耕、珍惜食物、觀察作物的生長與變化、瞭解耕作過程的一舉一動對自己及環境的影響,進而愛惜自己與環境的健康。

教案PPT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