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案編寫人:政大媒體素養研究室 賴慧玲
二、 教學時數: 40-80分鐘
三、 適用對象:國中以上

四、對應媒體素養能力指標:
2-2 比較媒介內涵與實際生活中的情境、人物、事件等媒介與社會真實的關係
3-1 反思個人的媒體行為

五、媒體素養教學設計說明與目標:
  人們常因為使用某種媒體的習慣,連帶影響了整體生活作息與習慣,甚至是社會與人際互動的關係。此外,媒體現象常會伴隨著一些新名詞,或是在報導時灌注一些新詞彙,例如近日當紅的淡定、常出現在新聞中的XX哥、XX姐…等,以使用手機為例,過去有拇指族,泛指喜歡單用拇指操作商品,例如手機、ipad等,而今有低頭族,簡單來說指的正是多數時刻,只要有空檔的時間便低著頭在使用螢幕媒體的人,低頭的本身並無對錯,但其背後被取代的又是什麼?因此,本活動主要目的在於讓學生透過社會觀察與討論:
(1)反思個人的媒體使用行為
(2)觀察社會中存在著低頭族的現象
(3)思考低頭族帶來的影響

六、主題:低頭族,看過來
七、新聞來源及文本:
(本教案無特定使用的新聞文本,而是藉由新聞報導來看低頭族現象衍生的問題)

八、教學建議:
◎課前準備

1.教師於課前上Youtube網站,搜尋影片「溫度」(海洋大學拍攝)
2.準備4K圖畫紙
3.請學生準備數位相機或任何可記錄的工具

◎課堂活動
1、低頭族是什麼?我是低頭族嗎?
(1)詢問學生是否聽過或瞭解低頭族一詞的意涵,低頭族是什麼意思?請學生發表對此名詞的定義看法。
低頭族氾指多數時間(特別是在公共空間中)都在透過手機、各式可上網的螢幕科技(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iPad…等),與外界產生連結,包括瀏覽網頁、隨拍隨傳、定點打卡、使用APP(各種應用程式)、簡訊聊天…等,由於操作時多是低著頭看螢幕,所以稱做低頭族。廣義來說,只要低頭使用電子媒體產品,即使未具備上網功能,也可歸類為低頭族(定義為筆者自訂)。

(2)請學生討論可以從哪些標準去判斷一個人是否為低頭族?教師將其記錄在(黑)白板上。教師可從以下幾個面向(自行增加)引導學生思考:
①. 使用地點:在哪裡低頭使用媒體才算低頭族?
②. 使用時機:哪些時候低頭使用才算低頭族?
③. 使用頻率:低頭幾次或低頭時間多久才算低頭族?

(3)請學生根據大家一起討論出來的標準,檢視自己的(或認識的人)使用行為是否符合低頭族的標準。為了避免學生難為情,老師可說明低頭族是一種使用行為與習慣,並沒有對錯好壞之分,正視自己的媒體使用行為,亦可檢視自己的生活。

2、根據學生的自我分析,分做低頭族與非低頭族,如果全班皆為低頭族(或相反)則可以依照人數分組,討論身為一個低頭族,在以下幾個層面上有哪些影響:
(1)身體身體健康方面
(2)休閒生活方面
(3)人際互動方面
(4)公共安全方面

3、請各組學生討論並發表意見,藉由發表過程中,低頭族與非低頭族可檢視自己在思考影響內容時,與自己的媒體使用習慣產生哪些關連。

4、彙整學生意見,再看看新聞怎麼說:
(1)低頭族導致臉部肌膚及肌肉鬆弛失去彈性(久盯螢幕 低頭族臉可能下垂)
(2)交通安全問題(客運駕駛「低頭族」 猛盯手機乘客驚)
(3)肩頸脊椎等問題(低頭族要小心 頸椎退化、五十肩易提早報到)
(4)現實人際關係疏離(捨近求遠低頭族 現實人際關係易疏離)

5、請學生分組到不同的地點進行觀察,觀察時間10-30分鐘,觀察內容包括:
(1)地點、情境描述,例如:在客滿的咖啡店裡面,在下班時間的公車站牌
(2)觀察時間:紀錄幾點幾分~幾點幾分
(3)事件記錄:出現幾個低頭族,猜猜看他們分別低頭在做什麼,低頭時間維持多久,身邊有無其他朋友,朋友在做什麼,低頭時看起來的情緒如何…紀錄越詳細越好。

6、各組分享觀察記錄,並表達對此次進行社會觀察的感想(可盡量與自己的生活經驗結合,例如自己的親友也是低頭族,所以看到其他人這樣彷彿看到自己的親友))

7、觀賞網路影片「溫度」,並進行討論:

Part1:
(1)你同意影片中提出的論點嗎?
(2)影片中所列舉的幾項溫度的例子,你是否曾經經驗過?那些事與低頭族之間有什麼關係?

Part2:
(1)就你所知,多數人的上課狀況也像影片中的一樣嗎?
(2)你有類似主角提出過的感受嗎?

8、將4K圖畫紙對折成一半,一邊畫出你所觀察的低頭族現象,一邊畫出你覺得如果低頭族的狀況不再,這個世界會有什麼不一樣。

9、最後總結,教師可提醒學生,所有的媒體科技都無好壞,重點是使用者如何使用,並且意識到自己的使用行為為自己帶來了哪些改變。

下載教案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