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案編寫人:政大媒體素養研究室 賴慧玲
二、 教學時數:40分鐘—80分鐘
三、 適用領域與對象: 社會/國小高年級以上

四、對應媒體素養指標:
5-1 瞭解媒體公民權的意義.
5-2 實踐接近與使用媒體

五、媒體素養教學設計說明與目標:
  媒體的普及與便利,讓現代學童在年紀很小的時候即有機會習得很多媒體使用的技能。媒體使用的能力幾乎人人皆有,但媒體近用卻不是每個人都知道與瞭解在哪些時機可以運用,簡單來說,媒體近用強調的是每個人都可以透過媒體表達不同的主張,讓有需要發聲的社會大眾可以藉由媒體讓他們的想法得以被看見,甚至達成對話之目的。媒體近用重視與切身相關卻又影響公眾的事情,而在規劃內容的過程中,除了需思考如何組織訊息,讓訴求得以被看見之外,更重要的是培養自己對公共事務的敏感度與意識,進而化成一股行動的力量,讓社會更具公平與正義。因此本活動希望藉由新聞分析與討論,讓學生:
(1)瞭解公共事務的意涵
(2)觀察並舉例生活中與切身相關卻又影響公眾的事情
(3)思考近用媒體的方式

六、主題:抱怨營養午餐 Po網女童打敗市府

七、新聞來源及文本:抱怨營養午餐 Po網女童打敗市府

自由時報 – 2012年6月17日 上午4:22
論點引發全球熱烈回響
〔編譯魏國金/綜合倫敦16日外電報導〕英國蘇格蘭阿吉爾與比特市的9歲女童瑪莎.佩恩每日在網路上圖文並茂地呈現學校「不營養」的營養午餐,她的部落格引發全球熱烈回響,直到地方報紙出現「炒廚娘魷魚」的報導,市府15日下令禁止瑪莎在網路上刊登學校午餐照片,不過該禁令維持不到一天便被迫解禁,瑪莎小蝦米贏了大鯨魚。
英國市長被迫取消禁令
瑪莎為了替慈善組織籌募兒童食物資金以及自己的寫作計畫,6週前開始在部落格上記錄並給予學校午餐評分,第一天,她寫道︰「我是正在發育的小孩,整個下午我需要專心學習,但靠著一塊可樂餅我辦不到,你能嗎?」照片呈現的是一小片披薩、一個杯子蛋糕、少許玉米粒以及一塊馬鈴薯可樂餅。
瑪莎的部落格燃起了全球健康運動,英國名廚奧立佛與納恩也參與行動。瑪莎的部落格名為「Neverseconds」,意指學校從未提供第二份餐點。她依據5大項進行評估︰吃了幾口數、幾道菜、健康性、價格與菜裡的頭髮,通常價格為2英鎊(台幣94元)。
瑪莎曾讚台灣營養午餐
有時,瑪莎說午餐吃得很好,不過照片會說話,菜色常是看起來不怎麼美味的起司漢堡、通心麵與絞牛肉,全球各地許多家長在瑪莎的部落格留言,其中一條留言寫著︰「吃這些東西吃到畢業,準會得第二型糖尿病。」各國學生也紛與她分享午餐照片,其中她大讚台灣嘉義嘉北國小的營養午餐,她寫說︰「色彩繽紛,看起來十分可口。」
不過瑪莎的做法讓當地政府很不高興,阿爾吉與比特市政府指出,她的照片有誤導之嫌,並使學校的廚師們感到沮喪,在地方報紙呼籲乾脆開除校廚後,市府15日下令瑪莎不准在網路上張貼午餐照片。
這項禁令立即在網路上成為話題,倡導言論自由組織「查禁目錄」為瑪莎挺身而出,型男主廚奧立佛在推特上對200多萬粉絲說︰「力挺瑪莎!」短短時間有超過100萬人次點閱瑪莎的部落格,排山倒海的批評聲浪讓市府急轉彎,市長麥克奎希閃電解除禁令。
瑪莎的部落格已募集近4萬5800英鎊(約215萬台幣),可以為馬拉威學童興建一所以上廚房,而其點閱率已突破480萬人次。

八、教學建議:
◎課前準備

1.教師於課前可蒐集公共性與非公共性的新聞或話題作為課程討論的例子
2.請學生於課前先回想自己9歲時的生活與媒體使用行為,有無特別的參與公共事務行為,或見義勇為的事件。

◎補充資源:CivicYouth公民少年計畫網站
◎課堂活動

1、先請學生發表「一個9歲的學生,他能參與哪些公共事務?」的看法與理由。例如:
(1)9歲的孩子能不能對政府、行政單位表示意見與改變社會?
(2)在台灣,9歲孩子的意見是否為成人所採納?
(3)在我們的媒體中9歲的孩子都是如何被再現?以近期新聞報導為例,例如受侵犯(摸女童三秒)、溫馨(孫女載阿公),或是烏龍事件(國稅局搞烏龍-9歲女多21萬收入)

2、當我9歲時…請學生回想並分享自己9歲時的生活與媒體使用行為,有無特別的參與公共事務行為,或見義勇為的事件。
(1)9歲時我會以及常使用哪些媒體?
(2)我利用這些媒體做過哪些別人覺得9歲不該或不會的事情?
(3)我有無參與公共事務的經驗,用了哪些方式?結果如何?

3、發下「抱怨營養午餐 Po網女童打敗市府」新聞文本,利用5W1H方式閱讀並進行討論:
(1)What—新聞內容主要是什麼?(英國有一女童在其部落格上PO文,引發市府關注及網路效應)
(2)Who—這則新聞主角是誰?新聞中還出現哪些人?(瑪莎/英國市長、名廚…)
(3)When—新聞什麼時候發生的?(新聞是6月16日外電)
(4)Where—在哪裡發生的?(英國)
(5)Why—造成事件的原因為何?(女童每日在網路上圖文並茂地呈現學校「不營養」的營養午餐,市府下禁令,引起網路熱烈迴響)
(6)How—事件結果如何?(網友力挺,市府解令,瑪莎募得慈善組織兒童食物資金近4萬5800英鎊,部落格點閱率突破480萬人次。)
(7)你從這則新聞中得到哪些啟發?在你真實生活中有無類似的例子?

4、老師說明媒體近用的意涵,瑪莎的事件即是媒體近用的實例之一,原因在於:
(1)有目的與計畫性的執行
(2)能明確指出有缺失的現況,並說明有什麼影響
(3)使用媒體發聲
(4)議題與切身相關又符合公眾利益
(5)引發對話,獲得關注

5、呈上,在生活中並非每件事都適合媒體近用,媒體近用應該以公共事務為主,而非強調個人利益。請學生思考何謂公共事務,並試舉例,教師亦可利用事先準備的新聞事件或話題讓學生討論其是否具公共性。例如:
(1)12年國教
(2)台東美麗灣事件
(3)葉少爺酒駕
(4)金曲獎

6、在討論過程中,每個人都有權利呈現不一樣的看事件觀點,教師可提醒學生注意,所有與切身相關或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如對公眾會產生影響或是其背後隱藏著社會制度等問題,皆可發展成為公共性的議題。

7、請學生3-5人一組,分組進行公共事務議題搜查,搜查範圍為校內至周邊社區,學生可先提出自己在校內或周邊社區看到的問題,再思考其公共性:
(1)我看到哪些問題?
(2)這些問題對哪些人造成影響?是公共的問題嗎?

8、選定一個公共事件後,擬定並執行媒體近用計畫:
(1)事件緣起
(2)事件若無改善會造成哪些影響
(3)這樣的情況可反映給什麼人知道才有機會獲得改善
(4)蒐集資料(例如訪談、問卷、觀察、分析相關事件)
(5)彙整結果
(6)利用什麼方式或哪些媒體表達訴求

9、各組分享媒體近用成果

下載教案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