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案編寫人:台北市萬芳國小鄭智仁老師
二、 教學時數:40分鐘
三、 結合領域:健體
四、 配合教科書內容:
康軒版國小健體四下,第三單元「大地的生機」,第三課「防颱計畫」
南一版國小健體五上,第一單元「防災與環保」,第一課「生活智慧」

五、 對應能力指標:
5-2-1 覺察生活環境中的潛在危機並尋求協助。
5-2-3 評估危險情境的可能處理方法及其結果。

六、 主題:中南部泡在「電視災」裡

七、 新聞來源及本文:
【聯合報╱地方中心記者/連線報導】2012.06.21

「林邊淹水這麼嚴重,你怎麼都沒有報上來?」屏東縣長曹啟鴻昨天看到電視一直播林邊鄉淹水災情,急著狂叩鄉長鄭信政。
「在哪裡?」,鄭信政一頭霧水反問。曹啟鴻說,「電視一再報導,你都沒有在看?」
鄭信政立即詢問各村,但各村回報都說「沒淹水」。
泰利颱風風雨還未發威,台南市七股區、屏東鄉林邊鄉居民就先遭「電視災」,不少人被誤導,以為親友深陷災區,不斷打電話尋人。
「再這樣報導、渲染災情,林邊人真的會被看衰小。」林邊鄉鄉民代表阮百靈氣得說,莫拉克風災時,林邊鄉確曾因潰堤而泡水,但兩年多整治,目前已改善許多;電子媒體卻喜歡「找刺激的」,好像大水要把林邊淹沒般。
電視台還報導「佳冬海水倒灌」、「水產試驗所淹水」等訊息,屏東縣消防隊澄清,只是積水非淹水,電視台不要言過其實。
鄭信政說,電子媒體狂報淹水都不求證,讓地方得邊救災、還得澄清傳言,太困擾了。
南投縣信義鄉災害應變中心秘書莊進忠也說,電視台跑馬燈不停地播「神木村堰塞湖潰堤,急撤四百人」,結果都是十日強降雨的資料畫面,所謂撤村只是預防性撤離,逼得他不得不要求電子媒體更正,為了澄清,眾人忙了半天。
台南市北門區有名老先生看到電視播淹水,一看到積水,就要消防隊去救人,結果大隊消防人員帶著救生艇抵達後,眾人傻眼,「哪有積水?拖把拖一下就乾了」。
七股、北門堤防前天破損,魚塭沒入海中,但電視整點放送潰堤畫面,連平面記者都接到家人電話,「大浪都捲到頭上了,你還在工作?」
「謝天謝地,妳終於接電話了」市民陳心怡說,父母找到她時都快哭了;台南上月廿日大淹水,電視台誇張地報導,只要下雨,父母就要她別出門,讓人哭笑不得。
(引自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1/7174094.shtml#ixzz1z7vlSQjv )

八、 教學目標:
1.瞭解颱風新聞報導煽情的情況。
2.分析媒體炒作颱風新聞的原因。
3.培養不全然信新聞報導的態度。
4.訓練多方蒐集比對資訊的能力。

九、 教學重點建議:
0. 教學準備:
①預先開啟或下載「泰利颱風/7級狂風襲!海水倒灌、海岸線掏空」影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8P8nMx-b0E 。

②預先開啟或下載「泰利襲 屏東一夜撤離375人」新聞: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6/7174024.shtml 。

③預先開啟或下載「中南部泡在「電視災」裡」新聞: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1/7174094.shtml 。

1. 新聞搶先看:展示教學簡報,同時呈現「泰利颱風/7級狂風襲!海水倒灌、海岸線掏空」、「泰利襲 屏東一夜撤離375人」兩則新聞標題,讓學生選擇想先看哪一則新聞內容,並說明選擇的理由。

2. 觀賞「泰利颱風/7級狂風襲!海水倒灌、海岸線掏空」影片,並請學生記錄所有影片中出現的災情,包含報導內容及跑馬燈資訊。
3. 請學生發表影片中所有出現的災情,老師紀錄在黑板上。
4. 開啟「泰利襲 屏東一夜撤離375人」新聞網頁(或發下新聞影本),請學生閱讀報導內容,並比對兩則報導對同一地區(地點)災情的敘述。
5. 老師在簡報中新建一個空白表格,將剛才寫在黑板上發生災情的地區(地點)填入,請學生發表兩則對同一地區(地點)災情的敘述。

6. 引導討論:
①兩則報導對同一地區的災情報導有何差異?
②TVBS和聯合報的報導,分別給你什麼感覺?
③你覺得媒體對同時間、同地區(地點)的災情報導,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差別?
④對照「新聞搶先看」剛才大家選擇想要先看的新聞,你發現了什麼?

7. 開啟「中南部泡在「電視災」裡」新聞網頁(或發下新聞影本),請學生閱讀報導內容。

8. 引導討論:
①新聞的大意是什麼?
  (被報導的地區其實災情並不嚴重,但電視新聞卻報導得很嚴重)
②電視台的報導出現什麼問題?
  (誇大報導言過其實、用以前的資料畫面誤導觀眾、對報導內容沒有求證)
③新聞中,電視台這種報導方式造成了什麼問題?
  (親友著急擔心、當地人員還得邊救災邊忙著澄清、浪費救災資源)
④除了新聞中所敘述的以外,你覺得這種報導方式還可能會引發哪些不良後果?
  (誤導大眾對當地的認知、造成該地房價下跌、人員因急於救災可能導致意外、….)
⑤你認為電視台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
  (為搶收視率盡量誇張、直接用資料畫面便宜行事、不實地求證節省時間、….)

9. 老師說明:
①有些事件(例如:政府政策是否恰當)會因為媒體有不同立場而造成報導的差異,但是天然災害的報導與媒體立場無關,應該要如實報導。
②媒體往往會為了吸引閱聽人,而做出聳動、言過其實,甚至造假不實的內容,或是為求快速、省事,就直接套用過去經驗,不加以求證。
③資料畫面適合用在製作新聞專題報導,如果出現在即時新聞,容易誤導觀眾以為是現在正發生的事,而且引用資料畫面也必須標示日期。
④對於想知道卻又無法身歷其境的事情,應該要多方收集資訊、比對相關的報導,不要盡信一家媒體的內容,才能盡可能瞭解事情的原貌。

10. 回家作業:老師選擇幾則最近較具爭議性、且符合學生認知理解程度的新聞事件,對事件稍作說明,然後請學生從中挑選一則,搜尋兩家不同媒體對同一事件的報導,練習用簡報上的比較表做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