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案編寫人:政治大學媒體素養研究室   林佳儀
二、教學時數:40分鐘課程、兩週的課外活動時間
三、結合領域:國小社會
四、配合教科書內容:
康軒/4年級上學期/社會/美麗的家鄉/家鄉的環境

五、對應能力指標:
1-2-1 描述居住地方的自然與人文特性。
1-2-8覺察生活空間的型態具有地區性差異。
2-2-1 了解居住地方的人文環境與經濟活動的歷史變遷。
2-2-2 認識居住地方的古蹟或考古發掘,並欣賞地方民俗之美。
7-2-2 認識各種資源,並說明其受損、消失、再生或創造的情形,並能愛護資源。

六、對應媒體素養能力指標:
3-1 反思個人的媒體行為
5-1 瞭解媒體公民權的意義
5-2 實踐接近與使用媒體

七、主題說明:
電腦、網路與影像創作工具日益普及、操作技術也益趨簡易,在學童的生活周遭不難找到可連網的電腦,可運用電腦進行簡單的文書處理,也可上網蒐集資料、發佈資訊;亦不難找到影像創作工具,簡單的按下幾個鍵即可完成拍照,甚至完成影像編輯。
在數位工具如此便利的現代,學童有更多機會向外界介紹自己的生活環境與想法,可為自己和自己關心的人事物發聲,也可以平衡大眾傳播媒體的偏差與限制,促進社會成員彼此瞭解,甚至可以協助自己的家鄉發展、建立特色,改善家鄉生活。
本週的教案要帶領學童觀察自己的生活環境,透過影像紀錄與blog寫作瞭解自己生活的社區、發現社區的特色,進而向大家介紹自己的社區之美,讓更多人認識自己和自己的家鄉。
在暑期進行本活動,也可以鼓勵學生善用暑假時間於社區走動,減少靜態的室內活動時間,降低網路或電視成癮問題,還可培養團隊合作精神,並訓練人際相處與訪談能力。

八、參考資料:
參考網站:peopo公民新聞、教學資源網

參考blog:
社區環境介紹
社區民俗文化介紹:http://tw.myblog.yahoo.com/ylsc-ylsc/article?mid=2838
社區生態介紹:http://tw.myblog.yahoo.com/ylsc-ylsc/article?mid=2159&next=1774&l=f&fid=8
社區美食介紹:http://www.peopo.org/portal.php?op=viewPost&articleId=105049  
社區人物介紹:http://www.peopo.org/portal.php?op=viewPost&articleId=104992
訪談方法:http://www.peopo.org/portal.php?op=viewPost&articleId=13847

九、教學重點建議:
課前準備

1. 將學生分為5-6人一組,上課時須按照組別坐好。
2. 準備可上網的電腦、並連接投影機,上課需觀看網站。
3. 請教師先閱讀、瞭解參考網站之內容,瞭解公民新聞的意義,也可另外尋找blog經營與寫作的知識,上課時向學生說明。
上課

1. 首先,調查班上學生使用網站、blog的狀況,並將調查結果大要的寫在黑板上:(5分鐘)

(1) 請會使用網站搜尋資料、張貼文章的同學舉手;請擁有自己blog的同學舉手。
(2) 詢問這些同學多久使用一次,是否經常使用?使用的平台為何?(例如無名部落格、facebook等)

(3) 是否曾經在網站上,或其他媒體上(例如報紙投稿、學校作業)介紹、分享過自己的生活環境?當時分享的方式為何(僅有文字,或文字加上靜態照片,或動態影片)?內容為何?
(4) 對於有自己blog的同學,blog上發表的文章以哪些內容為主?(例如生活點滴、生態觀察、旅遊經驗等等)
(5) 徵求有自己blog的同學,展示並分享自己的blog內容給全班同學。

  大部分的青少年與學童即使擁有自己的blog或facebook,仍然以抒發情感與記錄生活點滴為主,以自我為關注的焦點,甚少關心社區生活環境等公共議題,也因此可鼓勵學生藉由本活動認識blog的媒體性質,其所關心的社區人、事、物,都可透過blog傳播出去,掌握主動發聲的機會,體現自我的社會價值,實踐個人的媒體近用權。

2. 接著,調查班上同學的家庭擁有影像創作工具的狀況(3分鐘)
(1) 請家中有能夠隨身攜帶、進行靜態與動態影像紀錄的工具者舉手。(包括相機、手機、平板電腦)。有自己的影像創工具者舉手。
(2) 詢問同學是否曾自行操作這些影像創作工具,使用其靜態與動態影像的紀錄或其他相關功能?使用頻率為何?
(3) 請會操作影像編輯工具的同學舉手。
請老師在進行調查時,需注意各組同學具備影像創作工具與能力的同學分佈狀況,需讓這些同學平均分散在每一組中,以便進行後續的社區觀察與紀錄工作。

3. 調查班上學生對社區的觀察:(5分鐘)

(1) 每組選擇1~2位同學,詢問其居住的社區有何特色,並向全班同學介紹。(包含特色建築、美食、生態、人物、文化等)
(2) 在詢問的過程中,注意同學們回答與表達的狀況。平時學生忙碌於課業,加上對於居住環境習以為常,可能導致大部分的學生忽略社區裡的人、事、物;而這正是本活動的目的,希望同學藉此機會將眼光與腳步停駐自己生活的土地,用心觀察與聆聽,讓自己和生活的環境產生連結與共鳴,對自己的社區有認同與感情,甚至透過學生的手和眼,將社區之美傳達出去,或將需要大家關心的社區事務公告周知,以喚起注意。

4. 接下來,告訴同學本活動主旨與目標,讓各小組(以組為單位)建立社區介紹blog文章,張貼在老師成立的班級blog內(於blog空間建立社區介紹專區,放上學生完成的介紹文章)。


5. 首先,打開參考blog,讓學生參考社區介紹blog文章的內容與方向。社區介紹的主題可以包羅萬象,可從美食、特色建築、風景、古蹟、文化、人物、生態與環保等等面向切入。而為了能生動描繪社區情景,通常會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呈現,甚至放上短片。(5分鐘)

6. 請小組開始進行討論,並擬出想介紹的人、事、物及大概內容,並請各組派代表記錄下來,等一下向全班解說。討論項目包括:
(1) 社區介紹的主題(例如溫馨的社區人物故事、有趣的傳統文化)
(2) 大致的內容(例如人物的簡介,或傳統文化的由來與進行方式)
(3) 需要進行訪談與觀察對象、時間(例如傳統祭典舉行的時間、時令水果收割的時間、特色美食開張與準備的時間,以及可能需要進一步訪談的相關關鍵人物姓名、位置)
(4) 預計需要的時間,從準備蒐集資料、訪談、紀錄,到整理資料、寫完文章的時間。
(5) 是否需要交通工具? 需要什麼交通工具?  是否需要協助?
(6) 是否有相關器具?  哪些器具? 是否需要協助?
(7) 是否需要費用? 預估多少費用? 應如何準備這些經費?
(8) 還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9) 組員分工。(包括器材準備、時間規劃、資料蒐集與彙整、人員聯繫、文章撰寫、靜態或動態影像紀錄與編輯等等)
提醒學生,如果有任何不知道如何進行或計畫的地方,可詢問老師。本活動完成的時間依照教師的課程計畫,可安排約兩週的時間完成作業。

7. 請各組派代表向全班報告該組的討論結果。老師同時一邊將大要記錄於黑板,並觀察各組擬定的主題,若有主題雷同的組別,需將該主題微調出區隔姓;最後給予各組回饋,並提醒學生未注意、忽略的地方。(例如活動安全性、設備可接近使用性、組員的平均分工程度,以及費用。活動進行期間,以零花費為理想目標,且因為活動主題為「社區」,因此鼓勵同學在居住的社區進行,也最能有效率、效能的完成本活動)
8. 最後,打開參考網站,學習訪談需注意的事項,提醒學生做好事情的資料蒐集工作,對想記錄的人、事、物有初步認識與瞭解後,再進行記錄。例如,若想介紹社區的傳統文化,可先採訪自己和組員的親朋好友及長輩,或閱讀相關圖書文獻,對該傳統文化有初步認識,再訪問傳統文化儀式的工作人員(例如祭典的主持人員、廟方人員等等)。
9. 本活動需要老師從旁協助、提醒與輔導,還需老師不時從旁鼓勵、打氣。可先從篇幅小的簡短篇章開始,以一張照片搭配一段短文作為敲門磚,引發學生興趣,進而長期經營本blog,時時關心社區環境,不定期的更新blog內容。如此一方面可循序漸進的學習,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對社區與公共事務的關心;並且可凝聚班級向心力,同時blog也將成為學生難得的回憶所在。

下載教案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