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動名稱:製作有聲書 (設計者:賴慧玲/政大媒體素養研究室)
二、配合年級:適合國小學童
三、活動所需準備的材料:
1、錄音工具(以可隨錄隨停的為主)
2、聲音編輯軟體(熟悉軟體使用者適用)
3、大海報紙
四、活動簡介與目標:
電子媒體種類多元,不同的媒體類型(例如電視、廣播)會決定我們如何欣賞一則文本,以及如何處理我們所收到的訊息。大致來說,形式特質可分做視覺、聽覺與結構三種,其中影像媒體便囊括三種,除此之外,相信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都有聆聽廣播、CD(音樂或故事…等)的經驗,因此本活動選擇聽覺形式特質為製作重點,讓爸媽可以和孩子一起從討論、企畫與實作的過程中,體驗配音與配樂的樂趣,以及瞭解聲音效果對文本的影響。
五、活動說明:
1、爸爸媽媽先與孩子一起用聲調玩遊戲,像是分別用喜怒哀樂不同情緒來自我介紹或是朗讀文章,或是一起欣賞一則電視內容,關上聲音,用自己的聲調配音。
2、在上述的小遊戲中,可以感受到聲音與表情的搭配常可讓觀看者有情緒的參照,但如果表情不見了呢?聲音就會變得相當重要。請孩子舉例哪些媒介內容是只聞其聲不見其人,聽媒體與看媒體帶給自己的感官有哪些差異?例如:看得見的內容不用自己想像,但只能聽的內容,想像的畫面卻每個人都不相同。
3、呈上活動與討論,爸爸媽媽與孩子一起規劃與製作一則有聲書的內容(3至5分鐘即可),並將它記錄在海報紙上。包括:
(1)目標聽眾:這個內容適合哪些聽眾聽?像是小朋友、老人、男生或女生…等。
(2)內容目的:這個內容希望傳達什麼想法給聽眾?例如好笑純粹娛樂、具有教育寓意…等。
(3)角色設定:內容出現幾個角色,人物關係圖,角色性格
(4)有聲書內容:以畫腳本的方式進行,共同討論出人物出現序、對話與旁白內容、情緒、效果音、要加入的背景音樂,以及每一段落要給聽眾的感覺。規劃腳本時,討論越詳盡對後來的製作會越有幫助。
【補充說明】在節目裡的聲音可以分成以下幾個來源:
(1)說話聲:主持人、演員的台詞或是節目旁白。
(2)效果音:配合劇情需要或為傳達某種意義的聲音,有時候是為了突顯臨場感,像是風雨的聲音等。
(3)背景音樂:為營造特定的氣氛,引導觀眾的情緒所加入的音樂。
4、討論完有聲書的內容後進行角色分配、聲音素材蒐集(製作效果音道具)以及錄音前練習。聲音素材的蒐集以家中的物品為主,例如風聲可以用電風扇聲音做出來、翻書聲可以直接翻書、綠豆在瓶子裡充當下雨聲…等,爸爸媽媽與孩子一起發揮創意。
5、效果音道具蒐集完成,在未錄音的情況下,一起練習有聲書的內容,旁白、對話、對話聲調與情緒、背景音樂與效果音,待大家練習的差不多之後,再用錄音工具進行錄音。
6、將錄製成果播放給未參與製作過程的親朋好友聽,請他們聽完後給予回饋,再回頭檢視自己的企畫腳本中所設定希望聽眾聽到哪些內容與情緒,以及每一種聲音的使用目的是否達成。
7、透過這個活動,孩子可以體驗,即便是短短3到5分鐘的錄音節目,也需花費很多的時間準備,以及每一種媒體形式的使用都有製作者想要傳達給聽眾,與聽眾溝通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