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案編寫人:政治大學媒體素養研究室 林佳儀
二、教學時數:40分鐘課程、1天的課外活動時間
三、結合領域:國小社會
四、配合教科書內容:
康軒/6年級上學期/社會/權利與義務/國民義務
南一/6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與生活/優質國民
五、對應能力指標:
5-3-5舉例說明在民主社會中,與人相處所需的理性溝通、相互尊重與適當妥協等基本民主素養之重要性。
6-3-3具備生活中所需的基本法律知識。
6-3-4 列舉我國人民受到憲法所規範的權利與義務,並解釋其內涵。
六、對應媒體素養能力指標:
2-2 比較媒介內涵與實際生活中的情境、人物、事件等媒介與社會真實的關係
3-1 反思個人的媒體行為
4-1 瞭解媒體組織的守門過程如何影響文本產製
5-1 瞭解媒體公民權的意義
5-2 實踐接近與使用媒體
七、主題說明:
在家家都有「第四台」的今天,主流新聞媒體頻道一天24小時播送著新聞,觀眾無論何時都可以看到當天的新聞大事,也時時刻刻可以在電視畫面上看到「獨家」、「最新消息」的字眼,以斗大與顯眼的標註,讓觀眾一眼鎖定畫面的進行,緊盯事件動態。
電子主流新聞媒體,包括台視、中視、華視與公視,加上有線電視上的年代、東森、中天及TVBS等專門播送新聞的頻道,土地面積不大的台灣,觀眾卻有將近10個新聞頻道可以選擇,其中並有過半是全天候播報;然而,這代表了觀眾可接觸與認識多元、全面的新聞議題嗎?可以更廣泛或更深入的認識新聞事件,並透過新聞來認識台灣與全球嗎?新聞媒體高舉捍衛民眾「知的權利」的大旗,但是否其所播報的是否均為「重要」大事,是攸關民眾生活、生存的大事?多看新聞,是否可以幫助我們形成重要議題與事件的判斷,建立公正客觀而理性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可能不然。
新聞已經是現代人認識世界的主要媒介,藉由新聞瞭解自己所處的環境,包括生活的土地,及其與全球的關係;尤其在全球化的現代社會,更需要跟隨新聞媒體的腳步與眼光,扎根本土、放眼全球。本活動即帶領學生觀察最常接觸的新聞媒體,其對於新聞事件與議題的播報,是否能夠成為認識自我及與社會、世界關係的利器;又或者,反而成為認識世界的障礙? 並帶學生思考,平時應如何使用媒體,來對所關注的議題進行較全面與完整的認識和瞭解,建立公正客觀而理性的世界觀與價值觀。
八、參考資料:
參考網站:
1.【線上讀報指南】
(國語日報)-〈時事閱讀單元-閱讀新聞先學會思辨新聞〉、
〈看不到的新聞系列:媒體守門人如何篩選新聞之一、之二〉
http://www.mdnkids.com/nie/nie_indicate/Unit2/p10/p10-11.htm
http://www.mdnkids.com/nie/nie_indicate/Unit2/p16-17/p16-17.htm
2.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505775866104643&set=a.182771025071797.51138.100000167035240&type=1&relevant_count=1
3.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414756505237244&set=a.190276284351935.48011.172835866095977&type=1&relevant_count=1
4.〈眼見為憑,是不是新聞〉(國語日報生活版,2005年1月17日)
http://www.mediaed.nccu.edu.tw/teach/dl_file/article/Kids%20Mediaed%20Literacy%20Series%2022_To%20see%20to%20Be%20News.pdf
5.〈關於反旺中,我想跟孩子們說的是… 〉(翁麗淑,2012年7月31日)
http://goo.gl/lqZSn
6.〈媒體識讀之傳播權〉(管中祥)http://distance.shu.edu.tw/media_files/trainppt/n02.pdf
〈言論自由〉(中小學網路素養與認知)http://eteacher.edu.tw/Read.aspx?PostID=21
九、教學重點建議:
課前準備
1. 將學生分為5-6人一組,上課時須按照組別坐好。
2. 準備可上網的電腦、並連接投影機,上課需觀看網站。
3. 請教師先閱讀、瞭解參考網站之內容,瞭解新聞守門的方式,及所造成影響—新聞的呈現,進而對新聞閱聽眾的影響;上課時向學生說明。
4. 印出第四項參考資料〈眼見為憑,是不是新聞〉,上課時發給每組一份。
上課
1. 首先,詢問學生獲得對外界認知的消息管道,包括對於自己生活的社區、其他縣市,乃至國家、全球與其他族群、種族。如何發現、認識與瞭解除了自己以外的人、事、物?而當該人、事、物之時間與空間距離較遠的時候,使用何種工具或媒介來發現或認識較方便或較適當?
2. 接著,調查學生接觸新聞與新聞媒體的習慣。隨機請學生分享,也請老師將調查結果大要地寫在黑板上。(5分鐘)
(1) 一天當中,觀看或閱讀新聞的次數?在哪些時候接觸新聞? 一週觀看或閱讀新聞的次數?
(2) 通常從哪裡接觸、閱讀或觀看新聞? 報紙、電視、網路或其他? 請老師記下學生經常接觸新聞的報社、電視台或網站名稱。
(3) 看新聞的時候,跟誰一起看?
(4) 是否專心看新聞?是否同時進行其他活動?(例如吃飯、使用電腦、玩遊戲等)
(5) 觀看的時候會和周遭的人討論新聞報導的事件嗎? 看完新聞後,會繼續討論嗎?
3. 接著,調查學生對於「新聞」的看法。(5分鐘)
(1) 喜歡看新聞嗎? 覺得新聞重要嗎?
(2) 新聞是平常認識外界的唯一管道嗎? 由教師舉一件最近受到熱門討論的新聞事件或人物為例,詢問學生是否由「新聞」認知該人或該事件?(例如,是否知道「林書豪」?是否從新聞得知?或從其他管道得知?並請學生簡述關於林書豪的新聞事件。)
(3) 是否認為新聞說得即為事實,或為完整的描述?是否有新聞沒說,或從中看不到的事?請學生發表看法或舉例說明。
(4) 除了較常看到的平面與電子媒體之外,還會從哪些管道獲得自己感興趣議題的消息? 對於新聞事件,是否會透過其他方法或管道可以幫助進一步瞭解?(例如和親友討論、詢問當事人、從相關網站尋找資料等)
4. 打開電腦,展示「參考資料2」、「參考資料3」的畫面,給學生一點時間,然後請各組派代表分享這兩則圖片說了什麼?(5分鐘)可運用新聞解析的5W1H來解讀:
(1) 發生什麼事?
(2) 在哪發生?
(3) 事件主角為?
(4) 何時發生?
(5) 為何發生?
(6) 如何發生?
在學生分享完畢後,請老師說明兩則facebook訊息想表達的網友意見:新聞內容趨於單一化,並因此導致更多與民眾生活相關的新聞無法被報導、無法讓觀眾看到,
5. 接著,隨機請學生分享各自的看法,引導學生思考:(10分鐘)
(1) 這段時間是否也有同感? 是否有學生關注的事物卻未能看到相關報導,或報導的太少?
(2) 認為上述的問題發生原因為何?
(3) 當上述的現象發生,對觀眾的生活來說會產生正面抑或負面的影響?是否會引發什麼問題?教師可舉例來引導。(例如:如果新聞未報導「林書豪」、名人的婚姻與生活、車禍等意外事件、自殺事件,對觀眾會有什麼正面或負面影響? 另一方面,當新聞未報導大埔農地事件、旺中集團事件、鍾鼎邦遭逮捕事件、敘利亞或其他國家的內亂、戰爭與暴力鎮壓事件、好奇號登陸火星及其他的全球科技發展事件,對我們的生活又有什麼正面或負面的影響?)
(4) 新聞媒體常說,製作新聞以觀眾「知的權利」為考量;我們想知道與想關心的事務,是否真的有看到相關報導?
(5) 表面上看來,我們生活在言論自由的社會,新聞言論百花齊放;然而,這個自由是否受限? 受到誰的限制?
(6) 以旺中集團事件新聞為例(參考「參考資料5」內容),詢問學生對本事件的瞭解,再簡述本事件的新聞報導問題,及對公民生活產生的負面影響。
6. 將「參考資料4」發下給同學,每組一份,請每組詳閱。(5分鐘)
7. 操作電腦,全班一起觀看「參考資料1」的內容,向學生說明新聞「守門」的過程,及其對新聞呈現產生的影響;這也就是上述問題會發生的主要原因。(5分鐘)
8. 對照「參考資料6」及書中憲法保障公民權利的內容,跟學生說明言論自由、傳播公民權的意義與真諦。當我們瞭解新聞媒體的限制、發現主流新聞媒體的問題,身為現代公民應如何因應?是否只能被動接受?是否能有更積極的行動?(5分鐘)
9. 最後,請每位學生回家進行電視新聞觀察。利用暑假或假日時間,每個人回家觀察一個新聞頻道的一天新聞,所播報的新聞是否多元涵蓋不同地區、國家、族群?是否有內容趨於單一的問題?觀察的新聞時段需包括中午(或上午)、下午、晚上各一小時。記錄下來,下次上課跟同學分享。
十、學習單:今天的新聞
1. 觀察的新聞頻道名稱:
2. 對今日新聞的看法:(今天的新聞有什麼問題?是否能滿足你「知的權利」?是否有保障所有人的言論自由?內容是否多元?或偏向某一事件或某一種類別的報導?是否有侵害個人或全民權益?你認為可以怎麼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