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案編寫人:政治大學媒體素養研究室 林佳儀
二、教學時數:40分鐘課程
三、結合領域:國小社會、國語
四、配合教科書內容:
康軒/6年級上學期/社會/團體與生活、社會規範
南一/4年級上學期/社會/科技與家鄉生活/科技的進步與家鄉生活、現代生活新樣貌
南一/6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與生活/自由與規範
五、對應能力指標:
4-3-4反省自己所珍視的各種德行與道德信念。
5-3-1 說明個體的發展與成長,會受到社區與社會等重大的影響。
8-2-2舉例說明科學和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人類生活和自然環境。
六、對應媒體素養能力指標:
2-1 辨識媒介內容中年齡、性別、種族、職業、階級、性傾向等各種面向的刻板印象和權力階級間的關係
2-2 比較媒介內涵與實際生活中的情境、人物、事件等媒介與社會真實的關係
2-3 解讀媒介再現所潛藏的價值意涵與意識型態
4-1 瞭解媒體組織的守門過程如何影響文本產製
七、主題說明:
香港近來爆發10多萬人的「反洗腦教育」運動;同一時間,台灣也有將近萬人走上街頭反媒體壟斷,希望能保持媒體言論自由環境,捍衛自己的思想自由,而不是被動消極的等待接收媒體餵養的資訊。同樣都是捍衛思想自由社會運動,只是運動直指的對象有所差異,然而前提都是任何訊息載體-任何媒體之本質的相同認定,亦即媒體是人的思考的延伸,也都清楚為了特定目的、經過特定的篩選、重組與詮釋等過程,都將導致媒體訊息的偏差,讓媒體訊息隱含了特定的思考框架與預設立場;而人們的思考方式也將因此而受限,看不見也想不到更多元的聲音。
在台灣,在教科書裡明白宣揚愛國教育的時代已經過去,但反觀50年前的台灣教科書,在當時的社會環境與政治氛圍之下,國小課本裡仍然充斥「反共復國」的愛國教育訊息,更不用說普遍存在於各科的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刻板印象。對於孩子,課本是每天都必須要接觸的印刷媒體,閱讀的時間較報紙、課外書籍還要多,而在學校的圍牆內、教師的講授下,教科書更擔負一種正式的思想教育功能,心智發展仍未成熟的孩子更將未經思考的全然接收,成為日後的認知基模。
因此,本活動帶學生回顧50年前的國小教科書,這些文字旁還有注音標示的低年級課本,如何在字裡行間灌輸特定的政治思考與道德規範。另外,也帶孩子檢視現在使用的各科教科書,是否也有類似的現象。時代在進步,有許多不合時宜的內容已有大幅修改,但對於任何訊息保持警醒與獨立思辨的態度,才能保衛自己的思想自由,促進社會的多元和諧發展。
八、新聞來源及本文:
新聞1.〈12萬人 黑衣圍港府〉,2012年09月08日,蘋果日報,李忠謙、大陸中心╱香港、台北連線報導。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20908/34495415/
昨晚高達12萬港人穿黑衣,集聚在港府總部前,向當局大吼:「反對洗腦教育!」香港《蘋果日報》
【李忠謙、大陸中心╱香港、台北連線報導】為促使香港政府撤回遭非議的愛國教育課程「德育及國民教育科」,12萬名港人昨晚穿黑衣在港府總部前,以「全城黑衣日」行動表達訴求。壹傳媒集團主席黎智英與泛民主派大老李柱銘也赴現場聲援藝人岑建勳在內的絕食者,疾呼當局應回應訴求盡快撤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與「全城黑衣日」的民眾,喊出「撤回」口號。香港《蘋果日報》
香港學潮
昨晚6時許民眾陸續湧向港府總部,通往總部的天橋不斷吐出黑色人龍。7時前政府總部前廣場與天橋已被黑衣示威者塞爆,多達12萬人響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黎智英打氣
壹傳媒主席黎智英(左)昨晚探望絕食抗議的岑建勳(中)等人。香港《蘋果日報》
張懸林夕齊聲援
歌手張懸、名音樂人林夕等也都表達支持這波由學生發起抗爭。華人民主書院主席、民運人士王丹,今下午2時也將在台北濟南路的台大校友會館,與救國團理事長林保華等人,和香港反國教聯盟代表網路連線開會,商討台灣民眾該如何隔海聲援。
港府前的添美道白天一派悠閒,但近日每當夜幕來臨,關心下一代教育與思想自由的港人便開始佔據這條馬路,添美道上方的天橋也成了聲討港府的最佳制高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國官方封網路
示威者對著還在大樓辦公的官員怒吼:「撤回國民教育科!」抗議對中國認同、愛國愛黨的紅色洗腦教育。
許多青澀學子忙著分送黑絲帶,顯見當局欲強勢推行愛國教育,已觸及港人底線。此外,示威群眾也展現高度自制與秩序,香港的網路論壇與臉書,不時可見民眾自發呼籲保持理性,以避免衝突。中國當局為阻止這股浪潮襲回中國,已封鎖網路,新浪微博封鎖國民教育等詞的搜尋。
新聞2.〈反國教運動 孕育香港新學運〉,2012年09月08日,中央通訊社,記者張謙香港特稿。http://news.msn.com.tw/news2818945.aspx
最近在香港沸沸揚揚的「反國教運動」不但迫使政府讓步,有些參與者認為,它孕育了在香港40年未見的新一代學運。
但根據參與者的說法,反國教運動意義不在於反抗中國大陸,更重要的是捍衛香港民眾享受已久的自由。
1名在香港中文大學參加反對國教罷課集會的學生告訴中央社記者說:「我不是反中國,我只是反對國民教育。」
香港政府原先計畫自本學年度起,在中小學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有民間團體為這個科目編印教科書,名為「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
它的內容以「進步、無私與團結的執政集團」來形容執政的中國共產黨;就是這些用詞,讓港人擔心政府企圖給學生「洗腦」,反國民教育運動也應運而起。
8月底,反對國民教育大聯盟連續10天在政府總部集會,每晚都有數千人參加,後來人數上升至數萬人,許多大學生也參與集會。
在抗議浪潮之下,港府9月8日宣布由學校自行決定是否推行;大聯盟9日凌晨宣布結束集會,認為已取得階段性勝利。但大專生並未放棄,從大聯盟接過這場運動的火炬。
香港專上學生聯會11日發起罷課集會,要求政府明確撤消國教科目。
在中大百萬大道上,1名參與罷課的教育學院女生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她並非反中國,但「畢業後,我將會在幼兒園任教,我不希望小朋友被洗腦,變得沒有思想。」
她說,上述由民間編製的課本內容以偏概全,對大陸現況的敘述不夠全面,應該要有正面和反面的內容。
這位希望匿名的學生並說,目前的中小學已有通識科,當中有相關內容,不必另外成立國民教育科。
另1位罷課的中大學生也表達類似憂慮。她說,反國教是因為擔心課本不夠完全,只提大陸的正面發展,缺乏批判性。
對於外界有人說反國教是「反中」,她說:「我沒有太討厭中國,這似乎是兩回事。」
她說,在中學時,每當學校升起中國大陸的「五星國旗」時,她不會感到厭惡,也不會拒絕。
參與罷課的1位香港大學學生則說,在運動場上看到「五星國旗」升起,會有自豪感。
但在這次的問題上,他覺得政府推行國教科的目的是要「洗腦」。他並說,中學的通識及歷史科都有相關內容,何必推行新的科目?
他認為,香港是自由開放社會,應保持學生的開放和批判思維。
自由一向被視為香港的核心價值,從上述學生的談話來看,自由的種子確實深深埋藏在學生心中。也許是擔心自由遭到「玷污」,觸發了這場歷來少有的學運。
上世紀70年代,香港也曾爆發學運,但當年的學生是為了保衛釣魚台列嶼。但今天參與罷課的學生被問到保釣的問題時,每人都說不太了解。
出席集會的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麥海華說,觸發這場學運的原因,與意識型態、政黨政治的出現都有關係,但年輕人不希望被「洗腦」是關鍵。
這位社運老手說:「新力量走出來了,這是一次自發的社會運動,難得。」
麥海華說:「學運培育了公民,是社會新力量。」
九、參考資料:
網站1. 香港 • 反國教運動 • 全紀實
網站2. 一分鐘搞懂,為什麼反對國民教育?
網站3. 《兒時回憶》國語課本篇
網站4. 〈50年前的小學國語課本 …… 〉
網站5. 〈戰後國民小學教育對品格概念的形塑──以國小低年級國語課本為例〉
網站6. 〈反媒體壟斷!記者節萬人踩街抗議!〉
十、教學重點建議:
課前準備
1. 將學生分為5-6人一組,上課時須按照組別坐好。
2. 準備可上網的電腦、並連接投影機,上課需觀看參考網站。
3. 請教師先閱讀、瞭解新聞及參考網站之內容,認識香港反國民教育事件緣由,及台灣教科書歷年內容及其隱含意識型態之沿革,和對學生可能產生的影響;上課時需向學生說明。
4. 印出新聞二則,上課時發給每組一份。
上課
1. 首先,調查學生對於媒體訊息的信賴程度:(5分鐘)
(1) 認為新聞報導的皆為真,請舉手。請老師大致統計舉手學生人數。
(2) 認為新聞報導皆為真的,請發表看法。認為新聞報導不見得為真的,請發表看法。
(3) 詢問學生對於「旺中」事件的瞭解,學生認為旺中事件之所以爆發、民眾之所以上街頭的緣由? 教師也從旁引導跟解釋,當媒體言論自由,能夠傳達多元聲音、多元觀點,我們也才看得件事件較完整的全貌,可以有較全面的思考,可以認識更多面向的社會,讓自己的思考更為自由。
2. 對於教科書與課本的信賴程度:(3分鐘)
(1) 認為課本教的皆為真、皆為對的,請舉手。請老師大致統計舉手學生人數。
(2) 同樣,請學生發表看法。
(3) 請學生發表看法:新聞報導與課本的差異,為什麼認為新聞報導有可能有誤或偏差,但課本不會?
3. 接著,發下新聞資料給學生,請學生依照5W1H解讀二則新聞:(5分鐘)
(1) Who:事件主角與相關人物
(2) Where:在哪發生
(3) What:發生何事
(4) When:何時發生
(5) Why:發生原因
(6) How:如何發生
4. 播放參考網站2的影片。為促進學生理解,可以播放1-2次。(2分鐘)
5. 請各組派代表分享:(10分鐘)
(1) 向全班說明新聞事件的原委。
(2) 他們反對的是什麼?(也請教師從旁解釋,本事件的「國民教育」與台灣的「國民教育」的差異。)
(3) 反對香港國民教育的理由?
(4) 比較旺中事件、香港反洗腦教育事件,其中有什麼相同或差異之處?
(5) 學生對本事件的態度,是否支持或反對?理由是?
(6) 回到一開始的討論。新聞媒體與教科書,和它們所傳達的訊息,以及對觀眾、對課本讀者,是否有影響?這影響是否有差異?
(7) 覺得會受到媒體訊息影響的請舉手。認為會在哪些方面受到影響?
(8) 覺得會受到課本內容影響的請舉手。認為會在哪些方面受到影響?
6. 老師說明,這兩件事情都來自於對「訊息」的自由度,以及對於個人思想自由度的關切。這兩個事件的關心人士,都是基於認為「訊息」的自由度將連帶影響個人思想自由度,因而站出來表達自己的立場與想法。
因此,在這邊,要討論的是「媒體」和「訊息」的由來與意義。媒體訊息,由訊息的創作者所製作和發佈,相同的,課本也是由相關人士制訂主題與編寫。所有訊息,都事先經過篩選、編輯的過程,才來到我們的眼前,也因此訊息已經過加工,每個人基於不同的目的與限制所產製的訊息都會不同,就如同相同的事件,在不同報章雜誌上卻會有不同的報導內容。
尤其,課本有其負擔的使命與任務,希望學生能從中學到正確的知識、態度與價值觀,以長成為符合社會道德規範的人;然而,所謂的「正確」卻有可能因時代變遷而改變。
7. 來看看以前的國小教科書。50-60年前,當時政府仍倡導具有「反共意識」的愛國教育,愛國思想融入在許多科目中,例如國語課。因此,在學生學習國語生字、生詞的同時,也學到課文中的思想(例如愛國、反共,或性別認同、孝順等中國倫理道德)。
打開參考網頁,看看50-60年前的國語課本內容,並鼓勵學生隨時發表看法與討論。(10分鐘)
(1) 課文的內容是否鼓勵任何觀點?
(2) 照出這些課本鼓勵的觀點,由老師寫在黑板上。
(3) 有哪些是現在的課本中已經不再呈現的?
(4) 有哪些是現在從未聽身邊的親朋好友、師長說過的?
(5) 讀完這些課文,你有什麼感覺?
(6) 為什麼當時的課本要有這些內容?要呈現這些觀點?
8. 打開現在使用的國語課本,請學生比較一下,鼓勵學生回答:
(1) 是否還有這樣的內容或圖片?
(2) 兩代課本內容產生變化的原因為何?
9. 最後,告訴同學,社會道德規範是在法律外,以另一種非正式的方式來規範人的思考與行為的方式,包括愛國情操、性別認同、對於成功的定義、待人接物的倫理道德等;規範也限制了一個人的思考與言論自由,但其合宜性卻有可能隨時代演變而有變化。
台灣社會朝民主化發展,因此漸漸容納多元聲音與多元文化,也顯現在課本內容上,因此兩代的課本才可見這些差異。藉由檢視與比較教科書的過程,更能體認到「訊息」受人為操作,也更應養成獨立思辨的習慣,也更需要一個擁有獨立思辨機會的空間。
這也凸顯了思想與言論自由的珍貴與重要性,也是台灣人走上街頭反媒體壟斷、香港人走上街頭反洗腦式的國民教育的原因。訊息難免因人為操作而含有特定觀點,但我們需要知道應自我解讀,也需學會、具備解讀訊息的能力,更應擁有尊重多元聲音的態度。
老師也可另外說明,表達意見的方式有很多種,走上街頭遊街抗議的方式是否最好最恰當,可以另做討論。也可鼓勵學生,回家後檢視其他教科書,或其他常用書籍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