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案編寫人:賴慧玲

二、教學時數:40分鐘-80分鐘

三、適用對象: 國小高年級

四、對應媒體素養指標:

1-4瞭解科技與媒體文本的聯動關係
3-1反思個人的媒體行為

五、媒體素養教學設計說明與目標:「數位原住民」(1980年代以後出生的人)泛指一出生就活在有電腦、有網路的環境中,他們有新的思維及行為模式,舉凡生活、學習、工作、人際互動…等型態都與上一代有所差距。電腦與網路就像是他們的生活必需品,也是他們的重要玩伴,他們比任何一個成人都更容易進入新的科技,他們所存在的世代就是一個媒體科技種類與訊息都繁多甚至混雜的世代。我們已不能用我們的價值與生活經驗去評斷這個世代孩子的生活,他們所處的環境是因為科技而早已存在的便利與改變。因此,本活動希望藉由讓學生去回顧幾種科技的發明歷史,透過想像或訪談的方式來體驗在過去科技媒體並不發達的年代,人們如何過生活。

六、主題:那一年我們什麼都媒有(教學PPT下載

七、新聞來源及文本:本教案無特定新聞與文本,教師可視教學需求,尋找適合的內容。

八、教學建議:

◎課前準備

1.請學生先完成「一日生活之媒體科技紀錄表」,越詳細越好,舉凡睡覺、上學、寫作業,有用到媒體科技的事件都可記錄下來。

2.延伸參考內容:

「新傳播科技時光寶盒」教案大綱

高中生的閱讀策略

【親子天下】建構數位時代新關係之一

◎課堂活動

1、請學生分享自己的一日生活之媒體科技記錄結果,一起找出多數人現今最常使用的媒體科技。

2、將學生自己統計的結果,表列出全班使用最多的媒體內容或科技產品,例如手機、攜帶式電腦(平板電腦或筆電)、掌上型遊戲機、電腦、FB…等。(分類項目可依學生的記錄結果而定)

3、再根據表列出的結果,列出其出現年份(本教案彙整近年針對國小學童所進行之媒體、網路使用行為調查,列舉以下幾個媒體內容與科技產品,資料引用自wikipedia)

(1)電視的誕生:人們通常把1925年10月2日蘇格蘭人約翰•洛吉•貝爾德(John Logie Baird)在倫敦的一次實驗中「掃描」出木偶的圖像看作是電視誕生的標誌。
(2)電腦的誕生:1941年夏天誕生的阿塔納索夫-貝瑞電腦是世界上第一部電子電腦。1982年, 微電腦開始普及,大量進入學校和家庭,台灣第一台筆記型電腦約出現在1990年左右
(3)網路的誕生:1969年──阿帕網路(Arpanet)是該年9月由美國國防部開始架構的實驗性軍事網路,也是現今網際網路的前身。該年10月29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與史丹佛研究所(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進行第一次不同地點的連線。
(4)臉書的誕生:馬克•祖克柏在安德魯•麥克科拉姆(Andrew McCollum)和艾德華多•沙佛林的支援下,在2004年2月創辦了「The Facebook」。
(5)部落格的誕生:1994年,當Justin Hall還在斯沃斯摩爾學院(Swarthmore College)就讀的時候,就開始編寫個人部落格。目前普遍上認為他是最早的部落格作者之一。
(6)即時通的誕生:最早的即時通訊軟體是ICQ,ICQ是英文中I seek you的諧音,意思是我找你。四名以色列青年於1996年7月成立Mirabilis公司,並在11月份發行了最初的ICQ版本
(7)網路遊戲的誕生:網路遊戲的發展可追溯至1970年代大型電腦。
(8)手機的誕生:第一代行動電話網路(1G)是指類比訊號的行動電話,也就是在1980至90年代香港、美國等影視作品中出現的大哥大,1990年代中期以前價格昂貴,只有極少部分人才買得起,1990年代後期大幅降價,如今已成為現代人日常不可或缺的電子用品之一。

4、藉由上述介紹,學生可發現他們現在常使用的媒體或科技多是他們還未出生時就存在的東西,有些內容更是在他們生活的這幾年不斷推陳出新,像是社交通訊軟體與網路平台。

5、依照各項發明年份,請學生回想家中成員是否有人符合的該出生年代,或生活在那個年代,訪問他們對該項發明的出現有何看法或生活上的改變。

6、讓學生設想,如果現在習以為常的這些媒體內容或科技都沒有出現在自己的生活中,自己的生活又會是什麼樣貌。

7、再次檢閱自己的「一日生活之媒體科技紀錄表」,利用一天的時間重新生活一遍,把所有的媒體與科技物都暫停一天,用自己所想出來的替代方式來生活,例如平日有收發e-mail習慣改成直接寫信、寄信,寫作業需上網查資料改成自己到圖書館翻書。

8、紀錄與分享自己沒有使用任何媒體或科技的一天,帶給你什麼感受與體驗、過程中覺得最困難與最好玩的的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