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怎麼來?」教案大綱(教學ppt)
一、教案編寫人:政治大學媒體素養研究室 林佳儀
二、教學時數:50分鐘課程
三、結合領域:國小社會
四、配合教科書內容:
康軒/5年級上學期/社會/城鄉關係、愛護台灣
南一/6年級上學期/社會/經濟與生活、臺灣的經濟發展
五、對應能力指標:
1-3-7說明城鄉之間或區域與區域之間有無交互影響和交互倚賴的關係。
7-3-1了解個人透過參與各行各業的經濟活動,與他人形成分工合作的關係。
7-3-5了解產業與經濟發展宜考量本土的自然和人文特色。
六、對應媒體素養能力指標:
3-3瞭解文本的商業意涵中「閱聽人」的概念
3-4認識廣告工業的主要概念:收聽/收視率、廣告的社會與文化意涵
5-2實踐接近與使用媒體
七、主題說明:
交通、資訊的便利性,使我們處於一個前所未見、四通八達的全球化世代,透過各種媒體通道,我們能輕易的與全球搭上線;透過消費,我們也有機會成為地球村的一份子,也許購買的商品來自跨國品牌,其製造至銷售端的過程也跨越了多個國家,透過這件商品,我們正與其他國家連結在一起。
每天,我們都需做出許多選擇,消費、選擇商品為其中重要的一項;選擇商品的依據與想法則受到媒體相當大的影響。我們購買知名的、有口碑、物美價廉的或相反高貴精緻的品牌,通常,也代表選擇了投資最多廣告資源的大型品牌;無論是零售商品或精品。然而,這些商品怎麼來的?透過商品我們與地球另一端的人得以連結,他們的生活是否受到我們影響?購買大型知名品牌是否為最正確、最好的選擇?
這堂課,我們和學生一起思考廣告與消費的關係,及消費與自身生活的關係。物品與消費,時時刻刻都與「人」連結在一起,然而廣告與媒體卻沒告訴我們這些事,本課程帶領學生思考原因,拓展思維的深度與廣度。
八、教材資料:
A.全球大品牌
B.紡織工人生存實錄
C.肯得基上校的私房秘密
D.每日用Dove 每日破壞印尼熱帶雨林
E.時裝穿舊了,可以再買;水污染了,卻無法挽救
Greenpeace
F.三星女工乳癌死亡 韓官方確認為職業傷害
G.東西的故事
十、延伸參考資料:
上下游新聞市集
公平貿易
十一、教學重點建議:
課前準備
1.將學生分為5-6人一組,上課時須按照組別坐好。
2.準備可上網的電腦、並連接投影機,上課需搜尋相關新聞。建議在電腦教室上課,可讓每組各自操作一台電腦,讓課程進行更順暢、學生能更深入的認識與理解參考資料。
則需將各組的電腦分別能連到資料B~E的網站(每組不同)。
3.印出資料A,上課時發給每組一份。
4.每個人準備數張空白紙和筆,鼓勵學生可隨時筆記,或記下問題隨時發問。
上課
1.首先,先讓學生從課本中瞭解到「全球化」的趨勢,及其對台灣、對自我生活的影響。
2.接著,在螢幕上投影出資料A,也請學生看資料A,找找看認識幾個品牌,寫下曾經用過該品牌的商品名稱。
3.請學生分享曾使用過的品牌、該品牌的商品。請老師於黑板上稍做商品歸類,例如洗髮精、沐浴乳、口香糖、巧克力等。(5分鐘)
4.接著請幾位學生分享:(10分鐘)
(1)如何挑選商品?挑選商品有哪些標準?
(2)例如,挑選洗髮精時,是否會從圖上的品牌來挑選?無論是與否,分享挑選「洗髮精」的標準。
(3)在家裡,這些物品都是由誰購買?誰有權挑選?則負責採購的家人,用什麼標準來選購?
(4)怎麼認識這些品牌?這些品牌給你好或不好的印象?當這些品牌的商品和其他不知名品牌的商品擺在眼前,你會選擇購買哪一種?
換言之,認不認識一個品牌,是否影響你的消費決定(影響行為)?影響你對商品的信賴度(影響態度)?不知名品牌是否真的比較不好嗎?
(5)是否曾經看到廣告或媒體訊息對某特定品牌的介紹,到了賣場直接購買該品牌的商品?(例如看到多芬沐浴乳的廣告,到賣場直接選購而忽略與其他品牌的比較;或看到啃德基的廣告,直接到肯德基消費,而不選擇其他速食餐廳)
(6)分享一下看過的商品廣告,如何影響你對於這個品牌的喜好?(例如NIKE找來廣受喜愛的運動明星來代言,或其“Just Do It”的口號對年輕人的胃口;或Adidas找來楊丞琳代言,吸引支持她的粉絲;或單純因為廣告把食品拍得太美味)
(7)回想、觀察一下大家的回應,在圖上找找,大部分同學使用或聽過或喜歡的品牌,是否集中在幾家大企業?
(8)你覺得如此的利益集中,會有什麼影響?你覺得廣告還有什麼事情沒說?隱藏了什麼秘密?
5.告訴學生,在全球化的時代,因交通與資通訊設備的便利和快速,任何事務均可能都搭上全球化的列車;尤其消費跨國品牌的商品,在選購的瞬間,已經和地球各個角落的人產生連結,因為從產品的企畫、原料、製作、組裝到行銷,可能都在不同的地方同時進行。而跨國公司大規模的商業經營,為了將利益極大化,也極力壓低成本,例如把生產過程轉移到人工便宜的中國或印度等地,並讓工人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中工作(降低工廠成本)、支付微薄的薪水(降地人工薪資成本),也因為這些國家環境與人權保護的相關法令仍在發展中,相對的降低許多成本(例如將廢棄物也扔在這些國家,省下處理廢棄物的成本);但,因此所生產出的產品,可能對消費者、生產者甚至全人類都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
(1)請各組閱讀資料B~F。(每組不同)(10分鐘)
(2)請各組用關鍵字搜尋資料B~F,台灣的新聞是否曾經報導?報導的數量多少?
6.請各組向全班同學介紹該組負責的資料內容重點,以及該組負責的事件,台灣的新聞報導狀況。報告時,老師在大螢幕(或用電腦教室的電腦聯播系統)播放該組所觀看的資料頁面。(10分鐘)
7.詢問同學:
(1)這些事情在廣告或其他日常生活常接觸的媒體訊息中,是否看過、聽過?
(2)是否經常看到類似事件的消息?
(3)如果不常看到,甚至不曾聽到,原因是?
(4)看一下資料B~F的消息來源為何。
8.廣告與媒體為了銷售商品,傳遞商品美好的一面、創造消費者對於商品的需求(例如「時尚」與「流行」)、創造商品帶來的美麗想像(例如美夢成真),或「恐嚇」消費者不使用商品將有的後果(例如不受歡迎),卻沒告訴消費者商品本身是否有其他伴隨的缺點,而其生產過程又將對生產者、消費者以致於環境帶來什麼影響。
而新聞理應成為「第四權」而存在,監督政府與企業,並守望保護社會,但由於新聞篇幅有限、新聞組織的利益考量(例如收視率、保護電視台廣告主的利益),仍然無法報導所有事件。
這時,同時也身為閱聽人的消費者,應更為警醒,也需接觸更多元的資訊管道,並需謹記:所有商品的誕生,都是龐大生產體系的產物,其中與許多人甚至許多國家有關連;這種時候,廣告與大眾媒體卻常多半扮演「化妝師」的工作。在全球化的時代,我們更應體認每項消費決定對自己和全球的影響,並將考慮與關懷的視角與胸襟更加擴大,並不以商業利益為最後的依歸,而關注人性價值。
9.最後,利用10分鐘欣賞資料G「東西的故事」(可僅播放10分鐘,讓學生認識生產的全球化體系,其餘下課後讓學生自行看完)。然而,播放過程,可在每一個段落稍停,讓同學發問。也告訴學生,消費其實有很多選擇,除了資料A中的國際知名品牌,台灣也有很多在地的商品,雖然沒有龐大的廣告經費曝光在大眾面前,但卻因為秉持友善環境與人的方式生產,商品的品質更好。國際間所推動的「公平貿易」也是希望可以扭轉跨國企業的商業機制,將消費與生產友善的連結在一起,一起保護我們生活的環境、一起愛地球。(可參考「延伸參考資料」)
10.回家作業:每人填寫一份學習單,下次上課繳交,並鼓勵小組成員過程中互相討論。
11.延伸教學建議:可以在課程中,看學生一起觀賞商品的電視廣告,討論廣告運用什麼方式來吸引觀眾注意、對商品形成好感、激發購買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