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編寫人:賴慧玲

二、 教學時數: 40-80分鐘

三、 適用對象: 國小中高年級

四、對應媒體素養指標:

1-1 瞭解不同媒體的表徵系統

2-3 解讀媒介再現所潛藏的價值意涵與意識型態

3-2 瞭解個人與文本的意義協商本質

五、 媒體素養教學設計說明與目標:

「觀看」是我們使用最多的感官經驗,除了親眼所見的事物之外,我們每天都透過不同的媒體載具接收不同的影像訊息,有動態的也有靜態的。文字與影像,是兩套截然不同的系統,閱讀文字與「閱讀」影像都需要素養,文字與影像有時可以相輔相成,有時卻框限了我們的想像,不過不變定律是,所有的媒體訊息都經過篩選與組織,是真實再現而非真實呈現,我們多數人的觀點與視點及對影像所產生的認同感,很多時候是被訊息產製者所決定的。因此,本活動希望藉由新聞攝影照片的觀看練習與討論,讓學生瞭解並體會是什麼在影響著我們的觀看,此外,照片在一則新聞報導中扮演什麼角色、如何影響我們對報導事件的看法。

六、主題:用鏡頭看世界(PTT下載)

七、 新聞來源及文本:本文無特定新聞來源與文本,但教師可在準備課程討論與實作資料時,尋找有照片的新聞文本。

八、教學建議:

◎課前準備

1.請學生準備相機(一人一台,或以小組方式皆可)

2.請學生於課前準備一張最吸引自己的新聞照片,並說明原因

3.教師於課前先尋找新聞攝影照片,參考網站:台灣新聞攝影中央通訊社

◎課堂活動

1、請學生檢視自己的「閱讀」習慣與偏好,例如:

1)你看一個東西時,喜歡文字多還是照片多,為什麼?

2)你觀看的習慣是先注意文字還是先注意影像,你覺得這是什麼原因呢?

2、你如何決定你要先看哪一則新聞?如果將一則新聞報導分做標題、版面、圖片、美工、文字等,什麼會先吸引你?為什麼?

3、教師說明新聞從業人中的攝影記者角色:

攝影記者,是記者之一,又稱為新聞攝影師,他們的工作是以寫實照片攝影、攝錄、採訪、編輯為主,是一種新聞專業工作者,因為攝影記者要具有強烈的新聞觸覺、判斷力及影像表達技術。(轉引自wikipedia

一張照片,可能已包含五百字新聞稿所要表達的內容,而一張傑出的照片所傳達出的現場感和震撼力,可能是文字報導所遠不及的。(轉引自http://w3.tpsh.tp.edu.tw/organization/shcool/intro1/workinrto/001/009/a041/42.htm

4、請學生分享事先準備的新聞照片,在說明照片之所以吸引自己的因素之前,可以先讓同學猜測原因。

5、老師將事先準備好的新聞照片以電腦投影方式讓學生欣賞,每一張照片都可以請學生表達他們觀看後的詮釋,照片在傳達什麼樣的新聞事件。先看照片,再讀原本的照片說明。

6、前述兩種分享照片方式,教師可引導學生去思考原來同一張照片每個人都會因為不同的觀點而有不同的詮釋,而我們的詮釋有時會與攝影記者希望我們知道的一樣,有時則不然,此外先看到文字或是先看到照片,有時也會影響我們對一個事件的詮釋。藉此提醒學生,觀看這件事並不如想像中那麼容易,因此透過媒介所看到的世界,更需要思考它的意義,此外,攝影照片透過攝影記者之眼的聚焦後,我們所看到的都不再是事件最原原始的樣貌。

7、教師說明,新聞攝影照片類別可分做:(參考台灣新聞攝影研究會

1)突發新聞類(Spot mews):不可預知之新聞事件或可預期事件中之不可預知狀況。

2)一般新聞類(General news):可預知之新聞事件或狀況。

3)體育新聞類(Sport News):運動競技和動態休閒相關之新聞事件。

4)新聞人物類(People in the news):新聞事件中特定人物的刻畫、描寫。

5)肖像類(Potrait):人物肖像。

6)自然環境與科技(Nature and Technology):生態、環保、天文、科技相關議題之新聞事件。

7)圖文特寫類(Feature):觀點不以敘事為主,著重人情趣味和畫面美感之軟性新聞角度或題材。

8)藝術與娛樂新聞類(Art and Entertainment):藝術、娛樂、時尚相關議題之新聞圖片。

8、請學生將先前分享過的照片簡單的以前述類別進行分類,分類上出現爭議的照片可以全班進行討論。

9、請學生閱讀新聞圖像使用原則文章,再對照現在的新聞媒體環境,你有什麼發現嗎?

10、最後,請學生模擬以身為一個攝影記者的身份,帶著相機實際到校園或社區內進行拍攝,再回到教室進行分享,說明自己在拍攝時是如何思考照片要傳達的感覺,並請看的同學回應分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