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案編寫人:台北縣新店市北新國小 張嘉倫
二、 教學時數:50分鐘
三、 適用年級:國中
四、 主題:勇於向媒體內容的不當表達意見(ptt下載)
五、 媒體素養基本能力:
5-4-2善用各種媒體管道,並表達對公共議題的意見與想法。
六、 對應能力指標:
社 6-2-3-5 實踐個人對其所屬之群體(如家庭、同儕團體和學校班級)所擁有之權利和所負之責任。
七、 教學目標:
1. 知曉驚悚新聞報導對社會的影響。
2. 知曉新聞報導中存在許多違反兒少保護的現象。
3. 知曉如何透過適當的管道反映新聞的問題。
4. 透過實際行動填寫意見反映單。
八、 教學重點建議:
一、 課前準備
1. 教師準備:簡報檔、電腦單槍設備、影片網址、報紙數份、媒體意見反應單。
二、 課程實施
【一:引導活動】-10’
1. 想一想:你常觀看『新聞』? 『新聞』的重要性在哪?
2. 影片觀看:老師播放下面一些驚悚詭異的新聞片段給學生觀看,在觀看前先讓學生有心理準備,表明若有不舒服
的狀況,請勇敢表明,暫停觀看。
謀奪4千萬珠寶 謝依涵發狠殺2人http://www.youtube.com/watch?v=hBTnxMAnlB8
雙屍案偵結 謝依涵一人犯案-民視新聞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HKawZJFdH8
悚!恐怖咖啡館 謀財殺富商夫妻棄屍 -壹電視-2013.03.07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j-dIhhc2vw
鹽醃頭顱 誤導辦案防厲鬼?-民視新聞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uvY3cO-l4M
治安首例!頭顱浸鹽防腐 死亡時間難判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JSd0OAwi7s
3. 說一說:看完這些新聞後,有何感想?你認為這些新聞會對社會大眾有何影響?(可從社會大眾、兒童、新聞人物的家屬…等不同角度探討)
【二:發展課程】-20’
1. 新聞探究: 教師準備一則新聞請學生深入探究。
驚悚新聞事件/轉移孩子注意力 給予正向指引 2013/03/20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專題報導】
近1、2周媒體充斥著驚悚、詭疑的殺人事件報導。精神科及心理諮商專家指出,青少年身心尚未成熟,容易受到誤導,提醒家長應趁機給予機會教育,提供正向指引。
「一名外表清純的年輕大學畢業生,疑似犯下殺人棄屍案。」、「本來應照顧妹妹的哥哥,卻不顧手足之情,可能犯下殺人分屍重嫌。」針對連日來駭人聽聞的社會事件,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馬偕醫院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呂奕熹指出,部分青少年可能會因為害怕,選擇不去看這類新聞,但有的青少年可能基於好奇,想去看相關報導。
網路時代,青少年很容易從網路蒐尋到這些社會事件。呂奕熹說,比較要擔心的是,青少年如果吸收太多凶殘的暴力事件新聞,難免會對這個社會及環境產生不良的印象,以為周遭充斥著恐懼及令人害怕的人、事、物。
三總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主任葉啟斌也說,一連串腥殺人事件報導,除了對過去受過類似傷害的受害者,以及精神疾病患者帶來嚴重的心理衝擊外,對於兒童及青少年也會產生焦慮及不安全感,特別家庭支持力量不夠的孩子,他們的性格發展與環境適應力較差,容易受到大眾媒體傳播誤導。
呂奕熹擔心,媒體不斷報導可能帶來催眠效應。他說,有的小朋友第一次接觸凶殺案新聞,根本不敢看;但新聞持續播出後,看到別人關注,他也會好奇去看;看到第3次、第4次後,就會見怪不怪,甚至麻木。「當孩子模仿犯罪行為,闖下大禍後卻又表現出事不關己,代表我們的社會教育生病了」,他說。
葉啟斌和呂奕熹都表示,家長應趁機告訴孩子,強調這些悲劇只是個案,整個社會還是良善的;切勿警告孩子「別任意相信別人」或「不要與陌生人攀談」等,這並不是教導孩子保護自己的方法。比較正確的作法是,家長不妨瞭解孩子對新聞事件的看法,如果孩子有不安、恐懼的心理,應予適當轉移其注意力,並提供正向的心理支持。
2. 新聞討論區:
新聞中提到『針對連日來駭人聽聞的社會事件,部分青少年可能會因為害怕,選擇不去看這類新聞,但有的青少年可能基於好奇,想去看相關報導。』而你的情形是什麼呢?會與家人一起討論嗎??讓學生自由發表。
新聞中提到『一連串腥殺人事件報導,除了對過去受過類似傷害的受害者,以及精神疾病患者帶來嚴重的心理衝擊外,對於兒童及青少年也會產生焦慮及不安全感,特別家庭支持力量不夠的孩子,他們的性格發展與環境適應力較差,容易受到大眾媒體傳播誤導』你認同這樣的觀點呢?是否曾經有過類似的經驗? 讓學生自由發表。
新聞中提到『比較正確的作法是,家長不妨瞭解孩子對新聞事件的看法,如果孩子有不安、恐懼的心理,應予適當轉移其注意力,並提供正向的心理支持。』如果你是家長,你會如何提供孩子正向的心理支持呢? 讓學生自由發表。
新聞對兒童及青少年的影響如此大,媒體為什麼不能減少這類新聞的報導嗎?你贊成減少這類新聞嗎?但媒體常說: 『這是觀眾愛看才報導的。』你怎麼認為?
在現今媒體高度競爭下,往往在收高收視率或高訂報率的考量下,常以羶色腥重口味的新聞報導吸引閱聽人收看,尤其在新聞在未分級的情形下,這些羶色腥重口味的新聞對於身心未發展完全的學童而言,恐有不當的仿效效應,容易產生重大的影響性。
然而,閱聽人在長期沉浸羶色腥重口味的新聞報導下,容易習慣這樣的報導風格,而淪為媒體為其不當行為辯護的藉口,值得大眾深思。
面對這麼多的負面新聞,身為青少年(兒童)的我們可以表達什麼意見?可以向哪些單位反應呢?
*直接向該媒體申訴:民眾有對新聞內容若有任何的不滿或建議意見,都可直接向新聞媒體事業公司反映,例:爆料專線信箱、民眾信箱、申訴專線…等。
*向NCC(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申訴:新聞中若有妨害兒童或少年身心健康;妨害公共秩序或妨害善良風俗;違反兒童及少年福利法;違反法律強制或禁止規定;違反菸酒管理法;違反性侵害犯罪防制法..其他等,可至NCC網站的「傳播內容申訴網」申訴http://freqdbo.ncc.gov.tw/ppcs/index.aspx。
*向社會局或新聞局申訴:若新聞中有違反兒童及少年福利法規定之新聞內容,也可向社會局或新聞局檢舉告發。
*民間單位申訴:由於民間有長期關心媒體的團體(例: 公民參與媒體改造聯盟:媒體觀察基金會等)。
【三:綜合活動】-20’
1. 做個監督好公民:面對這麼多的負面新聞,我們除了唉聲嘆氣,臭罵媒體,要求媒體自律!要求政府管管,但一個管媒體太多的政府,也可能會傷害新聞的自由,讓民眾無法真正得知事件真相!因此,身為收看的大眾還能做什麼?趕緊跟我們一起做個監督好公民吧!
2. 兒少新聞妙捕手:介紹網站的宗旨,與如何進行媒體監督的行動。
3. 新聞找一找:發下每組一份報紙,讓學生從報紙中尋找是否有以下事項:
□ 標題聳動渲染誇大 □標題刻意歧視當事人 □照片未經馬賽克處理□妨礙偵察不公開原則 □刊登照片過度描述犯罪
手法
□ 曝露當事人或相關關係人隱私權及資料
□ 內容過度描寫犯罪或自殺過程,有模仿之嫌
□ 報導內容未審先判或妄下斷言 □刊登照片有暴力與血腥不當畫面
□ 過於標籤化及複製社會刻板印象 □刊登求助資訊不正確。
□ 不當曝光當事人隱私資料(如身份影射,就讀學校,聲音,模擬圖片等)
4. 填一填:讓學生將尋找結果寫在下表中,填寫完畢後傳真或是郵寄至本網站營運處,也可直接填寫線上回報系統,以付出媒體公民行動。
平面報紙媒體兒少新聞監看紀錄表
報紙 □中國時報 □自由時報 □聯合報 □蘋果日報 □其他:
版面 □全國版___ □地方版___ □其他:___
報紙刊登日期
新聞主標題
(含報眉)
新聞副標題
◎申訴的具體理由:
◎您也可以參考下列項目
□ 標題聳動渲染誇大 □標題刻意標籤歧視當事人 □照片未經馬賽克處理
□ 曝露當事人或相關關係人隱私權及資料 □刊登照片過度描述犯罪手法 □內容過度描寫犯罪或自殺過程,有教人
模仿之嫌
□ 報導內容未審先判或妄下斷言 □妨礙偵察不公開原則 □刊登照片有暴力與血腥不當畫面
□ 過於標籤化及複製社會刻板印象 □不當曝光當事人隱私資料(如身份影射,就讀學校,聲音,模擬圖片等)
□ 刊登求助資訊不正確
◎寫下您的基本資料:
大名: 電話: 手機:
E-MAIL: 住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