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案編寫人:賴慧玲

二、 教學時數: 80分鐘

三、 適用對象: 國小中高年級以上

四、對應媒體素養指標:

1-1 瞭解不同媒體的表徵系統
2-3 解讀媒介再現所潛藏的價值意涵與意識型態
3-2 瞭解個人與文本的意義協商本質

五、媒體素養教學設計說明與目標:

音樂錄影帶,又稱做音樂影片(Music Video, 簡稱MV)是指與歌曲搭配的短片,現代的音樂影片主要是為了作為宣傳音樂唱片而製作出來,音樂影片可以包括所有影片創作的形式,包含動畫、真人動作影片、紀錄片等(引用自wikipedia)。簡單來說,我們有很多的機會可以在不同的場合透過不同的管道,因為看到MV而認識某一首歌或某一位歌手,MV因為配合歌曲的長度,所以常需要在短時間內交代一個完整的事件、劇情或傳達一個意象與概念,有些與歌詞內容搭配,有些則無;有些MV表現形式充滿藝術與美學,有些則是前衛與充滿後現代感。然而,除了觀賞娛樂之外,在MV中經常可見的包含性別角色、性內容、置入性行銷、愛情表現…等,因此本活動希望讓學生以共同討論出來的分析觀點來評析自己喜愛的歌手、歌曲,透過實作,培養日後欣賞的MV時能擁有的”critical eye”。

六、主題:那些歌,那些MV (PTT下載)

七、新聞來源及文本:

本文無特定新聞來源與文本,但教師可在準備課程討論與實作資料時,請學生以MV或是歌曲名稱做為
關鍵字來蒐集新聞文本。我們通常可以發現與MV相關的新聞大致有以下幾類:宣傳某歌手出專輯發新歌、MV請某明星參與演出製造話題、MV內容太過腥羶色引發爭議…等。

八、教學建議:

◎課前準備
1.電腦與單槍投影設備(如果可以,可在電腦教室上課,以便學生在課堂中可以上網搜尋資料)
2.便利貼

◎課堂活動
1、先詢問學生知不知道MV是什麼,有沒有看過MV。
2、分享自己看過、喜歡、討厭、印象深刻的MV,並說明原因。
3、進行MV印象調查,老師發下便利貼,請全班同學一起腦力激盪,先將自己對MV的印象寫在便利貼上(一個印象寫一張便利貼),寫好後,讓學生分享自己對MV的印象是什麼,例如:會有男女主角、常常有愛情故事、悲傷、跳舞、衣服穿得很特別、短短的很好看、有些MV很像電影…等。分享完的同學可以將手上的便利貼貼在白板上,直到大家再也沒有可以分享的印象為止。
4、老師與學生一起整理白板上的便利貼,抽取出上層概念,並將大家分享的意見便利貼歸納與整理在同一個概念中。例如:MV角色人物,MV形式,拍攝手法,敘事(說故事的方法)、置入性行銷、MV場景…等,每個概念都可由老師與學生共同來定義。
5、歸納與整理後,老師可說明MV是一種媒體類型,但其內容卻有很多不同的表現方式,裡頭的每一個元素都有待我們仔細觀察。呈上所整理出來的概念,接著與學生一起討論,如果我們要來分析一部MV(內容分析),可以從哪些項目著手,將每個項目更加具體與詳細的說明。本教案列舉如下,內容由教師自行修改與增減:
(1)MV人物:角色、性別、長相、服裝、造型…
(2)MV畫面:畫面有哪些元素,呈現的圖像與文字是什麼…
(3)MV劇情:劇情內容大意是什麼
6、討論出分析大綱之後,先試著全班共同練習看一首歌的MV,用大家討論出來的分析大綱來練習分析。
7、讓學生進行分組(一組2-4人),以歌曲不重複為主,每一組都自選一首歌的MV進行分析,分析前各組學生需從分析大綱中共同討論與挑選出最想分析的幾個項目(聚焦分析重點)。
8、分析完成後,各組分享分析成果,鼓勵學生利用科技與多媒體來進行分享,像是播放MV後觀看簡報,或剪輯MV穿插口頭說明…等。透過各組的分享與互相回應,學生可從中瞭解,每一部MV都可以從不同的觀點與角度加以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