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案編寫人:政治大學媒體素養研究室 林佳儀
二、教學時數:40分鐘課程
三、結合領域:國小社會中、高年級
四、對應媒體素養能力指標:
4-1 瞭解媒體組織的守門過程如何影響文本產製
4-2 檢視媒體組織的所有權如何影響文本選擇與組合
5-2 實踐接近與使用媒體
五、主題說明: (ptt下載)
近日甫獲奧斯卡肯定的李安導演載譽回台,在專訪中直言批評台灣新聞「不像話」,期待新聞媒體能夠帶領台灣民眾「走出去」,從新聞觀看中獲得「世界觀」。
如此的想法來自於對新聞媒體功能的重視。向來新聞媒體被賦予「第四權」的責任,除負擔監察守望環境、提供不同的視角、傳遞與流通資訊,更是政府三權之外的一股重要監督力量,健全的新聞環境,能夠提供社會大眾「準確、平衡的資訊,讓公眾得以耳聰目明並做成判斷,並參與公共事務的理性討論」(盧世祥,2007),帶領社會朝向更加和諧、均衡發展的方向前進;而在全球化發展的浪潮下,新聞更需具備國際觀,讓閱聽眾得以與世界接軌,有利於全球化發展與融合。
本次的教案活動,帶領學生思考新聞的意義與功能,並體檢現在的新聞,觀察目前電視新聞所重視的新聞價值,藉此認識新聞編採過程對新聞呈現的影響,也瞭解成為主動閱聽人的重要性。
六、參考新聞:
〈李安:台灣電視新聞「真的很不像話」〉,NewTalk 新頭殼, 謝莉慧/綜合報導,2013年5月12日。
http://tw.news.yahoo.com/%E6%9D%8E%E5%AE%89-%E5%8F%B0%E7%81%A3%E9%9B%BB%E8%A6%96%E6%96%B0%E8%81%9E-%E7%9C%9F%E7%9A%84%E5%BE%88%E4%B8%8D%E5%83%8F%E8%A9%B1-141913618.html
國際知名導演李安今(12)日表示,台灣的電視新聞盡播雞毛蒜皮、小貓小狗的事,沒有世界大事,「真的很不像話」,希望電視台能爭氣多播些世界上比較重要的事。
由台北市政府文化局主辦,台北市電影委員協辦的「城市論壇—與李安有約談『脆.弱』」,由電視節目主持人陳文茜、台北市長郝龍斌、台中市長胡志強及李安一起進行對談,李安在長達2小時的對談中,特別提出對台灣電視新聞的期盼和看法。
陳文茜在會中提問,李安這麼愛台灣,得奧斯卡獎時還特別感謝台灣和台中,是否鼓勵台灣年輕人,愛故鄉更要勇敢闖盪?李安回應,台灣是一個海島,本來就應該走出去,全球化的時代,會更尊重地方性,鼓勵年輕人不要怕,這個世界很大,需要公開學習、交流的地方很多。
不過,他話鋒一轉,卻談到了台灣的電視新聞,李安說,他回台看國內的電視新聞,覺得非常不好,盡播一些雞毛蒜皮、小貓小狗的事,沒有世界大事,「真的很不像話」,不要說走出去,走出去還要花機票錢,拜託電視多報導一些世界上比較重要的事,多爭點氣。
郝龍斌也認同國內新聞確實有改善的空間,新聞不像新聞,甚至像綜藝節目,他完全同意李安的說法。胡志強則表示,新聞界變成今天這個樣子,沒有人會滿意,但大家是遙控器的控制者也有責任,對於非優質新聞以及沒有證據的言論,應該盡量拒絕收看。
不過,在論壇的尾聲,李安覺得自己這番對電視新聞的批評可能出言過重,謙虛的他直說,對不起新聞界的朋友。
七、參考資料
〈新聞與資訊—社會的代言人〉https://feja.org.tw/wp-content/uploads/102_1009-4.pdf
《媒體素養教育》,吳翠珍、陳世敏編著,巨流圖書,2007年。
八、教學重點建議:
課前準備
1. 將學生分為5-6人一組,上課時須按照組別坐好。
2. 準備可上網的電腦、並連接投影機,上課時需找新聞資料,建議在電腦資訊教室進行,學生可直接操作電腦。如無法在電腦教室上課,本活動新聞需先印出,並發給每組一份。
3. 每個人準備數張空白紙和筆,鼓勵學生可隨時筆記,或記下問題隨時發問。
4. 老師需閱讀參考資料〈新聞與資訊—社會的代言人〉中有關新聞價值、守門人的解釋,於上課時說明。
上課
1. 首先,先發下本活動新聞,請各組依5W1H快速解讀。派代表報告新聞解讀的結果,同時還需表達該組的看法(10分鐘)
(1) Who:事件主角與相關人物
(2) Where:在哪發生
(3) What:發生何事
(4) When:何時發生
(5) Why:發生原因
(6) How:如何發生
2. 跟學生討論李安對台灣新聞媒體做出評斷的原因,來自於對新聞媒體的期待,認為新聞媒體對社會而言具有特殊的意義。詢問學生(點選學生作答,並鼓勵全班共同加入討論、發表意見),覺得在現代社會中,新聞與新聞媒體負擔什麼責任?對現代社會生活有什麼意義跟幫助? (5分鐘)
(1) 什麼時候會想要看新聞?
(2) 看新聞時會有什麼收穫?
(3) 會和誰一起看新聞? 是否會就新聞內容和親朋好友討論?
(4) 喜歡看什麼類型的新聞? 為什麼?
3. 告訴學生,社會期待媒體能發揮、滿足三種功能:提供新聞、教育與娛樂,所以以電視來說,有各種類型的電視節目,包括新聞節目、綜藝與戲劇節目,也有據教育性質的知性節目。而對於新聞媒體,社會則賦予更大的期望,在威權國家,是政府的傳聲筒,為國家利益而服務;在民主國家,我們則認為其具有「社會責任」,能為社會大眾的利益服務,以公正、客觀、中立之姿守望社會、監督政府,傳達眾人的聲音與意見,促進社會瞭解,讓社會朝向更加自由與民主的國度發展。
因此,我們看新聞,期待看到社會大事、國家大事、世界大事,時時刻刻與外界連接、與國際接軌。在新聞中,我們得以看見重要的社會政策(例如二代健保上路)、國家要事(例如毒澱粉、菲律賓槍殺漁民等事件)、也看到世界科技進步的趨勢、全球局勢(例如利比亞使館案);當然,我們也看娛樂、輕鬆的新聞,看到偶像最新動態,也有新奇趣聞,各種類型的的新聞,都在幫助我們瞭解身外發生的事情,延伸我們的觸角。
4. 詢問學生,全世界每天都有許多事情在發生,又有哪些事情能夠經過層層的採訪流程而成為我們眼前的「新聞」?以下狀況題,讓學生回答並思考:(5分鐘)
(1) 巷子口的狗狗生了。這是不是新聞?
(2) 巷子口的狗狗可愛極了,跟貓咪在一起被拍成了照片、張貼在臉書上,被許多網友瘋傳。這是不是新聞?
(3) 巷子口的狗狗咬了鄰居阿毛。這是不是新聞?
(4) 巷子口的狗狗咬了鄰居阿毛,阿毛只是一個幾個月大的嬰兒,因此身受重傷,狗狗的主人因此面臨刑責跟賠償。這是不是新聞?
(5) 隔壁鄰居五元每天開車外出。這是不是新聞?
(6) 所有像隔壁鄰居五元每天開車外出的人,從今天開始都必須注意不可在行進間看手機、或車子裡的行動裝置,否則有相對的罰責。這是不是新聞?
5. 因為新聞製作的成本有限、呈現的篇幅也有限,因此僅少數事件得以成為「新聞」,這便取決於「新聞價值」的認定,新聞媒體組織,於是扮演了「守門人」的角色,篩選、過濾新聞。剛剛的討論,即可發現有些事件可能因具有新聞價值而成為新聞。新聞價值包括了:影響力、衝突性、顯著性、鄰近性、新鮮感、新奇性、負面事件、持續性、情緒性、人情趣味。
老師向學生說明每一種新聞價值的意義,接著請各組打開電腦,不同新聞價值的新聞各找出一則。每組找到的新聞,將每一則的新聞標題寫在紙上,記住新聞內容大綱,等一下將抽點學生分享。(10分鐘)
若不在電腦教室上課,則由老師代為尋找,找出能夠解釋不同新聞價值的數則新聞作為範例。
6. 針對每一種新聞價值,抽點各組學生簡介該組找到的新聞。(10分鐘)
7. 告訴學生,本活動的重點就是學會發現並判斷當前的電視新聞所重視的新聞價值,及所呈現在觀眾眼前的新聞議題,在每天看到的大量新聞中,是否提供了對觀眾來說具有價值且重要的新聞?
8. 接著,發下學習單,請學生觀察3個晚餐時段的電視新聞,成果於下次的課堂上討論。
九、延伸教學建議:
可於本堂課後,帶領學生自己製作班級、校園或社區報,從自己的觀點來決定與製作新聞,產出對自己與周遭親朋好友相對重要的生活報。過程中,可實際體會守門的過程與新聞編採的取捨,瞭解新聞工作的層層關卡及考量,也實際操作讓凸顯重要新聞的各種方式(例如排版);同時練習議題發掘、採訪、語言表達、團隊合作的能力。
十、學習單:請正反面印出,第一頁可以多印幾張給學生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