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案編寫人:賴慧玲

 

二、 教學時數: 40-80分鐘

三、 適用對象: 國小中、高年級以上

四、對應媒體素養指標:

1-3-2認識媒體作品的內容形式,學習操作媒體器材

2-2-1辨識媒體內容不等於事實的全部

3-2-2表達、比較並尊重每個人對媒體內容的觀點

五、 媒體素養教學設計說明與目標:

拍照對多數的學童來說都不是一件難事,也因為相機與具有拍照功能手機的普及,使得拍照這件事,也成了對多數人來說很平常的行為。

「沒圖沒真相」是Ptt網路流行用語,意指在文章中向po文者要圖,但是不論是平面媒體或電子媒體,所有媒體的資訊並不全然真實地反映真相,媒體訊息是人為建構,真實則是媒體建構,都經過篩選、包裝、選擇與組合,媒體內容含有個人的意識型態與價值觀。本活動希望:,並且

(一)藉由讓學童拍照實作,瞭解訊息產製的流程,練習在觀看時可以主動思考而非被動接收

(二)思考如何使用照片進行媒體近用

六、主題:感動照片大集合 聽孩子說故事 (PTT下載)

七、新聞來源及文本:感動照片大集合 聽孩子說故事

【本報訊】國家教育研究院23日舉辦「愛學網年終成果發表會-我的故事城堡」活動,回顧開站首年舉辦的各項活動,邀請「照片說故事」得獎小作家以及「校園分臺」的小導演們,分享每個家庭感人的故事。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柯華葳位小朋友頒獎,場面溫馨。

出席活動的還有協辦單位科教館朱楠賢館長、教育部國教署林祝里科長、國教院潘文忠副院長。來自全國各縣市兩百多名的老師、家長及小朋友們,其中有來自最遠的花蓮、台東,還有愛學網全國各縣市的顧問團團長。

國家教育研究院柯華葳院長聽完小朋友的故事後,十分驚豔,尤其愛學網自10124日開站以來已有超過一千多萬上網人次,提供國中小學生兼具教育及娛樂的學習資源,並辦理多項活動,如「校園分臺工作坊」及「照片說故事徵稿活動」等,鼓勵孩子學習用圖文及影像說故事。

本屆投稿作品以親情,自然觀察,及旅遊為最主要的創作題材。例如1-3年級侯品謙同學的佳作「門牌」,是一篇旅遊中尋找爺爺留下的老門牌真正地點的故事。也有較特殊的題材,如4-6年級組第三名洪欽彥同學「資優班聽障學生的夢想」,即寫下聽障生克服困難,立定志向的決心。

愛學網執行小組召集人潘文忠副院長說,愛學網在規劃時,其中「校園分臺工作坊」係以「暑期活動營」之方式辦理,由各分臺主動參與,聘請專業師資指導影片拍攝技巧、取材觀察力、創造力,創作自己的影音作品;而「照片說故事」是以「讓我們感受孩子的力量」為出發點,鼓勵國中小學生藉由拍攝生活照片留意生活點滴,培養觀察力、表達力及人文關懷,奠定媒體近用的基礎。

此次許多作品都在流暢的文字中又富含創意,讓評審評選時倍感艱難,最終1-3年級組由新北市集美國小鄭詠勻同學「說一個我家小弟的故事」作品脫穎而出,質樸的描寫自己眼中,家人在弟弟早產身體狀況不穩定時的各種思緒,當中流露出的親情溫暖,獲得評審給予首獎的青睞。

4-6年級組由雲林縣中山國小方博玉同學「說一個流浪狗小楊桃的故事」作品獲首獎。看見校園流浪狗小楊桃受傷癱瘓,同學與老師為牠製作狗兒專用的輪椅。照片精準拍攝了小楊桃的憂傷,習慣輪椅後重新與孩子一起綻放的笑容。

7-9年級組則由臺北市薇閣國中于禎慈、李倍瑄、廖子寧的「說一個被遺忘的禮物的故事」得到首獎。

在一張繁忙的城市的照片後,接續三張不同地點不同人的笑容的照片,用青少年特有的眼光,一路思考真正的「笑容」是什麼,展現作者們嘗試探索價值過程背後的青春感受。

 

八、教學建議:

◎課前準備

1、請學生於課前先隨便拍一張照片(電子檔),並為照片進行命名與說明,內容方式不拘

2、請學生準備具有拍照功能的工具來學校

3教育部愛學網第二屆照片說故事網頁

4、本活動最好在電腦教室上課,或可以在教室內準備多台電腦以備即時使用

5、教師可準備幾套照片,利用不同的拍法(構圖、角度)與後製(修片與編輯)效果來呈現,例如同一張照片有不同的裁切、色調、效果等。(用於照片觀看的練習)

6、延伸教案「用鏡頭看世界」教案大綱

◎課堂活動

1、教師事先將學生準備好的一張放於電腦中,開始上課時先播放一遍讓大家欣賞。

2、欣賞完後,請學生分享觀看心得:

1)哪張照片讓你印象深刻?最喜歡?最感動?為什麼?

2)大家有無觀看攝影展的經驗,看過什麼類型的展覽,在觀看時是只瀏覽照片,與照片說明一起看,還是租用導覽工具一起看?

3)呈上,看懂拍照者拍的照片原意、背景,與自己詮釋照片內容,你如何看待這兩件事?

4)再看一遍大家的照片,大家一起為照片進行命名或說明(為照片命名通常有直接命名方式:說明時間地點、被拍的內容是什麼,例如1021118與朋友在餐廳吃飯,或較為情感、意識面的命名方式,例如希望。)學生命名完後,再公布拍攝者的原本說明,從過程中可以發現,每個人在詮釋一張照片或一個訊息時,都會有不一樣的觀感,有時單看影像而沒有任何文字參考,我們自己的想法可能會跟創作者的原意相差很多,但如果有拍攝者的說明,則可能讓我們在觀看時完全照著創作者的想法走,失去了更多其他的想像與可能。

3、進行照片觀看的練習,發現自己在看照片時的習性,例如有些人喜歡很鮮豔的色彩、黑白風格、喜歡人拍的很大的照片、喜歡主體放在照片邊邊角角的位置,或是喜歡歪歪的構圖方式等。在看照片的過程中,可以看見同一張照片或相同內容的照片,會因為拍攝者的刻意設計或後製而影響我們的看法,而且最重要的是,我們不在拍照現場,透過照片所看見的真實已不全然完全屬實。

4、改作照片,將自己帶來的照片,透過不同的後製與文字說明,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感覺。(線上免費後製軟體,可參考光影魔術手、Photocap,僅為筆者慣用軟體,無推銷之嫌疑)

5發下閱讀並重點討論新聞文本「感動照片大集合,聽孩子說故事」:

1)利用5W1H共讀新聞:什麼時候、在哪裡發生什麼事?

2)新聞中提到的愛學網「校園分臺工作坊」及「照片說故事徵稿活動」有沒有人聽過或參加過?

3)新聞中提到的媒體近用是什麼意思?與使用媒體有什麼不同?

媒體使用

媒體近用

1)被動的接收內容,即使感到不適也不會發聲

2)使用媒體科技的行為、技術與能力

3)議題與公民利益無關

 

收看電視、收聽廣播或使用網路,參觀媒體、參加錄影,甚至上電視表演才藝各種使用媒體的行為

1)有目的與計畫性的執行、主動的
2)能明確指出有缺失的現況,並說明有什麼影響
3)使用媒體發聲
4)議題與切身相關又符合公眾利益
5)引發對話,獲得關注

 

每個人都有媒體近用權,即便是兒童也有權利對媒體內容發表意見,從閱聽人(觀眾)的角度去表達自己的喜歡與排斥,評論與欣賞媒體訊息內容,而媒體近用是一個更積極主動的作法,跳脫個人的層次,而是與社區、社會,甚至是一個媒介組織進行對話。

 

5、欣賞教育部愛學網第二屆照片說故事網頁的照片:

1)先看各個照片故事的標題,哪個標題會吸引你想點進去看?(引人注意的標題是媒體內容慣用的方式,例如新聞、書名、雜誌封面,利用標題先抓住你的注意)

2)哪一張故事的封面照片會吸引你想點進去看?(影像容易決定第一印象)

3)練習先看照片,先自己針對照片想一遍,再看故事撰寫內容,你發現什麼?

4)你認為各年級得獎作品內容是否符合評選方式?

5)想一下媒體近用的意涵,再看一次網頁裡的照片,如果以媒體近用的標準來看,你會把票投給誰?為什麼?

6、以生活周遭環境的人事物為主要對象,試著企劃與拍攝一組符合媒體近用的照片3-5張(或者,參考歷屆參賽的作品主題擇一進行拍攝)

7、以攝影展方式分享大家拍照的成果,思考有目的的拍攝與課前的隨拍最大的不同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