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案編寫人:政治大學媒體素養研究室 林佳儀
二、教學時數:約60分鐘
三、結合領域:國小六年級 /社會 /儲蓄與投資/個人與經濟
四、對應能力指標
7-3-1了解個人透過參與各行各業的經濟活動,與他人形成分工合作的關係。
5-3-4 舉例說明影響自己角色扮演的因素。
7-3-2 針對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各項消費進行價值判斷和選擇。
四、對應媒體素養能力指標:
1-1 瞭解不同媒體的表徵系統(媒體語言與成規)
3-3 瞭解文本的商業意涵中「閱聽人」的概念
4-1 瞭解媒體組織的守門過程如何影響文本產製
五、主題說明: (PTT下載)
隨著科技的進步,閱聽人對於媒體內容有更多選擇,分配至各種媒體的時間也變得更加零碎,且在網路爆發的時代中,大部分的時間停留在網路與電視等電子媒體上,使得平面媒體的經營更加困難,轉而從訂閱之外另闢廣告財源;然而當消費者益發精明,對於廣告並不全面買單,媒體怎麼因應?
答案是「置入性報導」,各種「業配新聞」大行其道,以讓讀者無法辨識為最高境界,藉以於無形中將廣告訊息混充新聞置入讀者腦海。多年前已有許多媒體工作者、學者跳出來維護新聞的獨立自主,堅決反對任何新聞受到廣告的污染,原因無它「由於廣告訊息都有著誇大或正面肯定商品優點的特質,因此閱聽大眾面對廣告時,都習慣用一種質疑的態度面對廣告傳達的訊息內容;但是閱聽眾面對新聞資訊時,心情不同,通常閱聽眾都願意相信新聞報導所傳達的訊息,都是正確且對閱聽眾有益,因此大多採取接納並且相信的正面態度。」(陳炳宏,2013)(註一)
然而多年前的大聲疾呼,對於此風卻未曾有絲毫影響,時至今日,新聞與廣告仍經常「傻傻分不清」,唯有提升閱聽人的新聞素養,才能「慧眼看新聞」,清楚分辨廣告與新聞,捍衛自己的大腦與思考,做出清晰明智的判斷與選擇。
本活動以報紙為主,但亦可鼓勵學生回家後將觸角延伸至電視、網路媒體,讓自己無論在面對何種媒體時,都能保有獨立思辨的空間。
五、參考資料
1. 廣告現形記http://gnae.ntue.edu.tw/art_portal/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467:admin&catid=97:2009-03-24-20-51-57&Itemid=160
2. 識讀證言式廣告http://www.tvcr.org.tw/edm_content3.php?t_id=119&no=38&no2=84&t1=2010-04-21&t=2010-04&part=2
3. (我做了一個夢)關於「媒體危機解密」http://blog.chinatimes.com/dander/archive/2010/12/14/580172.html
4. 置入性行銷http://blog.yam.com/cadsd/article/19462897(上課時,可從第七段開始)
5. 自首:我也做過業配!http://blog.chinatimes.com/glenda/archive/2010/12/30/588399.html
6. 置入性行銷(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D%AE%E5%85%A5%E6%80%A7%E8%A1%8C%E9%8A%B7
六、教學重點建議:
課前準備
1. 將學生分為4-5人一組,上課時須按照組別坐好。
2. 教師需先閱讀並熟悉參考資料,於課堂中以合適的方法帶領學生閱讀,並帶學生從報紙中找目標。
3. 蒐集一週的主流媒體報紙,例如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每組需有2-3份不同報社出刊的報紙。
4. 將參考資料印出,每組一份。
5. 每組備有數支有顏色的粗筆。
上課
1. 首先,先瞭解課本中的「消費者」與「生產者」的概念,及「商業」與「廣告」的概念。(10分鐘)
2. 帶學生思考何謂廣告,及廣告的功能。(5分鐘)
(1) 從眼前的報紙中,找出一則廣告範例。
(2) 小組討論何謂廣告,該則廣告對自己的影響。
(3) 統整小組討論結果,向全班報告。需使用課本中「消費者」與「生產者」的概念。
3. 詢問學生,是否相信廣告?無論相信與否,原因為何?(3分鐘)
4. 再詢問學生,在何種情況下,會比較相信廣告? (例如,當廣告中包含哪些要素時,或廣告以何種方式呈現時)(2分鐘)
5. 閱讀參考資料1~2,並由老師統整說明:(10分鐘)
(1) 生產者為銷售產品,因此依循經濟商業模式,將產品「商品化」,並且透過各種方式與通路銷售給消費者,由消費者付費購買。「廣告」則是一種勸說消費者、影響消費者對商品態度與行為的工具,從對商品的喜好開始,到最後落實購買行為,引發從眼睛到大腦到掏錢行動的一連串勸說途徑。
(2) 廣告有各種手法,試圖建立商品的良好形象、創造消費者對商品的慾望與需求或情感、提升對商品或品牌的記憶度,或打壓其他相似的商品。
(3) 由老師統整說明,由於廣告涉及「勸說」,因此多半誇大不實且帶有隱瞞,消費者不見得全部買單,而「證言式」廣告則希望提高消費者對商品的信賴度,通常找來該商品領域的專家,或大眾信賴的大眾人物來為該商品背書。
(4) 請學生舉例證言式廣告,或在報紙中尋找。
6. 接著詢問學生,新聞與廣告,有何差異?新聞是否也會有「不實」的問題?對於新聞與廣告的信任程度是否有異?
7. 告訴學生,因為消費者越來越聰明,如今廣告也可能偽裝成新聞,以博得新聞讀者的信任,在不疑有他的前提下,形成對該「商品」的特定態度與判斷。而所謂「商品」,可以是實體可購買的商品,或一個想法。
請學生將認為是「偽裝的廣告」用有顏色的粗筆圈起來,並跟全班分享。(10分鐘)
8. 將參考資料3~6發下給各組,每組一份。並由已經熟讀的老師來帶領大家快速閱讀。瞭解何謂「業務配合新聞」、「置入性行銷」,及常見的操作手法。(10分鐘)
由於是商業、業務配合關係,可能直接揭露廣告商品,或不直接揭露商品而改以新聞手法來包裝,彷彿是記者經過中立、客觀、專業的角度省視後,形成對該商品的良好(或不良好,當需要打壓某商品的時候)評價,就如同「證言式廣告」,只是這回,是用大眾對「新聞」媒體的信任度來背書。
帶學生一起回到參考資料,看這些「偽裝的廣告」可能出現的形式:
(1) 廣告專題(或專輯)。
(2) 論壇。
(3) 新聞,以某一項或少數幾項商品為促銷主角。
9. 請學生在報紙中找這些業務配合的「置入性新聞」。(5分鐘)
10. 跟學生一起檢視、比較這些「置入性新聞」與一般新聞有什麼不同?學生在討論後發表,或由老師帶學生觀察。(5分鐘)
(1) 在形式上,可能在版面上多了一些框線,或沒有一般新聞中列出記者姓名的「記者/報導」等文字;或在角落印上「專輯」或「專題」等字。
(2) 在內容上,一般新聞強調客觀中立,因此需平衡報導、兩面併陳,呈現多方觀點,然而在「置入性新聞」中,可能僅強調某方觀點,而其他觀點缺席;或在比例上,以某特定觀點佔重要位置,其他觀點僅輕微帶過。
(3) 在內容裡,也可能直接點名某個特殊商品或品牌或概念(如某健康食品,或該健康食品內容物之研究報告),予以肯定或口碑;或在附近的版面中,找到該商品或品牌或概念的相關廣告。
11. 最後,由老師總結今日發現。如今媒體爆發的環境中,廣告逐漸被淹沒或被忽略,因此「廣告」已無所不在、無孔不入,更隱身於新聞,企圖利用大眾對新聞的信任來增進該商品的知名度、好感度、信賴感。民眾唯一能做的,就是提高警覺,瞭解廣告操作新聞的手法,用一雙「慧眼」看新聞,避免被「偽裝的廣告」以新聞型態蒙蔽消費者雙眼。
12. 今日功課:回家後,跟家人一起從家中的報紙尋找「置入性新聞」,找出一則範例剪貼在學習單上,並寫下自己與家人的想法。透過這個過程,將「慧眼看新聞」的方式傳出去。
七、註解
註一:評論 : 置入性行銷:爭議與解套 /陳炳宏http://www.twmedia.org/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