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配合年級、科目:適合國小中高年級以上學生。
二、活動所需準備的材料:連網的電腦、筆記本、紙、相關書籍、照相設備、舊照片、對開圖畫紙、繪圖工具。
三、活動簡介與目標:
本次主題:過年了!
學習目標:
華人世界最重要的節日—春節—就要來了,春節期間所有家庭成員都要回家團聚,一起吃圍爐團圓飯、也吃過年才會特別準備的發糕、年糕、蘿蔔糕等食物,一邊看著賀歲節目、聽著過年歌曲,一邊守歲、發紅包(領紅包)、拜拜迎財神;也攜家帶眷串門子拜年說吉祥話。
中華文化裡,的過年(或春節)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節慶,有著特殊的習俗;孩子們從小看著也跟著家人、長輩過年,但這些習俗、儀式、象徵物背後的意義,是否真的瞭解?而在新住民家庭越來越多的今天,來自不同國家的至親,其母國又有什麼樣的過年習俗?
本週活動,請您跟孩子一起透過多元媒體(包括網路、書籍、舊照片、口述等)重新思考過年的意義,也觀察以前和現在的「過年」有什麼不同或轉變;並鼓勵孩子去瞭解不同國家的過年習俗,尤其是去拜訪來自新住民家庭的同學,去瞭解不同的過年習俗,讓這些來自異鄉在台灣落地生根的新住民朋友也能回味母國的年味,同時也拓增孩子的視野、培養尊重與同理心。對於來自新住民家庭的孩子,則能更加瞭解自己的至親,拉近親子距離。
國內大眾媒體普遍缺乏全球視野,透過本活動,希望從「過年」話題開始,讓孩子知道如何從其他管道或方式來瞭解台灣以外的文化,尤其在新住民也成為主要人口組成份子的現在,瞭解其母國文化尤為重要。
四、製作或活動步驟或重點:
1. 首先,和孩子一起聊聊過年的習俗、象徵及其意義,包括春節的由來、紅包、守歲、圍爐、貼春聯、拜拜 … … 等。
2. 可一起上網搜尋答案,也可以跟孩子一起到圖書館,從書籍中找答案。
3. 接著,拿出過年的舊照片,讓孩子看看父母兒時或年輕時候的過年景象,也請父母分享自己的過年經驗,並與孩子的經驗比對,看看是否有不同的地方,並思考、討論造成改變的原因。
4. 帶著孩子拜訪來自新住民家庭的同學,記得攜帶紙筆與相機,以訪問來自異鄉的新住民長輩,認識其母國的過年習俗;如果新住民長輩願意,也看看他們的過年舊照片、認識其母國特殊的過年物品。過程中,一邊筆記,一邊互相聊聊彼此過年文化的差異。若新住民長輩願意,可拍下它的舊照片,及家裡具有母國文化特色的過年物品。對於身為新住民家庭孩子的學生,則藉此機會用同樣的方式瞭解自己至親的母國過年習俗,跟他或他們一起過個融合中國與他國文化的春節。
5. 當孩子完成訪問後,整理訪問結果,並結合早先尋找的華人春節資料,一起編制成「過年了!春節習俗大不同」畫報。
五、參考資料:
(1) 不可不知的過年習俗http://17itaiwan.url.com.tw/DOC_2093.htm
(2) 過年習俗http://www.vrwalker.net/tw/newyear2010/
(3) 春節http://zh.wikipedia.org/zh-tw/%E6%98%A5%E8%8A%82
(4) 盤點東南亞各國過年習俗http://www.hkcna.hk/content/2013/0207/178648.shtml
(5) 世界各國新年習俗http://www.epochtimes.com/b5/1/1/9/n321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