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案編寫人:政治大學媒體素養研究室 林佳儀
二、教學時數:50分鐘課程
三、結合領域:國小社會
四、對應媒體素養能力指標:
2-3 解讀媒介再現所潛藏的價值意涵與意識型態
3-2 瞭解個人與文本的意義協商本質
五、主題說明:
成功大學廣場命名引發多方爭議,原本單純開放學生自由命名的美意,卻扯上政治味,凸顯「命名」的象徵意義,及因背景、經驗而有的多元解讀。本活動讓學生思考生活中為事物命名的發生及其背後意義,讓學生學習打開敏銳神經、蒐集資料,以及接受多方觀點。
六、參考新聞:
1.〈成大新廣場命名 校方不愛「南榕廣場」乾脆不玩了〉,記者葉立斌/台北報導,nownews , 2014年1月16日。http://www.nownews.com/n/2014/01/16/1090995
成功大學新廣場命名案,原本學生提名的南榕廣場(引自台灣民主鬥士鄭南榕)卻意外遭受校方反對,引發全校學生一片譁然,最後校方決定不命名了。而在校務會議,有教授引用引用1989年,媒體對「鄭南榕自焚」的報導,說出「鄭南榕很像伊斯蘭的炸彈客」這樣的驚人之語,遺孀葉菊蘭與鄭南榕基金會對此嚴正譴責。
日前,成功大學校方委託班聯會辦理新廣場命名活動,在3千餘人投票後,南榕廣場以900餘票奪冠。但因命名結果須送校務會議決定,引發零貳社等學生社團不滿,認為校方不願承認投票結果。其後,有學生在網路上爆料,指稱南榕廣場這名字不被校方接受,可能撤換,引發成大學生會反控校方。其後,成大校長黃煌煇出面說明,但無清楚說明命名方式。在多日糾紛後,校務會議以70比21票來取消新廣場命名,以後這個廣場,大家愛叫什麼,就叫什麼。
對此,葉菊蘭接受平面媒體採訪時,對這些發言表示痛心。鄭南榕基金會發表聲明表示,樂見民主教育在校園茁壯,並期許大學能繼續培育學生民主素養,對於命名一事未多作說明,僅譴責某教授對鄭南榕的指控。
2.〈南州國小有南榕 命名無關政治〉,自由時報,記者顏宏駿/溪州報導,2014年1月18日。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4/new/jan/18/today-center11.htm
溪州鄉南州國小也有一棵「南榕」,校方二十多年前以校名為諧音替這棵巨榕命名為「南榕」,師生們歡喜接受,也沒有人與「鄭南榕」聯想在一起,但同樣是「南榕」,成功大學的「南榕廣場」卻吵得沸沸揚揚,讓南州國小師生們不解「有那麼嚴重嗎?」
南州國小這棵「南榕」二年前因罹褐根病而枯死,當時學生還為瀕死的南榕寫詩、作畫,成為生命教育最好的題材,也為南榕「化作春泥更護花」作最好的註腳。
南州國小校園內有近五十棵巨樹,其中位於學校大門口三棵巨榕分別名為「南榕」、「糖榕」、「寬榕」。退休老師黃春樹說,民國七十年間,前校長吳炳生針對其中最老的一棵榕樹命名,全校師生投票,「寬榕」脫穎而出,取其對人要「寬容」之意,另外,「糖榕」「南榕」則分別代表「台糖附設國小」及「南州國小」兩個時期。
現任校長林銘科表示,老榕樹是學校的資產,命名是讓學生區分方便,當時完全沒有一絲一毫的政治考量。
兒子也就讀成大的溪州鄉長黃盛祿說,成大校方對於「南榕廣場」的命名實在丟臉,連國小生都不如。
3.〈論南榕卻內心難容 被高中生噓〉,蘋果日報,記者鄧惠珍/彰化報導,2014年1月16日。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40116/328129/
成大的保守作風,連高中生都看不下去!國立彰化高中18年前便以台灣民謠之父鄧雨賢為新建音樂館命名,該校台文社今發表公開信,嗆成大「堂堂的一所國立大學,竟然輸給一所高中!」
彰中圖書館主任呂興忠說,18年前的命名,過程很像今日的成大事件,彰中人不識鄧雨賢,卻能接受雨賢館,讓他驕傲至今;成大學者大論南榕,卻不懂南榕精神。
彰化高中台灣文學社於22年前成立,是全國高中第一個台文社團,指導老師呂興忠回憶,18年前學校新建音樂館,原取名「藝能音樂館」,當時台文社學生建議「雨賢館」,紀念編寫「四月望雨」(四季謠、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的鄧雨賢,他覺得學生想法很棒,便向當時的校長曾勘仁爭取,雖然有其他老師懷疑他的動機,甚至有主任以「台獨」為由反對,校長仍決定透過教職員投票來命名。
呂興忠回憶:「當年本土意識沒現在這麼強,校長告訴我『想勝出就要自己去說服投票者』,當時師大畢業的音樂老師,問我『鄧雨賢是誰?』還有人質疑:『我們為什麼要用沒名氣的人命名?』」他一一解釋,「雨賢館」最後以58票勝出,比「藝能音樂館」和「音樂館」的總和還多。
他說:「一所學校要有開明的校長、熱情的師生,才能有民主、創意的校園;老師這麼保守封建,難怪學生上課要當低頭族。」
4. 參考網站:「誰是南榕?為何自焚?成大廣場命名爭議!
鄭南榕是炸彈客?自焚換取自由!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公共電視「有話好說節目」,2014年1月20日http://talk.news.pts.org.tw/2014/01/blog-post_20.html 。
七、教學重點建議:
課前準備
1. 將學生分為5-6人一組,上課時須按照組別坐好。
2. 將參考新聞印出,上課時發下給每組學生。
3. 準備可上網的電腦、投影機,上課時需將參考網站投影給學生看。建議最好在資訊教室上課,每組可自由使用一台電腦。
4. 每個人準備數張空白紙和筆,鼓勵學生可隨時筆記,或記下問題隨時發問。
5. 印出學習單,上課發給每一個學生。
上課
1. 首先,先詢問學生:(3分鐘)
(1) 有沒有聽過成大「南榕廣場」事件?
(2) 如何知道的?從哪些管道知道的?(包括報紙、電視新聞報導,或親朋好友提及)述說者對於本事件持什麼態度?
(3) 詢問未聽說或不瞭解本事件的學生,對「南榕廣場」命名的想像與接受度。
2. 將參考新聞發給每組學生,運用5W1H來解讀新聞。提醒學生,注意新聞報導中的“Who”等不同角度的觀點。(10分鐘)
(1) Who:事件主角與相關人物
(2) Where:在哪發生
(3) What:發生何事
(4) When:何時發生
(5) Why:發生原因
(6) How:如何發生
3. 請各組派代表報告該組的新聞解析結果,包含新聞中不同角度的觀點及陳述。學生報告時,由老師在黑板上記錄下所提出的各種不同角度與觀點,並圈出報導的重心。(包括成大校方、成大學生、他校師生等)(5分鐘)
4. 打開參考網站,老師跟學生一起看公共電視整理的資料,再度瞭解事件的來龍去脈。若課程時間允許,建議帶著學生查詢「鄭南榕」事件資料。
5. 回想剛剛看的新聞內容,及看看黑板上的記錄,抽點學生發表想法:(5分鐘)
(1) 在看到這些新聞之前,對「鄭南榕」事件不瞭解之前,自己對於「南榕廣場」之命名有何想像與解讀(例如,有「南榕」的廣場?因為成大對於「南榕」植栽的喜好?為了紀念「鄭南榕」而命名?)
(2) 在瞭解事件後,支持哪一方的觀點與說法?是否支持成大學生的命名?是否支持校方的決定?請學生簡單說明自己的立場。
6. 接著,老師帶學生思考: (5分鐘)
(1) 每件事情都有可能因為個人背景、經驗的差異,而對同一件事有不同的解讀,事件因此對每個人有不同的意義價值。在不認識、不瞭解「鄭南榕」事件之前,「南榕」一詞可能只是字的組合,也可能只是植物的名字,因此可以中性地看待本次的命名;然而當瞭解「南榕」二字可能指涉的意義之後,卻可能又因為觀點、立場的不同,而對於命名的使用上有了支持與反對的兩極判斷(例如,因為本意義而支持命名,或因為本意義而反對命名)。
如此的對比,從南州國小、彰化高中的事件即彰顯無疑。
(2) 在報章媒體上,由於篇幅有限,對於各方觀點都僅能有部分的描述,民眾若想瞭解更多的來龍去脈、更多不同的聲音與觀點,仍須靠多方蒐集資料而得。否則很有可能在對於事件有限的認知下,而被影響了認知觀點、角度及判斷。
(3) 瞭解了同一件事可能有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解讀之後,在平時甚至在爭議事件上,我們更因努力探究各方想法、多方設想,尊重與接受多元觀點,如此才能讓自己不致偏頗,也使決定能符合多數利益。
7. 再引導學生思考命名的象徵意義、背後意涵與其政治性。(10分鐘)
(1) 無論為何命名,都具有一定的象徵意義,看看這則新聞:「提燈命名學問大 筆畫也要討吉利」(聯合報,2014年2月10日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2/8474566.shtml )
這些意義帶有特定的價值、想法,也可能影響人們的看法與態度。
(2) 請學生回想生活中是否也觀察到公共空間的命名?其中,特別是以「人名」作為名稱的、以紀念該人物的命名,請學生舉出生活中的案例。(例如,路名、場館名、公園名。)
(3) 想想看,為何政府要以此人物的姓名作為該公共空間的名稱?
(4) 除了公共空間之外,生活中是否還有其他以人物來命名的地方、事物?為什麼要以此來命名?
(5) 發下學習單,將這些命名寫在紙上,回家詢問親友對於此命名的看法,包括命名的意義、影響、個人是否支持等,然後同樣記錄上來,下次上課時繳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