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案編寫人:賴慧玲
二、 教學時數: 40分鐘-80分鐘
三、 適用對象: 國小中、高年級以上
四、對應媒體素養指標:
1-2-2知道從各種不同媒體中尋找資訊。
5-2-1了解個人對媒體內容有表達意見的權利。
5-4-2善用各種媒體管道,並表達對公共議題的意見與想法。
五、媒體素養教學設計說明與目標:
自近年食安問題連環爆之後,食品安全與食物來源的問題,就一直是民生關注的重要議題。但多數人都仰賴新聞媒體所報導的內容,於是我們可以發現,當新聞不斷報導食安問題時,閱聽眾在一段時期內便會強加注意,而一旦媒體開始「鎖定」其他新聞時,食安問題便被民眾所遺忘;而有關食安報導內容方面,新聞標題總是比內容來得讓人印象深刻,所以多數人僅得到關於食安的印象,像是某樣東西是假的,某家店黑心…等,也因為缺乏追蹤報導,讓人常無法掌握整體事件的全貌與始末。食安問題,除了仰賴媒體幫我們把關與監督之外,最重要的還是閱聽眾自己。因此本教案活動,希望透過實作,讓學生:
(1)瞭解與分析有關食安報導的新聞內容
(2)針對媒體報導食安議題提出具體建議
(3)深入蒐集與整理某一食安問題,利用不同媒介或管道進行溝通與對話
六、主題:關於食安問題,我可以… (PTT下載)
七、新聞來源及文本:食安報導 媒體該注意的事
台灣近來食品安全頻頻亮起紅燈,毒物權威林杰樑醫師遺孀,同時也是護理師並推動《食管法》修法的譚敦慈女士在一場演講中,特別呼籲食品業者要有良心,同時也分享林杰樑醫師在世時的經驗。每當他在新聞畫面上指出台灣哪些黑心食品的毒性問題,以及如何解毒,他所承受的壓力往往是無法好好吃完一頓飯、或者受到不明電話威脅所換來的成果,她十分感謝台灣民眾將林醫師視為台灣俠醫。
譚女士要大家看待食品可以不必緊張,先要學會保護自己,在看待食品安全時候要多反求諸己,多選擇「食物」、勿選擇加工後的「食品」。若情非得已需要選擇食品,請多看清楚添加物標示成分,是否與自己的過敏體質相關。在《食管法》上,譚女士提到部分加工食品添加物已合法,但卻未提到當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添加物混合使用是否有法可依,進而送到有關當局檢驗,仍是現今法律還要加強的部分。
汪文豪:拒絕放火花式的表象陳述
「上下游新聞市集」資深記者汪文豪在2013年所做出新聞調查報導「米粉沒有米」、「洗衣精含有殺蟲劑是否造成人體殘留,影響土地及環境」兩種議題讓社會大眾印象深刻。在米粉之前,2012年做出「校園午餐安全系列」報導提出,日前政府調查學校校長收賄弊案與校園午餐業者之間有關連。每當處理食安問題時,汪文豪期盼自我要求嚴格,不像現今媒體如「放火花式」的表象陳述,而是透過深入追蹤找出其背後所隱藏的結構問題。舉例來說,每年總有新聞報導,衛生署到學校抽測午餐是否具有農藥殘留、瘦肉精等成分,電視新聞不停上演、報紙新聞也將重點放在業者與校方如何行賄、收賄的過程細節陳述。然核心疑慮應是,為何校園午餐收賄的問題不停重複發生,究竟在哪一環節出現了結構性的問題。
汪文豪進一步提出,目前政府採購法出現了問題,因為校園午餐是透過政府採購法進行招標,得標情況一般分為兩種,一為最低價標,二為最有利標。前者以價格最低取勝,後者是業者與校方談條件,是否可以贊助校方修繕器材、摸彩等費用來取標。事出必有因,導致廠商為求利潤進而採取壓低成本,透過非法通路進口便宜食材、或使用食品添加物卻包裝標示不明。「米粉沒有米」的調查報導立足點有兩項關懷,一為食物應該要回歸本質,二為農地休耕比例增加及國人飲食西化的影響造成農夫採割稻米放進糧倉擱置三年,最後當作飼料來消化,造成食物浪費。現今米粉加入玉米添加物,然米的含量卻一成不到。食品工業的加工技術發達,讓國人對於並非吃到真的食物沒有能力可分辨。食品工業與農業生產儼然嚴重脫鉤。汪文豪希望透過調查、追蹤性報導,能夠監督政府從源頭開始管理、喚起消費者對於食安的關懷意識。唯有透過媒體監督、公民力量,才能讓相關業者有股前進改革的力量,汪更期盼,政府不該無治而為,需要更有魄力導正市場秩序,勿讓劣幣逐良幣的影響加劇。
林中英:食安問題就是國安問題
毒物專家林中英博士則說,食安問題就是國安問題。台灣目前肝病、洗腎十分盛行的王國,追究患者原因,無論是遺傳性先天上造成、或該疾病本身的發生率,台灣患者的比例多半為食品添加物所造成的問題。舉例來說,加拿大牛肉進口需回到美國牛身上重新檢視,從2011年進口美國牛開始,台灣所制定來客多巴安殘留最高為不得超過10ppb,透過圖表很清楚看見美國牛肝腎殘留竟高達90ppb。國際醫學期刊也証實餵食具有萊克多巴胺的飼料的牛隻,較易暴怒、生殖系統也較易萎縮。然國內相關主管單位卻宣稱對人體無直接傷害,大量進口美國牛肉。
林博士贊揚媒體揭發台埂九號的米混著越南米的調查速度,比政府還快,政府獲得媒體告知,竟先通知廠商改善,而非第一時間告知民眾應如何應變,林向政府呼籲,要有擔當向民眾與廠商之間進行協調,而非將媒體當成亂源,敬而遠之。
正確、透明的資訊 才能改善食安問題
最後,報導過無數食品安全新聞的資深記者汪文豪提出幾項建言,給媒體、業者、政府三方來參考。第一,政府態度躲避。以萊克多巴胺為例,只要自行在搜尋引擎輸入關鍵字,就能發現許多負面影響,然國內官員對於專業添加物的名稱不仔細分辨,更不了解當地的農畜業情況,無法對人民把關。政府常把風險管理當作危機管理,經常在事件發生後,才進行危機處理,卻不在食品最源頭進行管制與風險控管,然現實是政府資訊公開的程度不明,讓記者與人民對政府臆測,建議政府要開誠佈公;第二,媒體自我要求。透過記者的專業,兩面並陳,把記者找到延伸資料給讀者參考,讓讀者自行判斷。記者在進行調查報導同時,需要長期經營,並且不時提升該領域的專業,替人民守門正確且深入的資訊。
另外,商業性的媒體競爭,「賽馬式的報導」,造成媒體必須以腥羶色的報導刺激銷售量或收視率;第三,跨領域知識。食品安全新聞往往涉及不同領域的知識,舉例來說,基改黃豆,科學家在實驗室研究的基改食品走到人類社會,常無法預知將會產生何種效應,這中間牽涉的社會議題,社會信任關係錯綜複雜,社會面的負面效果無法透過科技面來詮釋。「上下游新聞市集」網路新聞的好處就是即時讓不同專業的讀者提出多元的回應。
此外,汪文豪觀察政府每每推動優質廠商認定的專案時,由於誘因不足,無法獲得多數廠商響應,即便優質廠商帶來的高成本的食材,也無法獲得市場機制的認同。如何下定決心、設定計劃性的目標,全面性的落實推動,才是重拾人民對於食安信心的道路。
八、教學建議:
◎課前準備
1、教師自選與食品安全相關的新聞報導題材
◎課堂活動
1、腦力激盪,請學生提出飲食需注意哪些事,才能確保安全,由教師記錄在白板上。
2、接著,讓學生參照自身經驗,看看大家提出來的注意事項自己符合幾項。亦可請學生票選出最重要的前三項注意事項,並說明理由。
3、近年來食安問題嚴重,請學生自由分享與討論:
(1)請分享你所知道的食安問題,或看過的相關報導。
(2)知道這些訊息之後,對你的生活、飲食與習慣,是否帶來哪些改變,為什麼?
(3)食安問題風波之後,你會特別注意食安報導嗎?為什麼?
(4)對於新聞報導食安議題,你的看法與感受為何?
4、前述的分享與討論,教師可提醒學生思考自己如何看待食安新聞,是什麼影響我們關注或漠視這個新聞事件。新聞媒體報導的內容與呈現手法如何影響我們對事件的觀感。
5、請學生分組,一組約2-4人:
(1)教師利用自選的食品安全相關新聞,請分組學生進行分析與比較,可利用新聞閱讀5W1H的方式找出新聞報導重點,一組推派一位同學上台分享,引導學生找出報導內容常有的呈現手法,像是常用「黑心」字樣、強調造假、引用專家觀點….等。
(2)以目前食安新聞來看,請分組討論,我們需要哪些報導內容?發揮想像與創造力,具體提出建議與作法,並上台分享。
(3)一起閱讀「食安報導 媒體該注意的事」文本,一組學生負責一段,指出內容重點,並說明該組的心得、意見或疑問。
(4)面對食安問題,就個人而言有哪些積極的作法?就媒體而言,身為閱聽眾的我們可以做什麼事?
(5)一組自訂一個與食安問題相關的題目,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整理好的內容需選擇一種媒介或傳播方式與他人進行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