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自己的新聞框架
適合年級:國小5年級以上
活動目的
框架指的是人用來理解客觀世界的心理基模,每一個人因為過去的經驗、社會文化的影響以及心理狀態的不同,在理解同一事件所運用的角度和強調的重點也會不一樣。心理框架的存在是為了幫助個人去處理每天所接觸到的大量資訊,但也代表在處理的過程中,很多資訊是被排除在外的。學者們並且將此心理框架的概念運用在新聞報導分析上,新聞框架所指的就是在產製新聞的過程中,因為涉及新聞製造者的主觀意識和意圖,因此只有部分事實會被選擇和突顯出來,身為一個閱聽人,去認識此新聞框架的存在是必要的,才能在接觸新聞資訊時,保持主動的批判意識。因此本活動希望藉由相關報導的閱讀和活動進行來達到以下目的:
(1)讓小朋友了解何謂新聞框架。
(2)讓小朋友經由框架事實的過程,來了解每一個新聞報導其實都有很多其他的可能觀點。
活動準備:
1.請收集同一新聞事件在不同媒體的報導,例如以下:
(1) 歷時一年半核四安檢All Pass
(2) 「自己審自己」反核團體質疑台電假安檢
(3) 核四封存3年總經費40億
2.請利用親友聚會的時候,拍下2-3張同時有很多人入鏡(愈多人越好),但各自進行不同活動的照片,並先列印出來,每一張照片印5張。(也可以不要列印出來,屆時在電腦上用圖片編輯軟體操作)。
3.一個方型的框框,可以使用相框或手做。
活動進行:
1. 和小朋友一起閱讀和觀看所收集到的相關報導,並討論以下問題:
(1) 當他閱讀不同媒體的報導時,他對於此事件的感受是否不一樣?
(2) 他認為造成這些差異的可能原因是甚麼?
(3) 如果由他來報導這則事件,他是否會用其他角度來切入?為什麼他選擇這樣的角度?
2. 然後跟小朋友說明要進行的活動:請他從準備好的照片中先選出1張,運用他手上的框框找出這張照片可以突顯的5個重點出來,依照他選擇的範圍一一裁剪照片,並分別寫一句/段話說明。(小朋友也可以選擇不裁剪照片,就請他試著以五種角度來說明這張照片)
3. 小朋友完成後,跟他一起討論以下問題:
(1) 五種說明中有哪些會給人正面的感受?有哪些較為負面?
(2) 請他一一說明他為什麼會選擇這5種角度,並討論他在裁剪照片和書寫文字的過程,是否涉及到他原本對這些親友的認識和觀感?
(3) 他是否還可以再找出更多角度來陳述這張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