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動名稱:我們關心的事    (設計者:賴慧玲)
二、配合年級、科目國小高年級以上
三、活動所需準備的材料:報紙數份、剪貼本、有色簽字筆或麥克筆
四、活動簡介與目標
 孩子的新聞素養與公民意識養成有一關鍵,那就是在其成長與求學的過程中,是否有成人提供「環境」給他,讓孩子有機會以多元的觀點、獨立的思辨能力來看待一個新聞事件,並且判斷這當中充斥著哪些意識型態,哪些聲音被隱藏了。公民意識的覺醒從不嫌晚,關心與思考公民議題則需要不斷的練習,才能讓它成為一個人的生活與品味。因此,本活動目的在透過親子共同實作,了解自己的新聞品味,思考造成其結果的原因,並且挑選一則公民新聞事件,連續紀錄閱讀心得,進行多元思考練習。
 
五、活動說明
1.全家一人準備一本剪貼本,每天從報紙裡剪下三則自己最喜歡/或覺得重要的新聞,用有色筆在剪報旁寫下新聞類別,例如:民生新聞、娛樂新聞、體育新聞,也可在每則剪報旁加註自己的閱讀心得、省思與想法。
2.剪報任務持續約3-5天,家人間交換觀看剪貼本,瞭解家人選擇新聞的喜好,也可以透過閱讀心得瞭解家人解讀新聞的觀點。
3.統計自己的剪報類別狀況,例如娛樂新聞佔8/15篇,再統計進行剪報的這幾天全家人所選的新聞類別狀況,透過圖表呈現更能瞭解全家人關注的新聞。
4.針對統計結果,互相給予回饋。例如小孩給媽媽回饋,我覺得媽媽選的新聞多是XX類,因為…,或是比較彼此間找到的新聞,交流意見。
5.檢視自己與家人的剪報缺了哪些類別的新聞,思考為什麼某些新聞不受關注,為什麼某些新聞議題我們會不感興趣,不受關注的新聞與話題它的重要性為何?爸爸媽媽可引導孩子思考新聞的公共性,評比剪報內容之間的重要性,對於一些孩子看似與自己無關的新聞議題,爸爸媽媽也可以協助孩子利用角色替換的方式來進入這些新聞,例如選舉新聞,孩子可以假設自己是候選人,提出政見,又例如香港佔中事件,孩子可以假設自己在學校選幹部時都只能投票給老師提名的同學,那會是什麼感覺。
6.全家人彼此提醒,收看新聞不應只侷限在內容較為軟性的新聞,而應多看、多聽,多討論,國家發展與社會脈動都攸關每個人的生活與未來。
7.爸爸媽媽與孩子各挑選一則與公民議題相關的新聞事件,持續關注該事件至少一週,每天進行剪報與撰寫閱讀筆記。爸媽與孩子每天利用一點時間針對新聞事件進行對話,期間除了關注新聞之外,也可以從網站上閱讀相關事件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