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案編寫人:政治大學媒體素養研究室   林佳儀
二、教學時數:約40分鐘
三、結合年級:國小六年級
四、結合領域/單元:社會 / 戰後臺灣的政治演變  / 政治發展
五、對應能力指標:
5-3-5 舉例說明在民主社會中,與人相處所需的理性溝通、相互尊重與適當妥協等基本民主素養之重要性。
六、對應媒體素養能力指標:
4-1 瞭解媒體組織的守門過程如何影響文本產製
4-2 檢視媒體組織的所有權如何影響文本選擇與組合
七、主題說明: (ptt下載)
香港日前發起「佔中運動」,數十萬港人走上街頭爭取「真普選」;然而隨著抗爭時間延長、規模擴大,香港政府也展開驅離行動,引發暴力與不當鎮壓的爭議,整起事件也更受國際矚目——全球都睜大眼睛看著實行社會主義極權統治的中國政府面對與處理的態度及方式;處於敏感地帶的台灣,更具有切身性與危機感,民間與政府均表態關心,然而台灣主要媒體的反應卻有值得玩味的差異。
「佔中運動」遭到香港政府鎮壓時,台灣的四大報才開始以頭條報導;接下來則以蘋果日報、自由時報的耐力最為持久,連續多日以頭條新聞報導最新變化,中國時報的頭條則都不見相關新聞蹤跡。仔細觀察報導內文,中國時報也多以佔中的負面影響為主要角度;反之,蘋果日報卻都稱揚或捍衛佔中的正面價值。
一起受到國際矚目的重大事件,從國內四大報的頭版新聞,即可明顯看出新聞媒體的立場,及其對於新聞產製的影響。本次活動,便帶領學生認識「佔中運動」,並從相關報導中瞭解媒體組織守門過程、媒體所有權對新聞產製的影響。
五、參考資料
1.       佔中啟動期間,四大報頭條比較:
九月二十九日各報頭條搶先報
 
 
 
九月三十日各報頭條搶先報
 
 
 
十月一日各報頭條搶先報
 
 



十月二日各報頭條搶先報
 
 
十月三日各報頭條搶先報
 
 
十月六日各報頭條搶先報
 
 
2.       香港「佔中運動」介紹:
2-1〈佔中十大熱門關鍵字〉http://dailyview.tw/Daily/2014/10/02
2-2〈香港怎麼了?佔中是什麼?〉
3.       新聞守門人:
〈新聞產製:快速而多變的運作〉
http://jour.ashaw.org/Home/xin-wen-chan-zhi
六、教學重點建議:
課前準備
1.       將學生分為4-5人一組,上課時須按照組別坐好。
2.       準備可上網的電腦、連上投影機,上課時以投影幕秀出參考資料的圖檔。
3.       教師需先閱讀並熟悉參考資料,瞭解「佔中運動」始末,上課時向學生解釋。
4.       請學生準備紙筆,上課時可隨時筆記。
5.       在資訊教室、電腦教室上課,可於上課時及時搜尋資料、進行討論。
6.       將「參考資料3」的「從案例看新聞生產」及「台灣報社的生產流程:以自由時報為例」印出給學生。一半的組別拿到「從案例看新聞生產」,一半的組別為「台灣報社的生產流程:以自由時報為例」。
上課
1.       首先,講解課本中的台灣政治發展,先讓學生理解台灣目前採行的民主法治制度,並比較中國的社會主義極權制度;以及在不同的制度下,對人民權利義務及生活的影響。(15分鐘)
2.       詢問學生是否聽過香港的「佔中運動」,請聽過的學生簡介該事件,及得知相關訊息的來源與方式。(3分鐘)
3.       教師向學生解釋「佔中運動」、說明原委。(3分鐘)
4.       「新聞比一比」時間:用投影幕展示參考資料的圖檔,要學生比一比:(10分鐘)
(1)     每天的各報頭條有什麼不同?首先比較被報導的新聞事件。
(2)     即使報導同一新聞事件,在新聞標題的用詞、視覺呈現上,有何不同?
(3)     比較同一新聞事件的報導,使用的照片有何不同?
(4)     瀏覽每一個參考資料的新聞網頁,各大報的重點新聞,有何差異?其中,針對「佔中運動」的相關報導,有何差異?在用字遣詞上、角度上有何不同?
5.       向學生提問:(7分鐘)
(1)     為何各大報的頭版新聞會有差異?
(2)     如此的差異代表什麼意義?
(3)     針對同一新聞事件,頭條新聞的標題、選用的照片、視覺呈現、遣詞用字,可看出報導角度的不同。為何會有如此的差異?又代表什麼意義?
6.       告訴學生:(3分鐘)
(1)     報紙最重要的新聞版面,首推頭版。一天中最重要的新聞將置於報紙頭版,是最吸引讀者注意的版位。因此,對於頭版新聞的選擇,也可看出報社的立場。
另外,從讀者的角度思考,媒體的頭版新聞,某種程度上也影響讀者對於事件之價值與重要性的認知。
(2)     一個新聞事件直到成為一則新聞報導呈現在讀者及觀眾的眼前,實際上經過了許多關卡:一起事件被記者或媒體注意,進而指派記者前往採訪;記者將採訪紀錄撰寫成新聞稿;新聞進入編輯室,由多位編輯進行篩選、改寫、加工,然後進入排版印刷作業。
7.       請學生拿出「參考資料3」,將資料中提到的新聞產製流程圖像化。例如(5分鐘)
A流程B流程C流程
8.       隨機抽點拿到不同資料的兩組學生,派代表到黑板畫出流程圖。(3分鐘)
9.       畫完後,請學生思考,「佔中運動」一開始不受台灣主流媒體重視,直到港府開始鎮壓才上了三大報頭條,仍有一家主流報紙從頭到尾不以頭版進行報導。台灣的報紙會有如此的差異,跟新聞產製流程,及「守門人」的影響有何關係?
10.    由教師向學生解釋——新聞產製流程深受「守門人」影響:(10分鐘)
(1)     記者就是第一層守門,帶著自己的觀點看待眼前的事件,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詮釋、解讀。
(2)     編輯又是第二層守門,而不同階層、執掌的編輯、新聞主管,都是守門人,除了從自己的主觀、經驗進行篩選與新聞加工,更會從報社立場影響新聞呈現。
(3)     以「佔中運動」各大報的頭版新聞呈現來分析,可看見三大報均對本次事件極為關注,而中國時報相較之下則對本事件較不關心。
(4)     從標題的用語來看,蘋果日報讚揚「佔中運動」參與者,自由時報則批評港府與中國政府作為,聯合報較為持平但趨於淡化其爭議、軟性處理。三大報均採取不同的角度看待本次事件。
(5)     若從新聞組織對新聞之影響來分析,推斷中國時報的立場影響新聞走向;再觀察其經營者態度,可見其親中立場。用網路搜尋其經營者,可發現經營團隊對於中國市場的重視,也可能因此而影響新聞走向。
11.    瞭解新聞守門對新聞產製的影響後,回家尋找同一則事件不同報紙的報導互相比較,從新聞所在的版面位置、篇幅大小、標題與內容之遣詞用字、新聞照片等,推論新聞守門對新聞產製的影響,下次上課繳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