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配合年級、科目:適合國小中年級以上學生。
二、活動所需準備的材料:新、舊行動電話;電腦、舊照片。
三、活動簡介與目標:
本次主題:科技的進步
學習目標:
日前iPhone新款手機發售,引發搶購熱潮,許多人甚至還在預約「排隊」等候中。
根據資策會調查,目前12歲以上民眾近6成擁有智慧型手機;至於小三至高二的青少兒學生,則有6成以上擁有自己的手機,更有高達7成是使用智慧型手機。
科技進步的同時,在這個媒介、載具上的資訊傳送形式、資訊樣貌也跟著改變;人們接收訊息的方式、訊息的多寡、訊息的內容改變,人們看待世界的方式、與世界相處的方式也跟著改變;人與人藉由媒介互動與溝通的形式改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與相處方式也改變。
本週活動,希望親子共同思考科技進步時,自己的生活以及和周遭世界的關係如何變化,瞭解科技的進化,也瞭解科技與文本的聯動關係,以及與人類生活環境的關係。
四、製作或活動步驟或重點:
1. 首先,帶孩子看一則新聞:
〈美國這村莊 沒Wi-Fi 手機也沒訊號〉,2014年11月13日,聯合財經網。
2. 跟孩子一起看現在的手機,看看手機裡的功能,想想可以用手機做的事情有哪些。
3. 接著,看看家裡舊的傳統行動電話,看看手機裡的功能,討論智慧型手機有什麼差異,而人們的使用又有何差異。例如「傳簡訊」,非智慧型手機僅能傳送文字,所以必須用文字或文字表情符號來表達思想或情感;然而,智慧型手機除了簡訊還有即時通訊軟體(如LINE、WeChat等),只要連上網,這些即時通訊軟體可以除了文字訊息之外,還可以傳送圖片、影片,還可視訊通話,更能充分且隨時表達自己的想法跟情感。
除了簡訊功能以外,還有哪些地方不一樣?哪些功能不一樣?連帶地影響使用者的使用方式及使用者的生活?
4. 可進一步拿出家裡的舊照片,看看更早、更傳統的電話,也回到一開始看的新聞,家長可以分享童年沒有手機時如何與他人互通訊息;也想像一下,現在的生活若沒有手機,會變成什麼樣子?
5. 帶孩子一起思考隨著科技進步、使用便利與即時、功能進化,對人與人、人與世界的關係有何影響?例如,當手機通訊越來越便利且快速,是否真的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或反而讓人與人降低互動的頻率、次數?
6. 跟孩子一起看影片:
《disconnect to connect》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sFtVOABREo
7. 看完影片,跟孩子一起思考手機對自己生活的影響。跟孩子一起做個實驗,度過沒有手機、不使用手機的週末,觀察自己、孩子和家人的反應,也思考自己與科技的關係,有了新科技是否就能擁有理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