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案編寫人:新北市新店區北新國小 張嘉倫
二、 教學時數:40分鐘
三、 適用年級:國小
四、 主題:檢視廣告中的族群歧視 (PPT下載)
五、 媒體素養基本能力:
2-3-1檢視媒體內容中的刻板印象,並探究其影響。
六、 對應能力指標:
綜2-4-7充分蒐集運用或開發各項資源,做出判斷與決定。
七、 教學目標:
1. 透過影片省思族群刻板印象所導致的問題。
2. 檢視廣告中的族群歧視議題。
3. 自我省思在生活中是否也對他人有無形的歧視行為。
八、 教學重點建議:
一、課前準備
1. 教師準備:簡報檔、電腦單槍設備、影片網址。
二、課程實施
【一:引導活動】-8’
1. 什麼是歧視:讓學生思考並發表,是否曾經受過別人歧視–給過不公平的待遇嗎?當被歧視時,感受如何?可曾試想,為什麼會被歧視?
2. 影片省思:讓學生觀看下列兩則短片,並回答問題,教師不設限答案。
l克拉克娃娃:為什麼他們都覺得白娃娃比較漂亮? 黑娃娃比較壞?你也這麼覺得嗎?
l牙膏廣告: 為什麼媽媽要把小孩強行帶走?如果你是影片中的非裔青年有何感觸?
3. 猜一猜: 為什麼黑娃娃跟非裔青年都沒做什麼壞事,但都被認為是壞人?難道因為天生的膚色,就應該被誤會嗎??
Ø 讓學生自由發揮想法,老師不給予答案。
【二:發展課程】-22’
1 廣告看一看:最近有一則廣告引起廣泛討論,讓學生找找裡面是不是含有族群歧視意味?
資料來源:[好朋友] 咖啡好朋友(尋找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V6WhVXdaB8
l 這則廣告說了什麼故事?
l 當非裔青年找到好朋友後,跟廣告訴求『咖啡』加『鮮奶』的最完美組合有何關聯性?
Ø廣告中以非裔籍演員的黑膚色隱喻是『咖啡』,搭配上『乳牛』的鮮奶,表示飲品口味超絕配。
l 你認同這樣的廣告訴求嗎?
Ø讓學生自由發表意見,老師不給予主觀想法。
2 新聞讀一讀:教師發下一篇新聞,讓學生說明此篇新聞的重點。
絕配?歧視?「可可好朋友」爆膚色大戰
聯合新聞網 2015年3月26日 記者何定照╱台北報導
近日一則飲品廣告「可可好朋友」引起討論,廣告描述一位非裔青年遍尋「好朋友」不著,終於與一隻乳牛相見歡,字幕並打出可可和牛乳是絕佳組合,被質疑具有「膚色」隱喻,引發討論。學者專家認為,該廣告雖不致構成歧視,但拿膚色開玩笑恐易傷人,也凸顯台灣對深膚色者的差別待遇。
這則廣告四年前就曾播出,當時飲品還叫「咖啡好朋友」,也曾引起網友異議,認為「黑皮膚的朋友不會喜歡,為何不找曬得較黑的台灣人拍就好?」系列廣告還包括「抹茶好朋友」、「木瓜好朋友」,前者以綠衣女子喻抹茶,後者演出外國父子找木瓜時,被女性認為疑指胸部、涉騷擾。
事隔經年,「咖啡好朋友」更名「可可好朋友」重打廣告。新住民關懷團體「中華外籍配偶暨勞工之聲協會」秘書長張正認為,廣告中以非裔男子的黑膚色喻可可,非常無厘頭,雖不到歧視,但任何以人天生特徵如膚色、胸部等開的玩笑,即使當事人不在意,仍可能傷到別人,有商榷空間。
白刷刷黑戶人權行動聯盟發言人龔尤倩指出,人權團體通常認為廣告若傳遞貶抑意味以及高低的差別對待,狀況會比較嚴重。
該支廣告雖然無貶抑事件,還不到歧視地步,但呈現出台灣社會對不同膚色特別敏感的事實,才會想到用人來代替可可,可說是由膚色出發的差別待遇。
台灣師範大學國際與僑教學院助理教授楊聰榮輔導新移民課程多年,他指出,是否歧視,一般要放在族群互動脈絡看。像有色人種若是自己開皮膚顏色的玩笑,當然可以;但若是他人開有色人種玩笑,且讓人不舒服,就構成歧視。
3 想一想: 從新聞中,參考各專家學者的說法,你覺得這則廣告有歧視意味嗎?如果廣告把黃種人比喻成香蕉,尋找好朋友,在其他國家播送,你的感受如何?對於類似的廣告,有沒有需要提醒的部分呢?
Ø學者專家認為,雖然廣告中未帶有貶低的意圖,還不致於構成歧視,但是拿人種獨有的膚色開玩笑,恐怕會讓少數人感到不舒服,不夠尊重其他族群,因此認為不太適宜。
【三:綜合活動】-10’
1. 想一想:對不同族群存有的刻板印象,不僅可能出現在廣告中。你可曾試想過,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你也可能在無意中,以歧視別人的眼光或動作對待別人?
2. 觀看影片,並自我省思是否在生活中,也曾對他人有歧視的行為。
Ø 澳洲反歧視短片檢視自身尊重他人 2014-08-04 TITV 原視新聞片
詢問學生片中黑色衣服人物扮演的角色?影片中出現哪些歧視的想法或行為呢?
Ø 沈春華LIFE秀 馬志翔談種族歧視(4:05-12:08)
身處在台灣的原住民也有很深的感觸,讓我們來聽聽KANO導演馬志翔的感觸。
Ø 膚色是天生的,族群的不同也是現實存在的,但是,存在彼此間的差異,不應該用優劣與歧視來互動。讓我們學習用更開放的心,更平等的對待,接納不同的差異,因為,我們都是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