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你哪位?」教案大綱 

一、 教案編寫人:賴慧玲
二、 教學時數: 80分鐘
三、 適用對象: 國小高年級以上-國中
四、對應媒體素養指標:
    2-4-2解讀媒體內容潛藏的價值觀、意識形態和權力關係
    2-2-1辨識媒體內容不等於事實的全部。
    3-2-2表達、比較並尊重每個人對媒體內容的觀點。
    5-3-2關注公共議題並表達意見。
五、媒體素養教學設計說明與目標:
媒體素養教育亦是一種公民教育。近日因為北市政府牛奶政策的關係,讓去年曾在公視節目播出的一段影片被重新提出,並在新聞媒體中被片段引用,新聞再現的焦點變成政治角力,更刻意凸顯學童、大人、知識、權威、專業間的不對等關係。本教案對於牛奶政策與政黨持中立角色,僅針對新聞再現、媒體報導角度與節目內容進行討論,並參考節目內容中的公民課形式來設計活動,讓學生對此節目內容、新聞報導有更多的思辨意見。
六、主題:牛奶,你哪位? (ppt下載)
七、新聞來源及文本:問前市長牛奶政策 學童:郝強勢
2015-05-18 02:46:02 聯合報記者高宛瑜/台北報導
北市免費牛奶政策續不續辦有正反意見,公視節目「老師,您哪位?」去年拍攝國小學生討論對牛奶政策的看法,到北市府與時任市長的郝龍斌討論,卻被郝「打臉」數據引用錯誤,郝並以自己是「在台大教營養的博士」解釋鈣的知識,讓小學生失望錯愕的影片,近日在網路引起討論。
郝龍斌昨在臉書貼文表示,不記得當天對話細節,但自己絕對是善意的,至於該政策要不要繼續,可以討論。郝指出,喝鮮奶的預算只占教育經費的0.15%,若是吃鈣片可取代鮮奶,「那吃水果是否就以吃維他命C取代」。
郝表示,省錢不能省孩子,若現在市府基於節省經費停止供應鮮奶,會覺得很遺憾。另外當天的訪談30分鐘,節目呈現僅5分鐘,希望有心人士不要利用一年前的部分影片和小朋友的天真,轉移牛奶政策焦點。
北市從去年1月起,每周供應全市小學一次免費牛奶,因每年花掉近1億元,傳出市長柯文哲考慮以鈣片取代牛奶。
北市銘傳國小資優班五、六年級有專題課程,公視節目「老師,您哪位?」去年找來紀錄片導演李惠仁來「代課」,學生選出牛奶政策討論,並在李惠仁帶領下,花一個月蒐集資料,整理出「小學生真的缺鈣嗎?喝牛奶就能解決缺鈣問題嗎?」「免費牛奶的浪費情形」等三大主題。
學生先拜訪議員,再到市府拜訪郝龍斌。但30分鐘會面中,有學生提到豆漿和優酪乳的含鈣量僅20到30%,被郝反駁「是90%」。最後學生準備好的建議,也沒能提出就散會了。有學生難掩失望,事後說「我們得到的答案,只是一個權威者在那裏搬弄知識而已」,影片去年8月播放,日前因牛奶話題再被找出,引起網友討論。
八、教學建議:
◎課前準備
1、教師可以「牛奶政策」作為關鍵字,搜尋相關新聞文本,例如:
2、教師事先看過公視[老師,您哪位?] S1-2 李惠仁的公民課影片(youtube老師您哪位Facebook) (教師亦可視課程活動需求讓學生在課前先觀看節目內容,或是在課堂上觀看)
3、蒐集相關新聞的影音檔案 (不同政治立場的新聞報導可看出報導側重的內容不同)
牛奶政策討論「打槍」,童批郝龍斌搬弄知識
4、請學生事先思考一個自己關心的公共議題,主題範圍可分成兩項目,一、學校內的事件政策或規定,二、媒體現象。
◎課堂活動
1.請學生提出事先思考的公共議題與疑問。
2.根據項目內容可將學生分成「校園組」與「媒體組」。組內分享自己的疑問與假設,再找出多數人共同關心與感興趣的一個事件議題:
(1) 我們這組關心與覺得不合理需要被改變的議題是…(設定主題)
(2) 這個議題中,我們認為不合理、想知道的問題是…(提出問題與假設)
(3) 想要了解這些問題,我們可以用甚麼方式…(蒐集與研究資料)
(4) 彙整了我們的調查結果之後,我們可以怎麼做,讓事件或議題有被看見、對話與得以改變得可能? (提出解決辦法、公民對話與發聲)
3.學生分組將議題與計畫討論出來後,老師可以告訴學生,這樣的做法與流程是探究問題,或專題研究的基本架構,面對個人關心的議題與公共議題都可以循此方式,如果可以徹底執行與完成,在過程中可以習得多樣能力,包括思辨、資訊蒐集與判讀、計畫執行能力。
4.發下新聞文本「問前市長牛奶政策學童:郝強勢」,利用5W1H方式進行討論:
(1)新聞中出現哪些人? (小學生、時任市長、現任市長、紀錄片導演、議員)
(2)新聞內容中發生了甚麼事?
(3)新聞事件在哪裡發生的?(台北市)
(4)造成新聞事件的原因? (免費牛奶政策、學童與時任市長的對話)
(5)新聞甚麼時候發生的?(新聞2015.05.18,節目內容20148)
(6)是否有提出解決辦法?
5.新聞討論完,可請學生針對免費牛奶政策分享自己的看法。
6.播放數段相關新聞影音(見課前準備)
(1) 比較閱讀文字與看見新聞影像讓你有甚麼不一樣的感覺?
(2) 四段內容所採用與剪接的學童與市長對話的相關內容有甚麼異同?(例如:有的影音未播出對談影像)
(3) 從四段影音報導中,你認為新聞台的政治立場與新聞內容的關係是甚麼? (例如批評對立政黨人物)
(4) 新聞報導內容平均約1-2分鐘多,什麼訊息被凸顯?甚麼訊息被隱藏?
7. 播放公視[老師,您哪位?] S1-2 李惠仁的公民課影片(youtube老師您哪位Facebook):
(1)分享觀看心得
(2)節目中第22分至25分半為學生與時任市長對談情形,哪些片段被新聞報導採用或棄用,你覺得為什麼?
(3)針對節目內容提出問題
a.參與專題研究的學生為資優班學生,是否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
b.一個月的調查經過,剪輯成約28分鐘的節目內容,據稱30分鐘的對談內容也僅被剪輯成約6分鐘的節目內容,誰來決定內容剪輯方式?如何影響你的觀點?
c.你認為節目內容是自然發生的實際記錄?還是設定好的腳本內容?兩者皆非或皆是?為什麼?
 
8.節目撥出為2014年八月,而最近因為免費牛奶政策的存廢再次受到關注與討論,公共電視台更要求播出新聞台將新聞內容下架,老師可請學生利用課後時間上網看不同人士的觀點與討論。
9、最後,視課程時間與活動安排而訂,執行最一開始分組發想的議題計畫。讓學生明白,不論身分、年紀,每個人都有力量讓自己關注的議題得到被改變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