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遊滑不停」教案大綱
一、 教案編寫人:賴慧玲
二、 教學時數: 40-80分鐘
三、 適用對象: 國小中、高年級
四、對應媒體素養指標:
    3-2-1培養合宜的媒體使用行為。
五、媒體素養教學設計說明與目標:
一到寒暑假期間,學生的休閒生活便是媒體與兒福機構很關心的議題,然自網路發達、手機普及之後,不同的調查結果多顯示現代學生的媒體使用行為以網路為主,而且亦有不少學生個案因為長時間使用網路、手機等媒體而衍生生、心理問題。與其禁止不如教育,首要任務便是讓學生意識到個人的媒體使用行為與時間,試著思考花這麼多時間在玩手機(各種媒體)對自己有甚麼影響,有無替代活動可行。
六、主題:手遊滑不停(PPT)
七、新聞來源及文本:孩子手機滑不停 心理師籲家長陪玩桌遊
中央社 – 2015年8月3日下午4:28(中央社記者顧荃、黃俊諺台北3日電)臨床心理師陳以儒今天表示,現代小孩常有網路成癮的情形,平板、手機滑不停,他建議家長可透過桌遊等活動,來增進親子陪伴時間,減緩孩子的網路成癮症狀。
現代人高度依賴網路、平板和智慧型電腦,陳以儒指出,曾有一個小學一年級的孩童,因為學校沒有手機和平板可以玩,在家哭了一個學期而不願意去上學,這是因為人際互動太少、不習慣大家注意力不在自己身上,只要透過真實性陪伴和正確的鼓勵就能解決。
陳以儒表示,學齡的孩童若長時間接觸3C產品,會沒有機會練習精細動作和持續注意力,且缺乏實際的人際互動,跟父母相處時間也會相對變少,使得孩子在青春期時更不容易維持好的家庭關係。
陳以儒說,父母親每天陪伴子女的時間愈多,愈能讓子女感受到被瞭解,進而在使用3C數位產品的時間及戒斷狀況都會減少。根據統計,每天被父母親陪伴達1到3小時的青少年,有近9成覺得自己被父母親瞭解,並且有較佳的親密感。
但在台灣社會結構下,家長能陪伴子女的時間普遍不多,所以陪伴方式的選擇就更重要,陳以儒說,根據他在臨床實務的經驗,建議家長可以利用玩桌遊來陪伴孩子。
陳以儒說明,桌遊有不少特質可以增進親子關係,例如透過一起選擇遊戲、一起玩的過程,能有效減少孩子的3C使用時間,並可增進親子互動。
玩桌遊的過程中,也可觀察並了解每個發展階段孩子的個性;並藉由遊戲的勝負,適時教導孩子處理正、負面的情緒。
小朋友遊玩過程中,也可以學習到人際關係、社交互動技巧以及選擇和認知的發展。並在正向的動機下,學習長時間的維持注意力。台北市衛生局說,暑假期間推出免費講座,教導家長如何透過桌遊等活動,來增進親子陪伴時間,減緩小孩網路成癮的情況。
 
八、教學建議:
◎課前準備
1、教師可以搜尋與搭配相關新聞文本,例如:

3、準備幾種桌遊產品。
◎課堂活動
1、老師調查班上學生手機擁有狀況,手機功能使用狀況、手機使用時機,將結果記錄在白板上。
(1) 有沒有手機?
(2) 常使用手機的哪些功能?
(3) 甚麼情況下會拿手機出來用?
2、再請學生分享個人經驗:
(1)有沒有在玩手機遊戲?
(2)有的話請分享並簡介手機遊戲內容。
(3)為什麼會選擇這些手機遊戲?你覺得所有的手遊都適合每一個人嗎?
(4)甚麼情況下會想玩手機遊戲,玩多久?
3.、發下新聞文本孩子手機滑不停心理師籲家長陪玩桌遊」,閱讀並討論:
(1) 現代小孩常有網路成癮,平板、手機滑不停的情況,你的看法是甚麼?你覺得自己有網路成癮嗎?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有網路成癮?
(2) 報導指出有一個小學一年級的孩童,因為學校沒有手機和平板可以玩,在家哭了一個學期而不願意去上學,你的看法是甚麼?為什麼他會這樣?
(3) 報導中提及學童長期接觸3C產品的問題,你認同嗎?除此之外,還有哪些影響?
(4) 你覺得家長的陪伴對你來說重不重要,如果有家長陪有助於減少接觸網路、手遊的時間,你希望家長陪你做甚麼?
(5) 你玩過桌遊嗎?桌遊與手遊都是遊戲的一種,兩種不同的遊戲形式給你甚麼不一樣的感覺?
4、請學生分享事先完成的生活作息與媒體使用記錄表,想一想因為這樣的媒體使用情形對自己的生活帶來甚麼影響,例如與家人的互動、閱讀習慣、休閒生活、睡覺時間、視力、其他身體健康狀況等。
5、呈上,自己願意用多少使用媒體的時間來交換與爸媽(家人)一起從事其他活動的時間,請把你的計劃與想法寫成一封信,送給爸爸媽媽,一起執行新的作息計畫。
 

2、請學生利用各種圖表形式記錄暑假一週的作息時間與媒體使用時間,媒體使用時間需加註使用的內容,例如用手機來上網、聊天、玩手機遊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