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的少年少女時代」教案大綱
一、教案編寫人:政治大學媒體素養研究室林佳儀
二、結合年級:國小高年級至國中
三、教學時數:社會領域60分鐘課程
四、對應媒體素養能力指標:
1-4 瞭解科技與媒體文本的聯動關係
3-3 瞭解文本的商業意涵中「閱聽人」的概念
五、主題說明:(PPT)
電影《我的少女時代》近來叫好又叫座,成為熱門話題,電影中重現如今30至50歲一代的青春時代樣貌,當時的流行文化、街上景物、個人媒體、校園師生互動等等,都引起一番懷舊討論。
本活動讓學生藉由與父母的互動,一方面瞭解台灣過去的樣貌、媒體進展的狀況、流行文化的演變,也讓學生有機會瞭解父母的年輕時代,拉近親子距離。
六、參考資料:
2. 〈少女電影熱帶動百貨量販復古潮〉,作者徐亦橋╱台北報導,中時電子報, 2015年8月25日 https://tw.news.yahoo.com/%E5%B0%91%E5%A5%B3%E9%9B%BB%E5%BD%B1%E7%86%B1-%E5%B8%B6%E5%8B%95%E7%99%BE%E8%B2%A8%E9%87%8F%E8%B2%A9%E5%BE%A9%E5%8F%A4%E6%BD%AE-215005414.html
七、教學重點建議:
課前準備
1. 將學生分為5-6人一組,上課時須按照組別坐好。
2. 將教室電腦連上網路,上課時將播放網路資料、影片、照片檔案。
3. 請有帶來相片檔案的學生,於課前先把檔案存放到電腦。
4. 每位學生需自備紙、筆、歷史課本。
5. 印出參考新聞2則,上課時每組一份。
6. 課前,需讓學生回家與父母聊天(訪問爸爸或媽媽其中一人即可,如不方便,則找阿公或阿媽亦可)、填寫附件學習單,上課時需將學習單帶來,也可帶來爸爸媽媽提供的老照片。
上課
1. 首先,先播放電影《我的少女時代》預告片,揭開今日的課程主題。(3分鐘)
2. 接著,將附件發下給每組學生,請學生依據5W1H進行解讀。(5分鐘)
(1) Who:事件主角與相關人物
(2) Where:在哪發生
(3) What:發生何事
(4) When:何時發生
(5) Why:發生原因
(6) How:如何發生
3. 由教師請2組學生派代表分享對兩則新聞的解讀。(2分鐘)
4. 由教師說明,每個年代都有該年代普遍與流行的事物與現象,包括通訊工具、媒體內容、服飾與配件商品等等,均是因為當時的經濟、民生與國際關係和樣貌。(2分鐘)
如同當今流行「韓流」,係因韓國文化在母國政府的支持之下強勢外銷,而在對各文化皆採開放接受態度的台灣,年輕人很快地接受了韓國的流行文化,包括戲劇、音樂、明星與周邊商品,並更加強了韓流的流行與擴散。
從一個時代的流行與百姓生活,均可認識與瞭解當時的社會經濟與國際關係。
5. 接著針對學習單的內容,讓願意主動分享的學生上台分享,如有老照片或照片檔案者則於發表時展示(願意主動分享且資料豐富的學生可進行加分)。(每人約5分鐘的分享時間,本堂課時間僅足夠5至6人上台分享)
過程中,教師也將各項內容的重點書寫在黑板上。例如當年的流行偶像、流行文化的操作方式(演唱會、周邊商品、歌友會等)、通訊器材、主流媒體提倡的文化與態度、流行文化之所以流行的原因等等。
6. 學生分享完畢後,由教師以提問並請學生舉手主動回答的方式,由學生比較與目前時代的不同(10分鐘)
(1) 現在同學們喜歡的偶像人物是誰?為什麼喜歡這位偶像人物?與以前的偶像有什麼不一樣
(2) 是否曾參與偶像的活動、購買偶像的商品?偶像如何造成流行?流行文化的操作方式和以前有何不同?
(3) 使用什麼通訊設備和朋友、家人聯絡?這個通訊設備有什麼特性跟限制?對自己的家庭、校園生活有什麼影響?和爸爸媽媽的年代有何不同?
(4) 使用什麼方式獲得外界資訊?有什麼優缺點?和爸爸媽媽的年代有何不同?
7. 由教師總結大家的分享成果,並連結社會(或歷史)領域的教學內容,告訴學生爸爸媽媽年輕時代的樣貌,其實是植基於當時的大時代環境下,如同今日的青春生活樣貌,也建立在今日的大時代基礎上,不論是流行文化、通訊設備以及獲得外界資訊的各種媒體亦如是。只是,台灣的文化發展日趨多元,通訊與媒體科技也自由民主的發展之下也越發便利與普及,甚至個人能夠對外發聲的機會與管道也蓬勃發展,這是爸爸媽媽年輕時代所無法想像也做不到的;但這並非因為個人因素,而是因為時代背景的關係。不過,當我們能接觸的資訊越來越多,但背後的意識形態是否有受到任何影響?是否有任何變化?例如,對於「美麗」的認定標準、那些流行偶像所代表的美好的標準,與今相較是否有任何差異?對於偶像的崇拜,也存在於每個年代,而偶像用來所造成流行旋風的方式,又有什麼不同嗎?在商業機制運作之下,流行文化對所有「閱聽人」來說,操作方式也有越來越多的變化,不論廣告、MV、演唱會、周邊商品、刻有會、簽名會、簽唱會,以及透過網路(以前沒有的網路)的粉絲團、粉絲網站、youtube等等,都有助於流行文化的鞏固與擴散。(本段落10分鐘)
8. 課程最後,收回所有同學的學習單(包括學生檢附的資料),並可在教室中找一個角落張貼展示。
八、學習單:見下頁
學號
姓名
每個人都曾青春,都曾擁有少女時代、少年時代。
這一次,我們聽爸爸媽媽講故事,看看他們的時代vs我們的時代有什麼不一樣!
1.國中、高中時的偶像是誰?為什麼把他/她當作偶像?是否曾買過任何周邊商品?當時崇拜偶像會做什麼事?(如果還找得到,上課時請帶老照片)
|
2. 國中、高中時還「流行」什麼?(例如鞋子衣服款式、零食飲料、個人配件、流行明星、流行電影或節目等)為什麼流行?自己是否有「跟流行」?是否因此曾花錢買過流行商品?(如果還找得到,上課時請帶老照片,或在網路上找到的圖片—可用手機或相機拍下帶到教室)
|
3. 國中、高中時透過什麼通訊工具和家人、朋友聯絡?那種工具有什麼特性跟限制?和現在的個人通訊設備相比,有什麼不一樣?對個人生活、校園生活、家庭生活有什麼不一樣的影響?(如果還找得到,上課時請帶老照片)
|
4. 國中、高中時透過什麼媒體獲得外界資訊(包括流行資訊)?那種媒體、當時的媒體內容有什麼特性跟限制?和現在的媒體相比,有什麼不一樣?
|
若空間不夠,可自行另外拿空白紙繼續填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