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臉書後的生活變這樣」教案大綱
一、 教案編寫人:賴慧玲
二、 教學時數: 40分鐘
三、 適用對象: 國小高年級
四、對應媒體素養指標:
    3-1 反思個人的媒體行為
五、媒體素養教學設計說明與目標:
科技與媒體的發明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不少改變,即便你選擇棄用媒體,也脫離不了被影響的範圍。臉書是龐大的社交平台,使用人數眾多,有了臉書之後,人跟人之間微妙的變化早已滲透我們的生活,所以本活動希望學生藉由討論與實作後能:
1.    思考臉書對自己生活的影響層面
2.    了解自身的臉書使用習慣
六、主題:用臉書後的生活變這樣…(ppt)
七、新聞來源及文本:用臉書後生活變這樣? 網友看完都哭了
Yahoo新聞中心報導
臉書發明後,你的生活究竟改變多少?網路上最近流傳一支影片,忠實地呈現有了臉書後人與人互動越來越冷漠的情況,真實情況讓不少網友看了都掉淚,影片一上線立刻吸引4萬人次點閱。
影片中,呈現許多沒臉書前與有了臉書後,人際間互動方式的差異,例如:沒臉書前開同學會必須一一打電話確認,但是現在有了臉書後,很多人勾選出席,但實際聚會日卻一個人都沒有;有了臉書後,吃飯總是忙著拍照打卡,忘了人與人之間的真正互動;遇到朋友跌倒時,沒臉書之前會主動拉朋友一把,但有了臉書後,第一件事情竟然是先拍照打卡。影片拍出有臉書前與臉書後的前後對比,因為影片太符合真實情況,不少網友看了都心有戚戚焉。
影片一上傳後,引起網友熱烈討論,不少網友看了覺得感觸良多,網友「You Guanmin」表示: 感觸很深,尤其吃飯時,也有網友認為臉書的發明,讓人與人之間心理距離更遠了,網友「Dora Chung」: 讓遠方的人更近,卻讓最近的人更遠了,網友「張家瑞」:就越來越方便啊相對互動減少因為不須到位即可聯絡。
 
 
八、教學建議:
◎課前準備
1.請有使用臉書的學生停用一週,意指完全不能以任何載具登入臉書,並記錄自己這一週的感覺與發現,特別是有所改變的部分。
2.學生於課前分析自己的臉書使用行為,越詳細越好,例如:常上傳照片、只按讚、喜好互動與回應、分享生活瑣事、轉貼文章、玩遊戲與小測驗…可鼓勵學生以多元而創意的形式來分析自己。
3.老師準備電腦與投影設備,參考影片(1)用臉書後的生活變這樣…(2)臉書神經病
◎課堂活動
1.先請學生分享停用一週臉書後的感覺與發現,對原有的生活帶來哪些變與不變。
2.接著分享學生個人的臉書使用行為,教師可協助記錄與統計班上使用行為的分布情形,並且回應以下問題:
(1) 你覺得擁有哪些使用特質代表過度依賴臉書或臉書成癮?
(2) 你覺得自己有臉書成癮嗎? 為什麼?
 
3.一起觀賞「臉書神經病」影片,回應:
(1)歌詞中所述的狀況,你的認同程度為何?有哪些符合你實際的臉書使用狀態?
(2)除了影片中的內容之外,你還發現哪些?
 
4.在發下並閱讀「用臉書後生活變這樣?網友看完都哭了」新聞文本之前,教師可先就影片例子進行人際互動提問:
(1)案例一:用臉書之前後,你覺得跟朋友一起聚餐吃飯時有甚麼改變?
(2)案例二:用臉書之前後,你跟一群朋友約聚會或約開同學會,約法有什麼不同?
(3)案例三:用臉書之前後,你跟朋友的喜怒哀樂生活,有什麼不一樣?
(4)案例四:用臉書之前後,你生日的時候,有什麼改變?
待大家回應完自己的看法後,再閱讀新聞、觀看影片,並發表對這一切變化的感想與省思,認同影片內容的情況。
 
5.除了影片中所述的生活變化之外,其他的人際關係又有甚麼改變,請學生分組發想,包括用「臉書後生活變這樣親子篇」、「臉書後生活變這樣手足篇」、「臉書後生活變這樣師生篇」或其他關係類別的變化。
 
6.最後,思考為了不讓臉書改變你的生活太多,你願意做出什麼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