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的便與不便,校園用手機,行?不行?」教案大綱
一、 教案編寫人:賴慧玲
二、 教學時數: 40-80分鐘
三、 適用對象: 國小高年級以上
四、對應媒體素養指標:
3-2-1培養合宜的媒體使用行為。
五、媒體素養教學設計說明與目標:
毫無疑問的,手機已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通訊工具,根據教育部委託亞大、成大進行「103年度中小學生網路使用情形」的調查顯示,學生們擁有自己手機的比例國小為41.16%、國中為70.90%、高中為86.08%,而且有將近1成至2成的手機成癮高風險者。手機帶來生活上的便利,但同時也因為過度使用而造成生活與學習的不便與困擾,因此本活動希望藉由行動與反思,讓學生:
1. 思考手機對自己生活的影響層面
2. 發揮創意設計手機使用自主管理辦法
六、主題:用手機的便與不便(ppt)
七、新聞來源及文本:本教案無特定單一新聞文本,教師可以「手機使用」做為主旨搜尋合宜的文本或新聞。本教案使用內容如下:
(1) 無手機日?學生態度比學校開放
(3) 手機深入校園 暗藏危機
八、教學建議:
◎課前準備
1.教師事先與學生討論並選擇一日做為班級無手機日(可以帶手機來學校,但一整天或半天都交由老師保管)
2.老師準備錄音工具,選擇一日與無手機日,在不告知學生的情況下,分別錄下這2天下課時間時教室內的聲音。
3.準備可上網的電腦與可播音的工具。
◎課堂活動
1.先請學生進行腦力激盪,列舉出有關使用手機的方便與不便處,例如方便連絡、可以查資料、生活多一點樂趣;過度使用造成身體負荷、成癮問題…等。學生提出的內容越多越好,教師協助記錄在白板上。
2.和學生一起根據激盪內容進行分類、歸納與取捨,分類方式可由學生決定,例如健康層面、情緒、人際互動、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等,共同檢視思考層面是否廣泛,各層面有無需要增減的內容。可由此整理內容與過程發現有無手機不是重點,重點是如何使用為生活所帶來的方便與不便。
3.針對手機對校園生活的影響,請學生分享自己的經驗與看法,思考自己所屬校內或班級有無使用規範,例如使用申請要求、什麼時間可使用、關機或調整成震動、由誰保管、可以使用的內容…等。
4.利用5W1H方法閱讀新聞文本「無手機日?學生態度比學校開放」、「擺脫沉迷高中生盼訂"全國無手機日"上課"低頭"不專心學生鼓吹無手機日推行無手機日? 教育部:尊重但不命令」,提出自己的觀點,並指出無手機日是否可行,為什麼。
5.分享在課前準備時,班級無手機日那天給自己的感受。待學生分享完,教師播放錄音給學生聽,比較可以用手機與無手機的下課時間,教室內的聲音有無差異,也許是聊天聲音變多了、談話內容不同了。
6.閱讀「手機深入校園 暗藏危機」內容,請學生指出文中提到哪些在校園內使用手機的缺點或問題。包括簡訊依存現象、學生交友問題、上課不專心、手機依賴症、比較手機、互借手機產生的爭執、傳遞非法資訊與色情圖片、手機偷竊問題。
7.再思考,讓學生分組發想,手機帶來方便與不便,而在校園內到底可不可以用手機,如何用,如果你是校長、主任或老師,你會如何規範這件事?反之,從學生立場想像,如果學校全無手機使用規範,學校內會變成什麼樣子,如果不想被規定,有什麼自主管理辦法,請發揮創意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