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工作變變變」教案大綱 教案大綱簡報下載
一、教案編寫人:毛俞婷
二、教學時數:80分鐘
三、適用年級:高年級以上
四、媒體素養能力指標:
【媒體素養能力指標】1-4-2了解傳播科技對媒體內容的影響。
【媒體素養能力指標】4-3-1了解媒體產製的過程。
五、配合之新聞主題:
記者搞什麼-誰說我只抄PTT啦!
六、新聞來源及本文摘錄:
標題:記者搞什麼-誰說我只抄PTT啦!
日期:2015.09.02
刊登媒體:聯合新聞網
9月1日是記者節,但身為記者的我們並沒有大肆慶祝。因為…「不讀書以後就去當記者」、「不要再抄PTT了」,許多網友對記者如是說,彷彿記者只要會上網滑手機就能跑新聞,而且寫報導都不專業,還老是扭曲受訪者的意思。
記者,真的如此不堪嗎?曾幾何時,民眾聽到「記者」兩個字不再敬重,而是露出不屑、嫌惡的眼神?
但,你真的認識記者嗎?你可知道,你看到這些現象的背後,其實都是媒體正從紙本轉型數位的陣痛投影嗎?
(因為怕被罵,我們很惶恐地)選在記者節的隔天,且讓有話想說、憋很久的記者們,向你娓娓道來「記者人生」到底都在「搞什麼」吧!
先談談現在的記者都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好了。
記者人生特徵一:睡覺時間不正常。
現在的記者通常都有個毛病:淺眠,或是失眠,病根來源,叫做「網路新聞」。
以日報記者來說,每天起床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比報」,看同則新聞別人怎麼寫,自己漏了什麼新聞、別人寫了什麼獨家。
為何要比報?因為要隨時做好功課、掌握時事進度,不然新聞鋒頭上的官員、名人現身,記者若搞不清狀況、亂發問,會讓同業和當事人大翻白眼。
以前只有報紙的時代,還可以等天亮拿到報紙再說;但現在網路發達,凌晨5、6點,各家媒體的手機App和網頁版的新聞一更新,凌晨一兩點才睡(日報截稿都在半夜十一、二點)、神經耗弱的記者,便會自動跳起床,快速瀏覽新聞,很難好好睡一覺。
記者人生特徵二:即時即時快快快!
現在即時新聞當道,記者跑新聞成「隨時隨地、即採即發」。什麼意思?以前採訪,記者只要專心聽記者會、記筆記即可,回去再好好整理資料,寫一篇好報導。
但現在記者會一結束,記者就要搶發即時新聞,特別是重大事件、熱門話題,報社更會千叮萬囑「快發稿」,而且還不能發得比別家慢(不然點閱次數就輸人了,報社還賺什麼錢?)
像跑台北市的記者,碰上句句皆有梗的市長柯P就累了,幾乎每個整點都在發即時吧?
「你寫完沒?」「再等我一分鐘最後一段啦!」「快點我要按送出了!」「好啦等我一起發啦別害我!」有時同業間還會約好一起發即時,也是先發的人怕害後發的被罵。
不少記者改在採訪時同步聽打,因為整理逐字稿後,就可很快發出新聞,但也因此失去思考時間,因而怨嘆「自己好像發稿機器,難再好好跑新聞!」
記者人生特徵三:吃飯時間不正常。
日報出版的作業時間是凌晨印刷,前一晚上寫稿、編輯,因此每天下午三點前,記者就要將明天會報什麼報導,彙整給報社。
所以三點前記者大多沒時間吃午餐,只能在「我好餓!」、「可是我還沒報完稿!」的哀嚎聲中結束報稿,才默默去覓食(但餐廳都休息了)。
傍晚報社便會開始「放榜」,告知記者今天要做哪些新聞。這是一般人的晚餐時間,卻是記者的打仗時間,吃飯閃一邊,寫稿才是皇帝大。
有些記者會選下午就先吃飯,有些人邊吃邊寫,寫到飯冷了都還沒寫完;更有些人直接不吃,等截稿後再解決(但新聞大的時候,截稿可能十點、十一點多,餐廳都關了)。
所以另一個問題就是記者很容易發胖,因為人生只有消夜一種選擇啊……。
記者人生特徵四-重度手機成癮喔?
如果有時新聞淡、稿子比較少,晚上六、七點就寫完,記者可以早早下班休息了嗎?
錯!新聞是24小時都有可能發生,突發狀況如抗議或殺人案件,都讓人挫咧等;一出事,飛天遁地、小黃跳表狂飆,記者也要趕赴現場。
無論是和朋友吃飯、看電影、騎車回家,記者都要和手機綁在一起,因為若負責的路線上「出代誌」,除了盯緊手機(上面的各大新聞App、PTT、臉書等消息來源),才能掌握最新資訊外,若是漏接主管電話,影響明天出報,那更是打五十大板、哭到淚乾都救不回來。
因此記者被親友抱怨根本工作狂,飯吃到一半就端出電腦、打電話補稿是常態,也有人洗澡把手機帶進浴室怕漏接,結果反被誤會偷養小三而跟情人分手;最糟的是,有人因為晚上突發新聞寫稿到凌晨,結果完全打亂男友的求婚驚喜,差點「為了新聞、誤了一生」。
記者人生特徵五:人際關係弄不好,事情做不了
除了每天趕趕趕採訪寫稿等工作,當記者最累的,其實是搞定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因為跑新聞這門活兒,完全是建立「人」上面的。
和同事之間,怎麼樣合作分工,才不會踩到別人的線得罪人,或是把不屬於自己事攬到肩上?
和同業之間,要怎樣良性競爭(偷聽別人講話、偷跑先寫新聞都是會惹毛眾人的大忌),寫出獨到的報導但不讓對方恨你?(漏別人新聞還要對方不生氣,很難吧),在該合作的時候互相幫忙?(人情債不用還嗎?)
和受訪者之間,怎麼盡職地監督他,不被對方有心利用,可是又維持良好的互動關係?昨天寫報導批評他做錯事,今天還要笑瞇瞇跟對方吃飯專訪,甘有可能?
有時候「把事做好」跟「把人當好」,真的是令記者很掙扎的兩難,比漏新聞還更讓人容易失眠啊。
講了這麼多新聞工作的辛酸之處,是什麼東西,讓記者有動力繼續為新聞而衝刺?
記者最大的成就感,來自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完整呈現出來:辛苦收集了資料,採訪了許多受訪者,絞盡腦汁寫稿,再配上漂亮的圖片,作品被刊登出來的那一刻,之前的辛苦都不算什麼了。
此外,揭露社會上不公不義的事情,讓正義得以伸張。或者報導隱藏在社會角落的溫馨故事,讓大家看到原來在我們的身邊,有如此溫暖的一面,都能讓記者感到開心。
拚獨家,也是記者的成就感來源。在媒體高度競爭的環境下,獨家能夠帶領話題,也能贏得同業的尊敬,媒體前輩總是勉勵我們「人無我有,人有我好」,就是記者工作的自我要求。
如果有一篇好的報導能幫助到別人,獲得受訪者一句「謝謝」,就能讓記者內心充滿力量。被長官稱讚,或許會開心一個小時,但得到受訪者一句謝謝,卻能開心一整天。
七、教案設計概念:
隨著閱聽人使用媒體的習慣由平面轉向電子帶動媒體的轉型之外,媒體工作者的工作型態也大大改變,透過本篇「記者搞什麼-誰說我只抄PTT啦!」報導,一窺新聞工作者的工作時間、工作方式轉變,並了解紙本媒體轉型數位媒體的陣痛投影,進而反思記者改變工作型態後所提供的的新聞,是不是閱聽人所需要的?
八、教學目標:
1、認識新聞工作者的工作內容。
2、理解媒體轉型連帶也影響新聞工作者的工作型態。
九、教學重點建議:
【課前準備】
教師—1、可上網亦可投影之電化設備。
2、將學生分為四組,以利課程進行。
3、邀請記者至課堂分享中工作經驗。
學生—1、各組準備至少2個問題詢問前來進行工作分享的記者。
【課程實施】
(一)、引起動機
1. 就學生的理解,請說說看「記者」是從事甚麼工作的人?在哪裡可以見到「記者」。
2. 請學生想像看看,記者的工作內容有哪些?
3. 學生猜完,可讓學生看看2000年前記者的一天行程,以及2000年後記者的一天行程(投影片第3頁)。
4. 請學生比比看,2000年前後記者的工作有甚麼改變(可著重工作時間長短、休息時間、掌握新聞的方式有何差異)。
(EX:2000年前,休息(含午餐時間):8小時、採訪+整理資料+寫稿:13小時、掌握新聞3小時;2000年後,休息(含午餐時間):7小時、採訪+整理資料+寫稿:14小時、掌握新聞時間:3小時)
5. 請學生想想,造成這樣差別的原因為何?
(二)、發展活動
1. 請學生閱讀「記者搞什麼-誰說我只抄PTT啦!」。(http://theme.udn.com/theme/story/6774/1160768-%E8%A8%98%E8%80%85%E6%90%9E%E4%BB%80%E9%BA%BC%EF%BC%8D%E8%AA%B0%E8%AA%AA%E6%88%91%E5%8F%AA%E6%8A%84PTT%E5%95%A6%EF%BC%81)
2. 新聞閱畢,請學生回答新聞中的相關問題,以加深對新聞內容的印象。
① 記者為什麼要「比報」?
② 記者的工作為什麼要重視「人」?
③ 2000年後的記者為什麼凌晨4、5點就要起床?
④ 2000年後記者為什麼要緊盯手機?
⑤ 2000年後記者為什麼要隨時發稿?
⑥ 為什麼記者同業間還會約好一起發即時新聞?
⑦ 為什麼記者的用餐時間很不固定,和親友約會也常被打斷?
⑧ 網路新聞時興後,記者的生活有什麼改變?
3. 記者休息時間減少、隨時緊盯手機、發稿,其背後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怕「獨漏」新聞,請學生想想看,身為閱聽人,會希望各個媒體報導的主題與內容都類似,還是希望有差異呢?
4. 請學生想想,過度要求「速度」、「畫面」、「隨時更新」、「點閱次數」的新聞內容,有何優點及缺點?
5. 請學生分組討論,記者的工作型態改變對於自己(閱聽人)來說,是好處多過壞處,還是相反?
6. 為什麼即便工作上有許多辛酸之處,多數的記者仍有動力繼續為新聞而衝刺?
(三)、綜合活動
1. 教師邀請記者至課堂中與學生分享工作經驗及心得,並請各組事先想好2個問題與講者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