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Facebook上癮了嗎」教案大綱
一、教案編寫人:政治大學媒體素養研究室 林佳儀
二、結合年級:國中、高中
三、結合領域:健康
四、教學時數:50分鐘課程
五、對應媒體素養能力指標:
3-1 反思個人的媒體行為
六、主題說明: (PPT
根據2015年底的調查結果報告,臉書Facebook目前是台灣低頭族的最愛,每月活躍用戶數達1700萬,將近台灣總人口的74%,總連網人口的9成以上。(何英煒,工商時報)
由於電腦與手機的普及、行動網絡的普遍,不但家戶擁有電腦比例高,也有越來越多的兒童與青少年持有手機,甚至是高階智慧型手機,致使兒童與青少年有越來越多的機會接觸到各種螢幕。2011年即有調查顯示有「93%的青少年有手機焦慮症,沒帶手機會感到不安、沒人來電會孤單、電話講久會焦慮,影響學習與生活而不自覺」(許純鳳,立報)。另外,還有其他調查顯示,有越來越多青少年通過行動媒體(如手機)登入臉書,並且在許多的社交網站裡,臉書的使用者有更高的黏著度,平均每天花更多的時間在臉書上。此外,臉書用戶中,13至17歲的族群逐年攀升。
然而,就連臉書都曾暗示「長時間使用臉書將可能讓人們與朋友疏遠、甚至產生不幸福感,對人們現實生活的人際關係造成破壞」(李長勳,台灣醒報,2012)。許多研究都顯示,使用臉書時間越久越容易產生孤獨感、因為羨慕他人的生活而對自己的生活感到不滿,產生不幸福感;且容易產生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不但影響學業成績,也讓年輕人在習慣網路與手機之餘,忘記了如何善用時間作其他事情。此外,由於臉書的訊息篩選機制,用戶看到的訊息逐漸趨同,我們將以更加片面的方式來接觸與理解這個世界。而當沈浸於臉書的訊息,卻忽略了與身邊親友的真實接觸,也將進一步危及真實世界的人際關係,人與人逐漸變得疏離。
本次教案便希望能帶領青少年學生認識這個議題、面對這個問題,省視自己使用臉書的習慣,也思考科技使用對人類生活、人際關係的影響。
七、參考資料:
1.〈圖解:Facebook 真的影響學生成績?〉,科技橘報,2011。
http://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11/04/29/facebook-effect-students/
2.〈Facebook沒有告訴你的事?〉,泛科學,2013。http://pansci.asia/archives/39496
3.〈越臉書,越寂寞?〉,泛科學,2014。http://pansci.asia/archives/55982
4.〈臉書坦承 過度使用社群影響身心〉,李長勳,台灣醒報,2012年11月6日。
5.〈印度青少年上網成癮 睡眠不足〉,中央廣播電台,2016。http://news.rti.org.tw/news/detail/?recordId=258846
八、教學重點建議:
課前準備
1. 老師先閱讀參考資料,熟悉本次討論議題。
2. 將參考資料4、5印出,上課時每組拿一份。
3. 將學生分好組,每組5-6人。
上課
1. 首先,教師先請每組依照5W1H,針對參考資料4、5進行解讀,並抽選2組,分別派一位代表說明對於本次討論議題的瞭解,老師則視情況講解或補充。5W1H如下:(10分鐘)
(1) Who:事件主角與相關人物
(2) Where:在哪發生
(3) What:發生何事
(4) When:何時發生
(5) Why:發生原因
(6) How:如何發生
2. 接著請學生回想自己使用臉書的習慣,並請教師在黑板上先畫出以下表格:(15分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