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今天看報紙了嗎」教案大綱
一、教案編寫人:政治大學媒體素養研究室 林佳儀
二、結合年級:國小中高年級
三、結合領域:自然與生活科技
四、教學時數:80分鐘課程
五、對應媒體素養能力指標:
1-4 瞭解科技與媒體文本的聯動關係
3-1 反思個人的媒體行為
六、主題說明: (PPT)
日前資媒體人披露,台灣平面媒體有另一波的裁員潮,因為銷量(或收視率)不理想,導致報紙或雜誌或報媒之電視部門需裁員求生,許多文字與攝影記者或編輯或負責印刷的員工因此被迫離開熟悉的工作岡位。這也是全球的趨勢,不只台灣平面媒體、報業面臨嚴峻的生存挑戰,歐美的報紙也同樣在科技的演變下,陸續喊出告別紙本、奔向網路,小至將週末特刊停刊,大致完全不再印行紙本從此網路見,許多新聞從業人員因此必須面對新的生存環境、生存工具,如此的變化真讓人驚訝科技發展對於人類生活的巨大影響。
本活動便帶領學生一起來思考:我們是否真的會從此跟報紙說拜拜?報紙對我們的生活而言到底有什麼樣的意義?閱讀網路上的新聞跟手上的報「紙」是否真的一樣?網路是否真能取代報「紙」?從中,學生將看見科技演變對媒體及其文本的連動關係,從中思考媒體對自己生活的意義。
七、參考資料:
1.〈紙媒寒冬難熬.春暖遙遙無期 英國《衛報》集團宣布裁員〉,閻紀宇,風傳媒,2016。
http://www.storm.mg/article/89909
2. 〈銷量減!壹週刊紙本走進歷史 6月後停刊?〉,自由時報,2016。
http://ent.ltn.com.tw/news/breakingnews/1704221
3. 〈黃哲斌:《紐約時報》的真心話大冒險〉,黃哲斌,天下雜誌網路評論,2015。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7570
4. 〈「紐約時報」回暖:數位轉型初見成效〉,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2012。
http://www.inside.com.tw/2012/08/07/the-new-york-times-reports-a-digital-success-story
八、教學重點建議:
課前準備
1. 老師先閱讀參考資料,熟悉本次討論議題。
2. 將參考資料印出,上課時每組拿一份。
3. 將學生分好組,每組5-6人。
4. 每位學生均需有紙、筆,並於討論過程中隨時做筆記與紀錄。
5. 每組備妥一張全開白報紙,及一套彩色筆,於課程結束前的討論使用。
上課
1. 首先,教師先問學生(點選幾位學生分享):(5分鐘)
(1) 平常是否看報紙?看什麼報紙?
(2) 報紙對自己有什麼樣的功能?
(3) 這個功能是否能被取代?如何被取代?
(4) 以上的問題,觀察身邊的親朋好友,對報紙的使用狀況又是如何呢?
2. 請每組依照5W1H,針對參考資料1、2進行解讀,並抽選2組,分別派一位代表說明對於本次討論議題的瞭解,老師則視情況講解或補充。5W1H如下:(10分鐘)
(1) Who:事件主角與相關人物
(2) Where:在哪發生
(3) What:發生何事
(4) When:何時發生
(5) Why:發生原因
(6) How:如何發生
3. 接著請學生思考,並請各組針對以下問題派代表發表看法,請老師在各組代表發言時,於黑板記下各組發表重點:(15分鐘)
(1) 為何報紙媒體會有這樣的變化?
(2) 報紙媒體面臨什麼樣的挑戰?報紙媒體如何因應他們面對的挑戰?
(3) 報紙媒體的變化,及其所面臨的挑戰,跟我、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
4. 請學生再依序閱讀參考資料3、4。各組先依照5W1H進行解讀,之後老師抽選2組,分別派一位代表說明解讀心得,老師則視情況講解或補充。(10分鐘)
5. 接著請學生思考以下問題,並請各組針對以下問題派代表發表看法,請老師在各組代表發言時,於黑板記下各組發表重點:(15分鐘)
(1) 傳統報紙媒體的生產線是怎麼樣的?若揚棄紙本改投網路,對傳統的生產線將造成有什麼樣的影響?
(2) 傳統報紙若改成網路出版,除了生產線的變化,還有哪些地方將變得不一樣?(包括營運、營收來源、新聞作業流程、新聞呈現方式等)
(3) 對於讀者來說,傳統報紙與網路報紙(或網路新聞)有什麼不一樣?(看新聞的方式、新聞的功能等)
(4) 自己的閱報習慣(或閱讀新聞的習慣),如何影響著報紙或新聞報導呈現的演變?
在討論過程中,也請教師視情況引導學生思考紙本媒體轉型最重要的關鍵——銷售量及廣告。
媒體存亡繫於營運所得,所得來源包括銷售(給讀者)與廣告(來自廣告主),而媒體、讀者、廣告就這樣環環相扣、互相影響(其他媒體的運作亦然)。傳統紙媒如今遇到的重大挑戰,便因讀者將眼球與時間轉投網路(無論透過桌機或行動載具),紙媒銷售量(或訂閱數)大幅減少,反之網路媒體觸擊率與閱覽率卻急遽上升,導致廣告主也改以網路廣告為主,整個戰場便轉移到網路與行動媒體;紙媒消亡,網路興起。
此外,也必須討論到不同的科技所導致的文本呈現方式及讀者閱讀方式的改變。
傳統紙媒以日報而言,一天一次截稿時間;在呈現上,則以文字和靜態圖片為主。因此在產製過程中,由文字與攝影記者分工進行文字採訪與攝影,並且趕在每天下午將今日採訪所得交付編輯台,經過整體篩選與編輯後進行付印作業;讀者的閱讀也以靜態文本為主。然而目前網路上的閱讀文化與習慣以視覺圖像為主,且版面區塊多元並有超連結功能可以使用,為爭取在讀者快速移動的眼球、容易被分散的注意力,以及網路可及時更新與回應的功能,新聞有時甚至比以往更求快求速,且新聞產製越來越重視圖像與動態影片,也因為營運需求而重視新聞的點擊率與閱覽率,導致新聞陷入短淺、查證不足、嘩眾取寵的危機。然而,必須注意的是,充滿無限可能的網路,以及現代使用者對網路的依賴與使用習慣,及對大眾媒體新聞的不信任與不滿足,同時催生了以長篇的調查報導為主的新聞網站,或以特定領域或議題為主的新聞網站(如本活動參考資料之風傳媒,或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傳統媒體為顧及大眾口味而逐漸捨棄的新聞得以重新浮上檯面,重現於讀者的視界,更有利於公民意識的形成與提升。
6. 最後,由教師帶學生從頭回顧本節課程,將科技演變造成科技使用者習慣的改變,進而影響媒體的存亡或營運模式,並大膽預言未來新聞媒體的存在方式,以及未來讀者閱讀新聞的方式等,畫在各組的白報紙上。最後每組並上台簡報各組的創作與想法。(2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