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主義挾持聖誕節」教案大綱
一、 教案編寫人:台北市南湖國小鄭智仁老師
二、 教學時數:40分鐘
三、 結合領域:社會
四、 配合教科書內容:
南一版 國小社會六上,第六單元亞洲以外的世界,歐洲文化與非洲文化
翰林版 國小社會六下,第一單元放眼世界看文化,第一課 宗教與人類生活
五、 對應能力指標:
1-3-2瞭解各地風俗民情的形成背景、傳統的節令、禮俗的意義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4-3-2認識人類社會中的主要宗教與信仰。
7-3-2針對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各項消費進行價值判斷和選擇。
六、 主題:物質主義已挾持聖誕節(PPT)
七、 新聞本文:
蘋果日報(2016年12月26日)
【國際中心╱綜合外電報導】天主教教宗方濟各前天在主持聖誕夜彌撒時語重心長地表示,聖誕已經被令人目眩神迷的物質主義所「挾持」,讓神退居陰影中,並蒙蔽眾多世人,使他們對於飢餓、難民和飽受戰亂蹂躪者的需求視若無睹。
這是他2013年當選教宗來,第4度領導全球12億羅馬天主教徒迎接聖誕。他表示當今世界沉迷於禮物、盛宴和利己主義,需要更多謙遜。
約1萬名信徒及數十位樞機和主教,參加教宗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的彌撒。教宗說,須提醒富裕的世人,聖誕的訊息是謙遜、簡樸和神秘。
關心禮物忘了簡樸
教宗說:「耶穌的誕生遭到一些人排斥,也被眾多其他人視為無關緊要。當聖誕變成一場盛宴,主角是我們而非耶穌,當商業的光芒把神的亮光逼到陰影中,當我們只關心禮物,冷酷對待遭邊緣化的人們時,今日也會存在相同的漠不關心。」
教宗還說,物欲已挾持聖誕,須解放開來。經常捍衛貧苦者的教宗指出,年幼的耶穌應可讓大家聯想到今日受苦受難者,尤其是兒童。
教宗昨發表聖誕文告,指敘利亞內戰「已流太多血」,促請各方停止這場戰爭,「現在是時候讓武器永久停下來,國際社會應主動尋求和解方案」。教宗也關注以巴局勢,「希望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都有勇氣和決心,寫下歷史新頁,去除仇恨和報復,共同建立互諒與和諧。」
八、 教學目標:
1. 分享個人對聖誕節的印象。
2. 認識節日的歷史意涵。
3. 察覺商業媒體過度渲染節日的商業化現象。
4. 跳脫商業行銷,計畫創意的過節方式。
九、 教學重點建議:
一、教學準備
①預先影印「物質主義已挾持聖誕節」新聞文本。
②預先影印「Merry X’mas」學習單,每人一份。
二、課程實施
(一)引導活動
1.【聯想遊戲】
①老師依序在黑板上寫下以下詞組線索,每次只多寫一個,讓學生猜猜看是哪個節日:
▥「太陽神生日」
▥「黃金、乳香、沒藥」
▥「冬青、槲寄生」
▥「尼古拉斯、小亞細亞」
▥「馬槽、牧羊人」
▥「火雞、柺杖糖」
▥「聖誕樹、禮物」
②老師揭示答案:聖誕節。
▥「太陽神生日」→耶穌的誕生日期無法確定,聖經上也無相關記載,所以在學術上認為聖誕節是以聖母領報的日期來推算,或是在基督教發展初期將外教的太陽神生日轉化而來。
▥「黃金、乳香、沒藥」→遙遠的東方有三博士得到神的啟示,追隨天上的一顆明亮星星找到了耶穌,俯伏拜他,揭開寶盒,拿出黃金、乳香、沒藥為禮物獻給他。
▥「冬青、槲寄生」→常見的聖誕節裝飾用的植物。
▥「尼古拉斯、小亞細亞」→尼古拉斯是一位4世紀生活在小亞細亞的好心主教,他一生最愛幫助貧窮的人家。荷蘭人在聖尼古拉斯節(12月6日)模仿他送禮物,就是後來的聖誕老人的原型。
▥「馬槽、牧羊人」→馬槽是耶穌誕生時的地點;牧羊人士耶穌誕生後,天使報佳音的對象。
▥「火雞、柺杖糖」→傳統的聖誕大餐主菜與零食。
▥「聖誕樹、禮物」→提到聖誕節,一般人最容易聯想到的事物。
③老師提問:同樣是關於聖誕節的提示,為什麼前面的提示聯想不到,愈到後面就容易猜中?
(二)發展活動
1.【說故事】
①老師說明聖誕節的由來:耶穌誕生確實年份雖然已無從考察,但大多數考古學家都認為應該是在劃分世紀的那一年(即公元前一年),只不過正確的出生日期無法確定。因此早期的基督教徒便以羅馬帝國時期的密司拉教派,在每年一二月二十五日紀念太陽神誕辰的第一天定為聖誕節。所以聖誕節在宗教上是基督教徒紀念耶誕生的一個重要節日。
根據聖經的記載,耶穌誕生在猶太的一座小城--伯利恆。馬利亞,也就是耶穌的母親,因聖靈的感動而懷孕,在夢中天使加百列向她顯現,告訴她,她將要生下神的兒子,他要被稱為耶穌。就在與丈夫約瑟返往家鄉時,所有的旅店客滿,因此馬利亞被迫在馬槽生下耶穌。遙遠的東方有三博士得到神的啟示,追隨天上的一顆明亮星星找到了耶穌,俯伏拜他,揭開寶盒,拿出黃金、乳香、沒藥為禮物獻給他。在伯特利野地的牧羊人也聽到天使的聲音從天上發出,向他們款耶穌降生的佳音。
②老師說明聖誕老人的由來:尼古拉斯是一位4世紀生活在小亞細亞 的好心主教,他一生最愛幫助貧窮的人家。其中有一次他幫助三個貧窮的少女,送她們三袋金子以逃過被賣的不幸。當尼古拉斯偷偷把其中一袋金子送給其中一名女子時,他把金子從其中一個窗戶扔進去,恰好掉進吊在牆壁上的一只長襪中,於是後來才有小朋友準備長襪等待耶誕禮物放進去的習俗。荷蘭人在聖尼古拉斯節(12月6日)模仿他送禮物,就是後來的聖誕老人。
到了1822年,一位荷蘭傳教士把這位偉大慈善家的故事傳到美國之後,美國商人更以特殊的行銷手法,每年利用這個節日大張旗鼓地宣傳廣告,大賺一筆,在亞洲的日本及其他各國也群起效尤。因此裝扮聖誕老人來慶祝聖誕節的風俗習慣也就漸漸地流行到世界各國了。
2.【商品化的聖誕節】
①老師提問:
▥你對聖誕節的印象是甚麼?
▥你們家聖誕節嗎?有的話是怎麼過?
▥剛剛的故事中,尼古拉斯發送東西是為了幫助窮人,跟現在我們送聖誕禮物的意義有甚麼不同?
▥如果在Google搜尋「聖誕節」,猜猜看出現最多的是甚麼資訊?
②老師上網在Google搜尋「聖誕節」,將結果顯示在投影幕上。
③老師提問:瀏覽「聖誕節」的相關資訊後,你發現了什麼?
④老師發下「物質主義已挾持聖誕節」新聞文本,請學生閱讀後回答以下問題:
▥教宗認為甚麼模糊了過聖誕節的意義?(禮物、盛宴和利己主義)
▥教宗有哪兩項呼籲?(物欲已挾持聖誕,須解放開來;請各方停止敘利亞內戰)
(三)綜合活動
1.作業說明:
發下「Merry X’mas」學習單,指導學生根據聖誕節原本的意涵,思考及討論不需要聖誕大餐、耶誕禮物、應景裝飾的過節方式。
2.總結說明:
媒體上不斷強化聖誕節是互送禮物、享用大餐的節日,讓聖誕節變成有經濟能力的人才能過的節日,原因即在於商業行銷的需要。所以才會發現聖誕節的相關媒體內容,充斥著廣告宣傳的訊息,忽略了原本尼古拉斯救濟貧窮的本意,也和聖誕節要傳達「謙遜、簡樸和神秘」的訊息大相逕庭。我們也深刻地受到了媒體的影響,侷限了對聖誕節的想像。這樣的情況正說明了媒體對個人、家庭、社會、流行文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