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配合年級、科目:適合各年齡學生。
二、活動所需準備的材料:電視、電腦(需連上網路)、個人Facebook
三、活動簡介與目標:
本次主題:我被賣掉了!?
不論使用何種媒體,對於媒體來說,內容與服務使用者不只是閱聽人,還是消費者。為營運需求,媒體提供內容給閱聽人,再將閱聽人打包成商品銷售給廣告主,廣告主再以促銷為訴求製作廣告,最終目的便是希望觸及廣大消費者,促進商品銷售量;而如何讓廣告閱聽者甚至「對的人」看到廣告,並且不只看到廣告還能進而產生購買行動,便成了一大學問。
此外,如今廣告在生活中無所不在,在媒體中更是鋪天蓋地,然而閱聽人也越來越聰明,廣告主與廣告商也更是絞盡腦汁、想盡辦法讓閱聽人看到廣告、對銷售商品產生好感,進而有購買動機最終購買產品,所以廣告形式也不斷演進與變化,有堂而皇之暴露廣告意圖的「廣告」,也有隱藏在新聞或電視節目等媒體內容中的置入性廣告。不過隨著科技進步,閱聽人自主性與自我意識也增長,能聰明地辨識出廣告行蹤,也掌握每一次能「跳過」廣告的機會,避免自己成為商人口中的肥羊。
然而,閱聽人真的躲得掉嗎?
本活動帶孩子一起看「廣告」,認識廣告為了媒體、閱聽人而做的特別設計(例如「分眾」概念),讓孩子有媒體、廣告與商業營運的概念;即使是經常使用的社群媒體中,廣告也無所不在,對於閱聽人的價值更是一點都沒有放過。希望經過這次的活動,讓孩子能掌握自己身為閱聽人的價值與意義。
為能配合孩子的作息,並讓孩子的眼睛有足夠的休息,本活動建議分3次進行。第一次用1個小時的時間觀察兒童頻道的廣告,第二次再用1個小時的時間觀察新聞頻道的廣告,最後一次在觀察臉書廣告並做綜合性的討論。
四、製作或活動步驟或重點:
1. 首先,跟孩子一起看兒童頻道,看看頻道中播放的數則廣告,一邊看一邊思考:
(1) 這是什麼商品?
(2) 廣告中的主角是誰?
(3) 你覺得這個商品賣給誰?
(4) 如果你是廣告主(商品製造與提供者),以商品促銷為訴求,你會希望廣告被誰看到?
2. 再觀看新聞頻道的廣告,同樣一邊看一邊思考以上問題。
3. 接著,比較兒童頻道與新聞頻道的廣告,思考其中的不同:
(1) 兩種頻道的節目有什麼差異?
(2) 看這兩種頻道的觀眾各式什麼樣的人?
(3) 兩種頻道的廣告有什麼差異?
(4) 從剛剛看的廣告商品中,選擇一種來思考:如果你是廣告主(商品製造與提供者),以商品促銷為訴求,你會希望廣告被誰看到?你會希望這則廣告出現在哪一個頻道?
4. 跟孩子說明,頻道節目的差異,也造成了收視閱聽眾的差異,為能掌握特定的閱聽眾,頻道經營節目也會考量特定閱聽眾的需求,這便是分眾的概念;不同商品會考量閱聽眾特性來挑選廣告出現的頻道與方式,以親子或兒童為主要銷售對象的商品,會挑選兒童頻道播出廣告(例如兒童成長奶粉或尿布),但以大眾為訴求的商品,會挑選新聞頻道播處廣告(例如汽車)。在商業營運的法則下,閱聽人也是消費者也是頻道的商品,媒體頻道將閱聽人銷售給廣告主,廣告主向媒體或廣告商購買廣告的同時,也就是購買了這些閱聽眾。這也是收視率的意義;換到了報紙、雜誌或任何網站,也是如此的運作方式。
5. 打開電腦並登入、打開個人Facebook,看一看個人頁面,思考以下問題:
(1) 哪些地方有廣告?
(2) 廣告的是哪些商品?
(3) 這些商品哪些是電腦使用者曾經搜尋過、關注過的?
(4) Facebook如何將使用者賣給廣告主、廣告商?
6. Facebook近來也積極銷售其廣告服務,但Facebook如何掌握他的使用者?如何將使用者轉化為廣告收益來源?答案就在使用者每一次的使用行為中。就如同我們閱聽眾電視收視都暴露了自己的意圖與偏好,在Facebook上每一次對貼文、粉絲頁的按讚也都向Facebook透露了自己的喜好,是對於婦嬰用品有興趣?則表示你可能是有多大孩子的父母;是對於機票促銷貼文有興趣?則旅遊相關商品也可以銷售給你;對寵物粉絲頁有興趣?則寵物相關商品的廣告也可以鎖定你讓你看到。
Facebook調查、標籤、統計、分析每一次使用者的行為,將使用者做了性別、年齡、興趣… … 等分類,進而將這些資料銷售給廣告主與廣告商,下一次就可以鎖定想要觸及與打動的族群,將廣告與促銷魔手伸向特定閱聽眾。如此的廣告與行銷運作,在大數據技術精湛的現在,使得廣告主可以做更精準的廣告投放,也更能掌握廣告效益、避免不必要的浪費。
7. 活動的最後,和孩子分享自己的心得。為了維繫商業與市場營運,廣告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而對於有特定商品需求的消費者來說,有時候廣告也是認識與購買商品的途徑;而某些廣告的製作也帶著美學或幽默,是生活的一大娛樂來源。只是,閱聽眾可以掌握自主性,並保護自己的個人資料,不讓自己輕易地被利用或引誘,避免成為商人口中的肥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