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年級:五年級以上
 
活動目的日前南韓釜山大學(Pusan National University)美籍教授凱力(Robert E. Kelly)在家中接受BBC視訊專訪談論南韓情勢,家中兩位小孩突然闖進房間的的影片大紅。原本許多人都以為影片中後來將小孩帶出房間的亞洲女子是小孩們的保姆,甚至有媒體直接以『嚇壞的保姆』或來做為影片的標題,但後來才發現原來這位亞洲女子並不是保姆,而是凱力教授的太太、小孩們的母親。這個事件反應出嚴重的性別和種族的刻板印象問題。本活動希望以此事件為出發點,引領小朋友進一步思考性別和種族刻板印象的發生和存在,以及應如何破除。
 
活動準備:
1.      可收看Youtube影片和上網搜尋資料的裝置。
2.      可錄影的手機或攝影機。
3.      電腦或紙筆。
 
活動進行:
1.      先和小朋友一起收看凱力教授受訪的影片和相關討論:
相關討論:
 
2.      和小朋友一起討論以下幾個問題:
(1)   在還不知道亞洲女子的真實身份時,你覺得她是誰?
(2)   在知道她的真實身份後,你的感覺是甚麼?
(3)   你覺得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在看到影片時會假設這位女子的身份是一位保姆?
(4)   如果今天你是凱力教授或是他的太太,你會有甚麼感覺?
(5)   在日常生活當中,你是否有遇到過類似的狀況? (因為外表的特徵而做了錯誤的判斷)
 
3.      跟小朋友說明,今天的活動要跟小朋友一起檢視自己對不同國家和性別的刻板印象。
(1)   在電腦或紙上劃出以下表格:
(2)   請小朋友在表格中,寫下他對這六種人的感覺或想法,可以是名詞或形容詞。
(3)   再劃出一相同表格,請小朋友仔細回想一下,寫上他剛剛填上的對這六種人的感覺和想法的來源為何?(親身體驗?新聞報導?電影?戲劇?)
 
4.      請家長跟小朋友針對剛剛小朋友填入的感覺或想法,做一些事實上的數據搜尋。(例如:針對印尼女性,小朋友如果填入外勞類似字眼,可以搜尋在台印尼人的身份比,或是印尼輸出勞工佔總人口比例等)
 
5.      跟小朋友一起做角色扮演遊戲,可以直接真人演出或是以布偶代替。最好可以將此演出錄製下來。
(1)   先共同設定一個故事場景。(例如:臺灣的某一個百貨公司、或是警察局)
(2)   設定好小朋友要扮演的角色。(例如:百貨公司的銷貨員、或是警員)
(3)   家長選出三個身份(例如台灣女、印尼男、美國男),一一演出這個角色進入場景後,兩人的可能對話。
 
6.      最後將此影片發佈在社群媒體上,和親友一起討論刻板印象對於個人的可能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