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動名稱:世大運報報(設計者:賴慧玲)
二、配合年級、科目:國小高年級以上
三、活動所需準備的材料:各種有關世大運的新聞或影片
四、活動簡介與目標:
2017年8月30日,為期12天的世大運落幕。從開幕到閉幕,各家媒體都在報導,報導內容除了賽事賽況,還有人情趣味、選手狀態、政治、國家民族、民生….議題五花八門,其中也有很多感人的影片。這是台灣首次承接國際級賽事,在這個全民一起見證與參與歷史的時刻,媒體報導的角度與高度又是否讓我們與世界接軌呢?雖然世大運落幕了,但爸爸媽媽與孩子還是可以透過回顧報導內容、觀看影片,思辨媒體再現與多元觀點的議題。
五、活動說明:
1. 世大運知多少,爸爸媽媽和孩子一起回想一下:
(1)前:在世大運開始前對世大運的了解有多少?這些內容從何而來,自己是主動或被動得知?
(2)中:世大運進行中,你知道哪些與世大運有關的內容,如何得知?你有到場觀賽嗎?到場觀賽與看新聞報導的感覺有甚麼不一樣呢?
(3)後:世大運結束了,你知道媒體或網路有哪些評價或報導嗎?
2.如果將新聞分類成政治、國際、社會、娛樂、科技、教育、健康、生活(類別可自行增減修改),你覺得世大運的新聞應該隸屬哪一類?為什麼?再看看實際的狀況,世大運的報導被分在哪些類別。
3.因為多數人無法親身實際參與世大運,所以想了解與關心的方法之一,就是透過媒體。爸爸媽媽和孩子分別想想看,如果自己就是記者,會想報導世大運哪些議題,按照順序至少列舉3-5項,例如各項目比賽成績、選手訓練故事、他國選手來台適應狀況、民眾對賽事的觀感…爸爸媽媽與孩子都想好報導順序後,彼此分享,看看差異。
4.一起回顧世大運的新聞報導,進行議題分類,看看與自己想報導的議題有哪些異同,思考當中的原因;分析新聞內容後,你覺得媒體報導的哪些議題是重要的,哪些是你覺得不需要的?為什麼?
5.既然是國際級賽事,爸爸媽媽可以和孩子一起檢視報導內容是否具國際觀,或者只側重台灣自身的選手,卻忽略對國際選手的報導?只宣揚12天來的美好,卻忽視客觀檢討?
6.此外,只要有運動賽事,就會有男女運動員媒體再現的議題,爸爸媽媽可以和孩子一起透過觀看比賽圖片、影片,察覺媒體在報導運動員時是否因為性別不同而有不同的取鏡角度或觀點;媒體報導的用字遣詞你覺得恰當嗎?例如男生就是小鮮肉,女生就是正妹、甜心…等。
7.在網路上也可看到不少世大運相關影片,爸爸媽媽可以和孩子一起觀看,看看孩子最喜歡哪一部影片內容,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