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涉險報導颱風」教案大綱
一、 教案編寫人:新北市龍埔國小鄭智仁老師
二、 教學時數:45分鐘
三、 結合領域:國中社會
四、 配合教科書內容:
自編
五、 對應能力指標:
1-4-2-2 探究符合自己未來可能發展方向。
4-4-1-2 藉由資訊及案例的探討,察覺生活中各種人為的危險情境。
六、 主題:颱風報導 不要讓記者無端陷入險境(PPT)(教案)
七、 新聞本文:
2017-07-30 公民行動影音資料庫/管中祥
尼莎颱風來襲,警義消人員全面戒備,守在現場,為民眾守護家園。不過,前往第一線的,不只是基層的救難人員,新聞工作者也一如以往,在風雨中為民眾報導風雨無情。
雖然這幾年較少傳出有記者為求驚悚畫面,刻意將蹲在水中,讓人以水淹及胸,但仍然有記者為了採訪,而讓自己陷在「驚悚」之中。
29日晚上,風雨正大,三立記者前往羅東市區連線報導,雨打在臉上,幾乎無法張開雙眼,風吹著身體,也難以穩定站立。風雨中的記者用身體告訴大家「這裡的風勢真的是非常的大」,還好有工作人員在旁拉住,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雖然不確定記者是志願奮勇向前,還是公司有意指派,但這種把記者當「人體測風器」的播報方式,其實沒有必要。新聞畫面裡已明顯看到因風太強而強烈搖晃的路樹與紅綠燈,觀眾可以清楚了解現場狀況,實在沒有必要讓記者深入「險境」。
這樣的畫面並不新鮮,也未必能再引起觀眾的興趣,對收視率有多大的幫助?電視台恐怕得仔細估量。如果沒有賺到錢,卻傷了記者反而得不償失,不過,就算要賺錢,也不該作這樣的事,不但會讓旗下的記者被人嘲笑「腦殘」,還可能因此受傷,媒體也會招來罵名,降低公信。
2004年納坦颱風襲台,當時的行政院長游錫堃視察員山子分洪道開挖工程,多位記者趕往採訪。不料洪水爆發,四名記者落水,其中台視記者平宗正不幸身亡。雖然採訪是記者「天職」,但為這樣的工作犧牲性命,仍然讓人覺得不值與不捨。
7月29日當天,全國傳播媒體產業工會公佈了「新聞媒體天災(颱風)出勤各台現況」,統計結果發現,幾乎所有媒體當日出勤都會補假,只有年代、壹電視不補;有一半左右的電視台天災出勤有交通津貼,若是風雨過大,原民台還會補助住宿,但中視、華視、民視、三立、中天、年代、壹電視並未提供。
曾經有媒體工會在開會時向公司要求颱風天出勤應補假或給予津貼,但沒想到老闆卻回應:公司沒有賺錢,要假就不用談了,津貼等到賺錢再作討論。
目前針對勞工於天災期間出勤問題的法規,僅有屬於行政指導層級的《天然災害發生事業單位勞工出勤管理及工資給付要點》,雖然提到勞工因天災而未能出勤,雇主「不得視為曠工」及「宜不扣發工資」,但這項要點對雇主缺乏強制力,勞方也難以依此與雇主進行協商,而這也許多大老闆肆無忌憚,不願作為的原因。
不論什麼行業,在颱風天出勤都是危險工作,雖然在社會大力疾呼下,已經有百貨業者或媒體老闆會考量員工的安全或權益,採取休息、補假或提供津貼等措施,但員工的安全及權益不能靠老闆的道德良知或憐憫之心,而要在法規中明確規範,否則老闆將會找任何理由推拖或視而不見,主管機關也可能成了間接謀殺人命的幫凶。
八、 教學目標:
1.瞭解記者報導颱風的工作實況。
2.思考颱風新聞合宜的報導方式。
3.重建對記者工作的看法。
九、 教學重點建議:
一、教學準備
①課前老師先發下「記者印象」學習單(每張2聯,每人1聯)。
②預先影印新聞文本:
颱風報導 不要讓記者無端陷入險境
颱風來襲 台視記者平宗正救同業殉職
③開啟或預先下載以下影片:
麥德姆颱風12級強風 記者險被吹跑 台灣中視新聞
20100919【凡那比襲台】TVBS新聞 秦綾謙
海棠颱風屏東楓港登陸 恆春十一級陣風記者風雨中嘶吼連線
尼伯特颱風威力大 記者播報"站不住腳"|三立新聞網
「心臟跳出來了」水塔飛墜記者尖叫
浮誇颱風報導
二、課程實施
(一)引導活動
1.【記者印象】
①請學生發表「記者印象」學習單的訪談結果。
②老師播放「批踢踢實業坊」上蒐集的記者訪問畫面擷圖,請學生搶答有什麼問題。
③老師提問:綜合你的訪問與以上的例子,你對記者有什麼看法?
(二)發展活動
1.【颱風新聞怎麼報?】
①老師依序播放以下影片,請學生歸納共同特色:
*麥德姆颱風12級強風 記者險被吹跑 台灣中視新聞
*20100919【凡那比襲台】TVBS新聞 秦綾謙
*海棠颱風屏東楓港登陸 恆春十一級陣風記者風雨中嘶吼連線
*尼伯特颱風威力大 記者播報"站不住腳"|三立新聞網
*「心臟跳出來了」水塔飛墜記者尖叫
*浮誇颱風報導
②老師提問:
*這幾則颱風新聞有什麼共同點?
*你喜歡這樣的報導方式嗎?為什麼?
*你覺得這樣的報導方式對你瞭解颱風新聞有沒有幫助?為什麼?
*這樣的報導方式可能造成什麼負面影響?
2.【平宗正事件】
①老師發下「颱風來襲 台視記者平宗正救同業殉職」新聞影本,請學生閱讀。
②老師說明:颱風新聞報導並不總是像剛剛影片那樣有驚無險,而是真的發生過記者在颱風天採訪過程中遇難死亡的。也因為發生了「平宗正事件」,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媒體改造學社制訂了「平宗正條款」,並呼籲各家媒體簽署、遵守。
③老師開啟台灣媒體觀察基金會「風災新聞採訪 應重視記者安全及勞動人權」頁面(http://mediawatch.org.tw/news/1443),說明「平宗正條款」的內容。
3.【颱風報導這麼報!】
①老師發下「颱風報導 不要讓記者無端陷入險境」新聞影本,請學生閱讀。
②老師提問:
*讀完這則報導,你對於文中那個部份印象最深刻?為什麼?
*從這則報導來看,13年過去了,記者採訪颱風新聞的方式,跟平宗正罹難當時有沒有改善很多?
*媒體老闆說:「公司沒有賺錢,要假就不用談了,津貼等到賺錢再作討論。」你對於這樣的說詞有何看法?
*如果你是媒體老闆,面對收視率的壓力與員工的工作安全,你會怎麼指示記者報導颱風新聞?
(三)綜合活動
1.【總結說明】
①每種職業都有辛苦的地方,即使記者有許多報導新聞的方式不能讓人苟同,但卻不能因此否定記者工作的辛苦。
②有時候新聞報導發生的問題,往往不只是記者的責任,因為記者也是聽命於公司的上司與老闆。
③如果讓記者涉險做出的颱風報導對我們瞭解颱風新聞幫助不大,我們可以上媒體公司的網站留言反應,或是用收視率表達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