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倫理資料庫」收錄歷年引發新聞倫理討論的新聞事件,並在每則案例中附上當時的媒體報導,以及相關評論,有助於讀者了解當時社會上的各種觀點。本資料庫收錄之案例皆為「涉及」新聞倫理討論之事件,但並非假定該案例必然違反新聞倫理。
 
新聞倫理分類
違反真實正確
■缺乏求證 ■偏狹報導
侵害新聞自由
□利益衝突 □新聞自由的外部侵害
□新聞自由的內部侵害 ■未保護消息來源或欺騙消息來源
違反公共利益
□傷害兒少權益 □歧視報導
侵害個人權益
□媒體審判 □採訪或報導侵犯隱私
事件名稱
時間起迄
2012.9~2012.9
摘要
主文
2012.9.16
針對今周刊已發廣泛議論的「澳洲打工實錄」是否造假,今周刊今(16)日發出新聞稿表示,他們是為了保護當事人,匯總整理了三位赴澳洲打工者的經驗,除了該位清大生之外,還有一部分內容是來自另二位受訪者。
受訪人在臉書發文反駁此報導如下(節錄):
1.今周刊未經本人同意,登載於封面故事,且未經任何告知逕行出刊。
5.本人未收一分一毛稿酬,也並不知道將刊登於封面故事,當初僅僅是受我在今周刊友人之託,因他們要做打工旅行專題,分享一下澳洲生活經驗,殊不知變成如此負面及聳動。他還指控,今周刊內文幾乎完全瞎掰。
2012.9.17
《今周刊》「澳洲打工實錄」報導遭質疑「移花接木」後,昨日召開記者會澄清,原先刊登的是3位打工者的「3合1彙整版」;隨後,《今周刊》也在網頁刊登3位受訪者的「全文」。只是原先報導提及的「身上背著30幾萬元學貸」在「新版全文」裡,卻憑空消失。對此離奇的差異,《今周刊》總編輯謝春滿今(17)日僅以「昨日聲明已很清楚」,不願進一步說明。
2012.9.18
國立清華大學發表嚴正抗議聲明指出,《今周刊》9月12日第821期以封面故事報導「清大畢業生為何淪為澳洲苦勞」,未忠於新聞來源,將3個打工者經驗撰寫為1個人的說法,未正確引述受訪者提供資訊,有違新聞專業及道德,報導真實性令人質疑,且對清大校譽已造成傷害。
清大表示,該報導刊出後曾向《今周刊》查詢受訪者身分,但該刊含糊回應,事後發現,《今周刊》將3個打工者的經驗逕自撰寫為1個人的說法,並且引述受訪者身分單單指稱為「清大畢業生」,還說是為了保護當事人,報導是為了突顯台灣經濟問題,清大不滿其做法欠缺客觀性及真實性,且受到不公允的公評。清大指出,該報導除有違新聞專業及道德外,更令人強烈質疑報導的真實性及客觀性,且對清大校譽造成傷害,因此發表聲明嚴正抗議。
標籤
今周刊、澳洲打工、台勞、新聞造假
社會評論/相關報導
2012.9.16
[新頭殼]澳洲台勞新聞造假? 今周刊:匯整3個人經驗
2012.9.17
[新頭殼]今周刊新版澳洲台勞 「30萬學貸」突不見了
2012.9.18
[新頭殼]清大聲明 抗議《今周刊》報導不實
[蘋果]清大發聲明 抗議《今周刊》肉廠苦勞不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