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新聞獎05

《股海翻騰-一個老記者的觀察》

作者:楊士仁(資深新聞工作者)

購書:博客來網路書店麗文網路購書、政大書城、三民書局、唐山、師大書苑等,或向各大書店訂書。

作者自序:歷史長河的細流

由戰爭、政治、宗教、社會、經濟、民生等因素構築的歷史長河,淵源流長,綿延不絕;其間充滿血腥混亂、專杖殺伐、民不聊生等場景,當然也有歌舞昇平、安和樂利、無憂無慮的一面。不論悲歡離合,都只是長河中的殘篇斷簡、雪泥鴻爪,只能空留記憶,無限追思。戰爭等因素,都像支流,交織而成一條長河。經濟的支流,在文明社會、資本主義抬頭後,舉足輕重,並衍生一絲細流,那就是證券市場。

 

歷史長河的拼圖裡,各個版塊都會衝擊證券市場,影響股價起落。每個版塊就像念珠的一顆珠子,而證券市場就是串起珠子的那條絲線。念佛消災,助人為善,切忌貪、瞋、癡;投資股票,應量力而為,避免誤入養、套、殺的陷阱;兩者似有異曲同工之妙。

 

台灣證券市場的歷史,遠比歐美先進國家年輕。如自台灣證券交易所開始營業的19622月起算等,僅有45年;如果溯及以前的萌芽與混沌時期,雖逾半個世紀,仍不及歐美的23百年之遠。

 

綜觀台灣證券市場的演變,在「資本證券化、證券大眾化」的政策目標下,企業與大眾相得益彰、經濟與民生雙軌並進。企業從證券市場汲取資金,得以壯大;大眾分享企業經營的成果,是很好的投資與儲蓄途徑,更能藏富與民。經濟發展需要四個輪子:人力資源、天然資源、資本及技術;有了資本積累,才能投資機器、工廠及道路,推動經濟的大車前步進。

 

 有「台灣經營之神」之稱的台塑企業創辦人王永慶能夠建立「台塑王朝」,成為台灣最大集團企業,除有獨特的管理技巧外,與證券市場源源不斷供應資金,大有關係;有人說,要是沒有證券市場,台塑企業集團就不會有今天的成就,誠然有它的道理。原屬國泰霖園企業集團的蔡萬才,在1989年間,台灣股市空前熾熱,國泰人壽股價每股逾千時,開始出脫,籌得200億元資金,建立富邦企業集團。證券市場使企業壯大、造就大資本家的前例不勝枚舉。當然,證券市場也不是遍地黃金,俯拾皆是;不少當年在證券市場叱吒風雲喊水會結凍的人物,一陣風光後,就銷聲匿跡,甚至連當年的天王,落魄潦倒,痛苦一生,所在多有。例如:有「愛國大戶」之稱的雷伯龍,官司纏身,老態龍鍾,避居海外,有家歸不得;游淮銀涉及一些案子,因入主台東企銀涉及背信罪,被判有期徒刑2年確定,於2007517獨自入監服刑無人陪同;他再無往昔的意氣風發,只能在孤寂的監獄中,獨自省思與悔過;以「王子復仇記」享有聲譽的翁大銘,「華隆翁」的招牌剝蝕,旗下企業分崩離析,個人也只好宣告破產;另有1960年代崛起股市的蕭姓大戶,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後來只好賣牛肉麵維生;至於升斗小民,因為信用過度膨脹、股價大跌而傾家蕩產者,更是屢見不鮮。滾滾歷史長河,浪花淘盡英豪,讓人不勝唏噓。

 

時代遞興遞廢,征誅襌讓,各有其局。證券市場這條像長河的細流,青山依舊,水聲潺潺,運作如常。但半個世紀飛逝,多少企業因而壯大,多少老闆否極泰來,多少大戶晚節不保,多少散戶暗自垂淚;每人際遇不同,卻非亙古不變。

 

股市多少事,有歡欣,有悲傷,起起落落,變異無常,筆墨難書。50多年來的政策更迭、股市變化、人物興衰、數據統計及點點滴滴,如採時序排列、制式整理或作官樣文章,容易淪為流水帳,勢必如同嚼蠟,枯燥無味。筆者將50多年來台灣證券市場的遞嬗,分為演進篇、事件篇、人物篇、投資篇、現象篇及探索篇等,由值得記載、富有意義的事件、人物及故事串聯,去粗存精,突出重點,避免流入俗套,俾能保有較高的可讀性。

 

有關人物臧否、事件分析及問題探索,儘量捨棄情緒性的、主觀意識的文字,以法院的判決書為本。因為司法程序嚴謹,從偵查、起訴、審理,一切講求證據,負責的調查員、檢察官及法官,具有公權力,主掌可靠的人證與物證,不論論事析理、科罪判刑,都有公信力。筆者在羅福助案、知本案、新瑞都案、劉泰英案、禿鷹案、台開案等重大財經事件審理期間,全程參與,到庭旁作採訪,應泛研究起訴書、判決書及一些較有價值的偵訊、審理筆錄,由司法切入證券,成為本書的特色。

 

另外,在研究、閱讀若干重要案件的判決書時,發現司法人員的觀點及裁判,也有不盡妥善之處,值得探討。例如華隆案三審宣判翁大銘等人無罪,有關未上市公司國華人壽合理股價的認定,經與當時的國泰人壽比較,並不合理;又如台開案一審法官不採信媒體的新聞報導,判處駙馬爺趙建銘6年重刑,創司法史上內線交易罪最高紀錄,不無商榷之處。筆者不揣冒眛,謹提一己之見,就教於司法、金融界先進。

 

無可諱言,在台灣證券市場短短的50多年歷史中,因為典章制度不夠周延、人謀不臧如影隨形、不肖企業蓄意掏空,許多散戶盲目搶進搶出,不免藏污納垢,問題叢生。例如股東出席股東會的委託書,積弊很深,從早年的金錢收購以至後來的紀念品交換,促使許多大股東大量出脫股票後,仍能把持公司,卻無心經營,甚至掏空公司;有些擁有公股的上市上櫃公司,代表公股的政府機關(如經濟部、財政部、交通部等)以及公營事業(如台灣銀行、台灣土地銀行等),也共同參與,動用上市上櫃公司的資金,致有背信、侵占之嫌;如此,連政府也成為共犯,何等嚴重!怪不得審理前立委羅福助案的法官蔡世褀都要搖頭、嘆息。委託書問題十分嚴重,卻因主管機關的顢預與苛且,任其長期存在,影響證券市場健全發展至鉅。直至2006630,台北地院對劉泰英案判決,在眾多犯罪事實之中,認定劉泰英身為中華開發金控公司董事長,卻用公司資金徵求委託書,涉及業務侵占罪,判處劉泰英有期徒刑210月、中華開發金控前副總經理施哲雄14月;這項判決開創司法史、證券史先河,饒富意義,筆者特在書中專文探討,以供上市上權公司董事、監察人及大股東戒鑑。

 

另外,緬懷台灣證券市場發展的50多年歲月,尤其是萌芽與混沌時期,有如小白兔誤闖叢林,充滿荊棘,危機處處,投資人很難全身而退,遑論從中得利。「哈搭」的遊戲,曾經寄生股市,為南部人所喜愛,卻時有糾紛,坑人無數;這種信用高度膨脹、瞬間決定輸贏的遊戲,即使在股市縱橫多年的中壯及年輕一輩,也不見得熟悉;然而,它卻曾在台灣證券市場留下痕跡,成為若干投資人腦中揮之不去的記憶與陰影;筆者有機會研究、訪談,特加整理,專文介紹,俾為形形色色的證券市場增加一項見證。

 

證券市場發展快速,尤其以網路為代表的「新經濟」崛起後,金融資本大量注入股市,金融創新應運而生,衍生性金融商品抬頭,錯綜複雜,多采多姿。限於篇幅、時間及才識,未能擴大視野,在新興項目多所著墨,唯有再加進修、深入研究,期有補白的機會,好讓歷史長河中的這條細流更加充沛與順暢。

 

承蒙老長官,前經濟日報副社長盧世祥先生寫序,語多溢美,愧不敢當;中華民國證券商業同業公會提共部分贊助,銘感五內;自由新聞社袁希光社長、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執行長邱家宜小姐提攜與鼓勵、金融界長輩許西樑先生提供珍貴史料,謹申謝忱;本書一些文章曾在Taiwan News 財經文化周刊發表,一併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