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脈絡下的魔戒奇觀

文/寒寒

  電影「魔戒」在全球引起一片風潮,學術界也不例外。「魔戒」在學術界的討論,幾乎從一開始就被定位在「文化創意產業」上這是比較少見的。過去一般較多談論的是,一個國家的文化創意產業政策,如何建構、引導了包括電影工業在內的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結構,但有關「魔戒」的討論,卻是視「魔戒」為發展文化產業的火車頭,文化政策反而成為「背景」。

  無論如何,一部電影引起眾多學術討論,是頗不平常的。英國威爾斯大學的「魔戒國際研究計畫」,完成「魔戒:國際脈絡下的通俗文化」一書,稱得上是電影研究的大手筆。「魔戒」被放在跨國文化政策之下檢視,對於台灣的文化創意產業政策,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以下摘錄東華大學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孫嘉穗教授評論這本新書時所提出的部分觀點。原文刊登於20084月「新聞學研究」第95期,頁269-274。網頁連結  http://www.jour.nccu.edu.tw/mcr/

 

  「魔戒之外」文本的變異與文化創意產業:全球化脈絡下的魔戒奇觀

 原著/孫嘉穗 (東華大學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教授)  摘錄/寒寒

  編者將本書焦點分為三大區塊,第一部份著重於電影【魔戒】三部曲的製作、發行與展演的政治經濟面向;第二部份由報紙、批判性的評論與迷文化的觀點檢證電影【魔戒】三部曲的接受角度,第三部份則隨著《魔戒》文本衍生成為電動遊戲、地方導覽、音樂、甚至成為色情DVD等現象,研討文本意義隨著衍生成為不同產品時的意義轉變。

  第一部分的政治經濟面向不是只浮面的介紹《魔戒》文本的變貌,而是藉由各國案例呈顯《魔戒》文本如何與各國的政治經濟面向發生關連,並造成各種改變及與當地人民互動,此部份也檢視了國際關係裡的文化勞動分工。首篇Jennifer LawnBronwyn Beatty合著的文章舉證紐西蘭的案例,深入的探看《魔戒》文本如何和紐西蘭的文化產業政策結合,並述明紐西蘭政府首長如何透過文化政策及賦稅的優惠,讓美國的製片業與紐西蘭導演合作電影,並企圖讓【魔戒】電影推展成為凝聚紐西蘭人國家意識的利器,該文作者對此頗具批判觀點,並試圖說明美國電影業在此國際分工中仍獲取暴利,也點明了以國家政策大力支持此合作方式的危險性,【魔戒】電影的成功的雖使紐西蘭【魔戒】導演的知名度大為增加,但若失敗則需以紐西蘭的國家經費付出代價,因此在電影成功的背後及頌揚紐西蘭如何因電影的全球傳佈也提升形象的同時,仍應批判性的檢證相關文化政策的全面影響。

  另一具代表性的文章為Martin Barker所寫,以英國BBC如何將《魔戒》原作者托爾金文本改編為廣播劇的過程,不僅具體呈現紙本文本改變為廣播時的製作過程之轉變,如每半小時即須結束於劇情的高潮,卻改變了原本故事節奏等文本成為不同媒體呈現的細緻表現,相關的版權問題也從中呈顯,本文更將【魔戒】廣播劇的製作放入當時柴契爾夫人主政時期,【魔戒】廣播劇中的英國性如何被強調,以及作為戰時凝聚國家意識和符應國家政策的文化政治深入的剖析,由此呈現文本如何被外部環境所詮釋及製作的多面向過程。上述兩篇文章所發生現象雖分屬不同的時代,然而參照閱讀時不僅可觀看出文本產製的政治經濟面向,也可做為不同歷史時期及不同地域和國家間,文本與不同媒體平台和國家政策之呼應互動。